(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谢谢)
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支付结算制度》一文中,我们挖了个坑,说要详细讲净额和全额结算的原理,那我们就开始吧。
说到强平方式,我们通常会听到很多关键词来定义:大额强平、小额强平、净额强平、全额强平、批量强平、逐一强平、实时强平、定时强平。 ……如果再结合两个的话,嘿,光是想想我都快放弃了……
其实,这些都是基于不同角度的人为划分,比如:
这样,根据不同的视角,你可以随意划分,不用担心。
今天我们就从“强平时资金转移方式”的角度来谈谈:净强平和全额强平。
网络(DNS、)
我们不打算用概念来解释这个问题,而是从一个例子开始:假设你今天自己经营一个清算所——“ABC ”,有四家银行连接到你的系统。 基金交易通过ABC清算所完成。
某一天,农行清算所收到四家银行的付款指令如下(这张图代表的就是“多边总额”)
当天收盘后,ABC清算所开始进行资金划转。 当你看到这些来回明显没有必要时,互相抵消不是更简单吗? 于是经过优化,很快就得到了下图(下图所代表的就是“双边净额”):
这样一来,农行清算所只需操作这四家银行的结算账户即可进行6次资金划转。 多么简单啊。
过了一会儿,聪明的员工发现了——老板,你看,根据上图,我们农行清算所(调用A银行的结算账户)向D银行转了一笔70元,然后(调用A银行的结算账户) D银行)转账两次,一次30元,一次40元。 D银行账户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那么D的账户我们该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优化了结算方式:不再使用银行的结算账户在两家银行之间转账,而是要求各净债务银行统一将需要结算的资金支付给清算所,由我们清算所再将这批资金转入清算所。钱分开。 对于净授信额度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再次减少操作次数。
那么优化后,图2就变成了下图(这张图代表的就是“多边净额”):
这样一来,农银清算所只需操作这四家银行的结算账户即可进行3次资金划转,操作次数减少了一半。 操作越少,出错的概率就越低,这就完美了。
上述扣除过程实际上就是“净额清算”的基本原理:清算所接受银行的支付指令,每天在一个(或多个)固定时间点计算各银行的应收净额/应付净额。 金额,然后主动操作净债务银行的结算账户(或通知银行操作自己的结算账户),将应付资金归入清算所账户,最后清算所将这批资金转入清算所分别为净债权人银行。 ,至此,农行清算所作为协调机构,协调各家银行完成互助资金清算和结算。
尽管看起来很完美,但存在一个重大缺陷。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银行是一家净负债银行。 B银行和C银行今天能否顺利拿到钱,完全取决于A银行的性格和自身的运气。 如果今天A银行突然破产的话,B银行和C银行的钱会怎样呢?
看来D进不去。 你认为 D 会独自一人置身事外吗? 当然不可能! 一旦A银行破产,B银行为了挽回损失,肯定不会承认清算所的计算过程。 相反,它会跳出图1,要求银行D支付欠自己的30,银行C支付欠自己的50。 。 这样,虽然A线出现了问题,但它的损失会从100减少到20;
C、看一看,B、小子,你能行的,我也会这么做! 于是C银行也用图1来谈此事,要求D银行先把欠它的70还清……
我之所以这么长的描述这个过程,就是想告诉大家,这就是银行业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如果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波及其他银行。 为了保护自己,大家两方的利益都会发生争执,越争越乱。
这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净额结算的一大缺陷:在一个工作日内,如果银行只记账,那么肯定会有差异。 这个区别本质上是净债权银行向净债务银行提供一天信用()。 但是,如果今天欠你钱的银行突然破产了,那么你的钱就被浪费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风险。 和流动性风险。
这时候,作为ABC清算所的老板,你就得开始思考,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清算业务就无法继续进行。 这其实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净额结算下的一些制度和规则。
在审核的时候,你能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很粗暴:当你发现某家银行有净负债时,然后将与其相关的所有付款请求(无论是托收还是付款)发回,并且不做任何事情别的。 既然事情已经完成了,离他远一点就完美了不是吗?
然而,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个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根据上面的场景,当你发回A银行相关的所有付款请求时,你会发现C银行和D银行又变成了净负债((如下图),你是否发回了A银行相关的付款请求?到C行和D行吗?一找到就可以关闭你的清算所...所以这个方法看似简单粗暴,但实际上是完全行不通的。
回到现实,使用净额结算的清算所或央行如何控制风险? 通常依靠以下方法:
然而,无论如何控制,净额清算都存在“延迟”的特点。 延误时间越长,风险就越高。 最后,如果出现问题,要么由央行这样的超级运营商来处理,要么通过提供流动性来解决。 要么让倒霉的家伙背锅,要么让风险沾染到所有玩家。
世界上最著名的采用净额清算的清算所是(但自2001年起,其清算方式逐渐迁移至完全清算方式)。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阅读我们之前的文章,了解来世和今生。 哦。
净额清算并非没有优点。 其最大的优点是占用参与银行的仓位少,资金周转效率非常高。 其可处理的支付量约为全清算的50倍。 因此,今天并不是大家都放弃了净额结算方式,而是它不再是主要方式。 在全额结算成为主流的今天,为了提高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仍会穿插采用净额结算的方式,提高结算速度和资金利用效率。
全额结算(RTGS,实时)
作为ABC清算所的老板,你对A银行的破产感到震惊。因为你赔了钱,每个人都不再信任你。 尽管你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此类风险,但你们很清楚,只要这种相互“只记账不结算”的时间窗口存在,它就永远是一颗定时炸弹。
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苦苦思索,想出了另外一套玩法。 这套玩法与上一套完全相反,带你走向另一个极端。 你这样规定:
这其实就是“实时”全额结算模式(小编粗略地认为将净额结算模式中的时间窗口压缩到零就是实时全额结算)。
此时您可能想问,是否存在“预定”全额清算模式? 是的,但是时间间隔越长,风险就越大。 仔细想一想,如果间隔长达一天,那就和净额一样了,对吧? 但其执行效率远不及净额结算,因此全额结算通常是“实时”的。
它对风险和净额的态度处于天平的两端。 无论当前实践中的清算模式如何变化,都可能无法逃脱两者之间的界限。
现实世界中,在各国央行或清算所的实践中,实时全额结算(RTGS)通常有以下结构模型:
原理如下图所示:
全额结算的原理并不难理解,但比净额结算更好理解。 清算所收到各银行的付款请求后如何处理? 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一些云计算平台也采用类似的策略来处理作业):
但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国家或地区的RTGS系统实施的策略远比这复杂。 我们暂时不列出原因,而是先回到一个在全面解决中肯定会遇到的实际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收到付款请求后,发现会员仓位不足怎么办?
由于我们ABC清算所之前曾遭受过损失,所以目前的总体原则很粗暴:仓位不够,就不处理。
根据这一原则,清算所通常通过两种方式处理该付款请求:
看来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了。 无论ABC 采用何种策略来处理付款请求,当头寸不足时,它都只能将责任转嫁给付款银行。 只要及时补充仓位,所有的付款请求自然就会得到完善。 处置。
好吧,问题来了——出于系统性风险的考虑,许多清算所(比如央行运营的清算所)会迫使银行“帮助”它们补充头寸。 为什么这个帮助要加引号? 因为它不是无偿的、善意的帮助,而是一种惩罚机制。 借给银行的钱的利息会高于市场利息,这就是罚息。 就看你下次还敢不敢用仓位不足来扰乱市场了! 估计这个时候,银行宝宝的心情是很苦涩的……
那么,清算所作为服务型机构,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无论是出于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需要,还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清算所都有提升支付处理能力的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效率的要求,因为完全依靠注资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会员银行来说既不友好也不现实。 毕竟,你可以轻易地叫人筹钱,而再开印钞机就太晚了。
需要改进什么? 如何提高? 简单来说,清算所改进算法,提高支付请求队列的处理成功率。 它需要让清算引擎足够智能,能够处理尽可能多的支付请求,只留下那些无法真实、真实、真实、真诚地处理的请求。 通过最原始的注资方式来解决。
感兴趣的技术伙伴可以搜索各种RTGS匹配算法的分析和设计。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话题,我们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终于
读完本文,有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既然RTGS原理更简单,风险控制也更好,而且是大多数现代国家清算系统所采用的主流方式,为什么却是净额呢? 之前是否使用过清算方式? 这不是常识。
如果你也有这个疑问,其实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9世纪清算所出现时,还没有先进的通信技术(更不用说计算机技术)。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处理技术才慢慢应用到银行业。 那么如何要求19世纪的银行实现“实时全额结算”呢? 没有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帮助,就一定要手工一一完成吗? 还需要实时吗? 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相反,每天银行业务结束后,银行的会计们坐着马车去票据交换所,抽烟斗,喝咖啡,审核当天的账目,互相理清债务与债权的关系,比较实用。 。
这确实是清算所诞生第一天的形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人是如何诞生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净额结算(DNS)和实时全额结算(RTGS)。 如果你以后看我们其他的文章,就不难理解央行了。 ,票据交换所的各种系统、例程和流程。
下次我们会聊聊新加坡的支付结算系统,再见!
我们是一个由一群支付极客创立的组织。 我们致力于为金融机构从业者提供一个平台,提升参与者的知识、视野和技术,为这个“支付无处不在”的世界提供服务。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欢迎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