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诈骗与时俱进,既蹭热点还抓时机

2024-03-24
来源:网络整理

说到短信诈骗,凡是有手机的人都遇到过。 从直接打电话给妈妈,到各种离奇的事件,这些年我们已经习惯了。 然而,当我们走过银行ATM机,站在银行柜台前,各种警告和提醒似乎仍然在告诉我们,仍然有很多人被骗。 难道那些已经被曝光过无数次的诈骗手段还在发挥作用吗?

“数额很小,但我确实感觉我的智商被羞辱了。”

读者张谦告诉懂笔记,前不久的俄罗斯世界杯期间,他参与了多场比赛的网络投注。 虽然球队频频闹翻,但他并没有太在意。 他只是抱着参与的心态享受乐趣。 毕竟输赢只是投注平台上的积分。

然而就在法国队夺冠后,他突然收到一条似乎是“投注平台”发来的短信,通知他中奖了,而且还是现金奖励。 通知他立即办理兑奖手续。

“因为昵称和平台名称都是正确的,所以我没有怀疑,我也有点贪心了。” 他立即点击短信中的网址,识别了二维码并向“平台”支付了55元手续费,然后,就没有了。 所谓的近万元奖金从未到账到他提交的银行卡号上。 他怀疑自己被短信骗了。

经过一番了解,张潜还有很多朋友在世界杯期间收到过类似的短信。 他不禁感叹,这种“古老”的电信诈骗手法,不仅开始“趁热打铁”,还采用精准营销。 哇,真是防不胜防啊!

那么,如今的短信诈骗又使用了哪些新伎俩呢?

短信诈骗与时俱进,利用热点话题,抢占先机。

“如今的诈骗短信也与时俱进了。”

说起最近被骗的经历,上班族姚兰还是有些生气。 618电商节期间,她在电商平台上购买了大量商品。 下单后不久,她就收到一些“商店”的短信,称产品缺货,需要提供银行卡号和手机号才能退款。

“原因是销量太大,后台出现故障,需要手动退款。” 由于工作很忙,她不假思索地回复了自己的手机号和银行卡号,并在对方的“引导”下,还附上了验证码。 “我以为不提供密码就没什么问题,所以就没多想,店名也没错。”

结果,姚兰不仅没有收到“付款”,卡里剩余的200元反而通过快捷支付方式转了出去,这让她傻眼了。 姚兰后来了解到,那段时间她的很多同事都收到过类似的诈骗短信。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是,骗子似乎知道用户的一些信息和行为,而且准确到让人难以察觉其中的可疑之处。

“为了与网络上大量的风险预警竞争,有时我们必须适应热点和机遇。” 对诈骗团伙有深入了解、发表过多篇报道的调查记者G告诉懂笔记,为了获得用户的信任,这些团伙现在必须根据当前的热点话题和时事制定不同的“场景”。事件。

例如,世界杯期间,最容易出现与“猜谜”、“抽奖”相关的诈骗话题。 甚至在法国队夺冠时,也宣布退款,这成为不少诈骗团队策划短信诈骗“场景”的热点。

“对于他们(骗子)来说,查看热门信息平台是每天的必修课,这样他们才能及时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 G笑着说道。 例如,一些城市的交警部门在世界杯期间严厉打击醉酒驾驶行为。 一段时间以来,诈骗短信屡见不鲜,比如一名“车主”酒驾被处罚后,给家人发短信,索要钱财,与某人“撇清”关系。

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疫苗事件,也成为短信诈骗的绝佳“借口”。 他告诉东南网,按照此前的“管理”方式,该团伙很可能会根据手头掌握的家长信息,向学龄儿童的母亲发送短信“通知”,要求他们重新接种疫苗。 首先,他们利用社会恐慌来获取用户的初步信任,然后以押金、退款等形式骗取家长的钱财。

“我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相关案例,但如果通过定位用户信息准确实施诈骗,成功率肯定会很高。” G坦言,诈骗者不会对那些被短信诈骗的用户感到任何愧疚和愧疚。 对不起,哪怕是利用幼儿的健康问题来欺骗家长。 “这两年流行的冒充幼儿园老师,告知孩子出车祸或者急病需要预付费的例子已经过时了,他们会抓住每一个社会热点,骗取年轻家长的信任。”

骗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骗子有教养。 无论是诈骗短信出现的时机,还是所结合的社会热点,欺骗性都很强,导致一些警惕性不太高的用户上当受骗。

那么,除了了解时事热点之外,这些可恶的诈骗团队如何准确掌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近期行为呢?

短信诈骗通过流氓软件瞄准“需求”

“现在的欺诈团队非常强大,并且善于利用数据分析。”

去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刘鹤(化名)以招聘客服为幌子,进入电信诈骗“作坊”,接受了三天的电话短信诈骗“培训”。 他告诉东东笔记,如今的诈骗团伙与过去人们印象中一边打电话一边用小笔记本记录目标信息的方式完全不同。 他们都使用计算机化的数据管理。

短信支付平台_短信支付平台官网_短信支付平台有哪些

一些小规模短信诈骗团伙利用表格来管理用户信息,甚至利用宏批量筛选目标信息和匹配级别,有目的地发送相应的诈骗短信。

“一些团队型运营甚至会购买普通电商平台使用的CRM系统,录入大量目标对象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 刘鹤表示,录入如此海量的数据,是为了能够区分出用户的行业。 、年龄、家庭情况,并对用户的警惕程度进行分类。 “有些信息是内部共享的,有些是与其他群体交换的。那些容易被愚弄的用户未来将成为重大欺诈的目标。” ”

而如此海量的用户数据信息更是大有可为。 他指着手机上一张记录了大量车主信息的图片说,很多诈骗团伙从个人移动应用开发公司购买了他们的用户信息。 一些团伙甚至与流氓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专门用于收集用户个人资料信息的应用程序。

“这些数据都是从汽车维修应用程序收集的。” 刘鹤还表示,除了类似的收集用户信息的应用程序外,还有一些针对手机的病毒软件,用于捕获用户的近期信息。 经营行为。 例如,当买家打开淘宝购买商品时,该行为已被病毒程序记录并发送到开发者的数据库中。

这也清楚地说明,无论电商平台如何加强监管,总会有骗子知道买家在哪家商店购物、购买了多少产品、发的是什么快递。 这样,通过这些准确的信息,我们就可以取得用户的信任,有针对性地骗取钱财。

“有些应用甚至可以通过抓取用户的短信内容来获知航班号、酒店、押金信息,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编辑短信内容。” 他告诉懂笔记,很多用户经常遭遇航班诈骗。 原因除了一部分是个人信息被机票预订平台内部人员“出售”外,还有一部分是从病毒程序捕获的短信中获取的。

或许,有了“大数据”管理,骗子比用户更了解用户。 甚至还提供一些官方平台所没有的周到“服务”。 个人信息数据的泛滥,也让诈骗团伙很容易获取用户信息,让短信诈骗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此外,被利用的“精准”短信诈骗也将诈骗目标从中老年人转移到了年轻用户群体,让很多自以为免疫的年轻人措手不及。

伎俩很多,欺骗凸显准确的用户画像。

“我只是提醒父母不要听信保健品和机构治疗的信息,结果我自己也被骗了。”

从事金融工作的胡健告诉懂笔记,前不久放年假之前,她想带退休的父母去旅行,于是在OTA平台上预订了一些经典景点的门票。

完成订单支付后不久,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消息,提醒她其中一笔订单支付失败,款项已按原​​路退回,并要求她打开链接完成新的支付10分钟内。

“链接的网站都是数字开头的,界面和订票平台一模一样,当时也没多想。” 毫无戒心的胡健平时工作很忙,所以赶紧付了票。 然而,完成支付后,晚上我发现所谓的退款并没有退回,而且支付网站也无法查看订单。 这让她意识到自己遭遇了短信诈骗。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大学生郑超身上。 大约一周前,受台风安比影响,多趟开往上海虹桥站的高铁列车停运。 在购买了从武汉到上海的高铁车票后,一天后他也收到短信通知,告知他列车已停运,并要求他直接通过提供的网站改签车票。

“以前改票时,必须先支付新订单的费用,然后再退还原来的钱,所以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 但当他指向短信中所谓的“”网站改签并支付机票订单后,却发现退款尚未到账。 登录电脑后发现我的订单还在,而且没有受到所谓台风的影响。 再次查看短信后,他发现该短信并非官方短信,而是类似于假基站发送的短信。 “被骗钱是小事,关键是怕耽误事情。”

他告诉懂笔记,虽然年轻人不再使用短信作为亲戚、朋友、同事之间的交流工具,但他们仍然会因为一些特定事件而关注新的短信内容。 毕竟,很多还是在手机短信、账单、预订通知、旅游信息等短信中通过短信发送的。

另外,骗子知道一些用户的一举一动,无论是机票、机票、消费还是兴趣爱好。 “设计”的诈骗场景真假难辨,让很多年轻用户难以警惕。

“同一个宿舍的四人都曾被短信诈骗过,有的还被骗了不止一次。” 郑超说,年轻人总是告诫家里的老人谨防电信诈骗,但他却常常因为自信而无意中实施诈骗。 被骗子玩弄。 他认为,这并不是说年轻人不警惕,而是骗子的伎俩太多、伎俩复杂、对用户心理的洞察以及运营商的监管不够。

经过两周对不同行业近百位手机用户的随机访谈,我们发现平均每百条短信中,广告、促销等垃圾短信占37%,各类通知、查询短信占19% 。 ,约4%为诈骗性质短信。

虽然比例不高,但这些诈骗短信却非常真实,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和实际消费场景,让很多用户难以辨别真假。 很多人都会被内容中的一两个“先入为主”的关键词所吸引。 并且会被骗,赔钱。

可以说,手机实名制和假基站筛查虽然抑制了部分短信诈骗,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杜绝新型多样的诈骗短信。

互联网和电信服务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用户在充分利用两者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应主动防范和保护个人隐私信息。 如今的欺骗不再只是抓住我们贪图蝇头小利,而是基于多维度用户画像的精准攻击。 从陌生的电话、短信,到莫名其妙的“加好友”请求,魔鬼永远比魔鬼强的故事还将继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