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根据央行要求的《第三方支付风险评估报告》,我们可以推断财付通(主要是微信支付)日均交易笔数已大幅超过支付宝,且交易笔数已大幅超过支付宝。两者的市场份额大致为7:3。 腾讯在2018年财报中宣布,财付通一半以上的交易属于“商业支付”(不包括红包、转账等)。 看来,在商业支付这个关键领域,微信支付的交易笔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支付宝。
当然,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之间的竞争还远未结束。 支付宝的牌照资源、专业经验、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技术积累仍然高于微信支付。 在线下二维码支付领域,支付宝未能击败微信支付,但正在大规模推广刷脸支付,试图重新占据上风。 微信支付的背后是“腾讯”的庞大流量,支付宝的背后是“阿里巴巴”的电商、O2O和金融业务资源。 第三方支付是一场持久战。 无论谁胜出,最终受益的都是消费者。
在这里,我们不想讨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谁会笑到最后”(两者都会存在并发展,各有千秋),而是想讨论另一个有趣的话题:微信支付为什么诞生太晚了? 涨得这么快? 要知道,早在QQ时代,腾讯就已经盯上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但一直没有成功。 微信支付成立于2013年,并于2014-15年开始发展势头。 短短三四年时间,它就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我们有必要详细回顾一下这段历史——无论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是投资者来说,这样的精彩案例都非常值得学习。
历史回顾:微信支付的崛起
2014年之前,支付宝几乎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唯一玩家:阿里巴巴电商体系庞大的业务支撑、广泛的线下POS布局、十几年的运营历史,让支付宝具备了“支付一切”的能力。用望远镜”。 找不到对手”。相比之下,2013年才诞生的微信支付就显得落后了。此前,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在与支付宝的斗争中处于绝对劣势,而微信这个社交应用则显得有些落后。距离支付场景较远。但近年来,微信支付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持续拉近与支付宝的距离。我们预计,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微信支付交易总笔数(含商业支付)微信支付的商业支付交易笔数也将超过支付宝,如果以交易金额计算,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差距已经很小了。 (有可能2018年就会反超)你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进入市场较晚,但并没有错过市场的快速发展期。
第三方支付早在2003年随着支付宝的诞生而在中国出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基于PC的支付。 2013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潮流的兴起,移动支付迅速爆发,交易规模每年保持100%以上的增速。 到2017年,移动支付总规模已突破100万亿元。 微信支付于2013年8月随微信5.0版本一起推出,恰逢移动支付的爆发期。
在微信支付诞生之前,腾讯的第三方支付服务“财付通”只能占据全国市场10%左右的份额。 当时,腾讯的电商业务发展不佳,濒临被出售; 财付通缺乏合适的使用场景,与支付宝不在同一权重级别。 尽管微信在2011年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但微信团队始终坚持“极简”的设计理念,对于功能的添加非常谨慎。 因此,直到2013年8月,微信支付才首次推出,此时支付宝的移动应用已经非常成熟。
推出初期,微信支付缺乏使用场景,陷入边缘化困境。 2014年1月,滴滴打车接入微信支付。 此后,大量线上线下商户接入微信支付,终于给了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理由。 然而,仅仅与商户签订合同并不足以让微信支付成为主流; 真正的转折来自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功能的流行,彻底改变了移动支付生态。
微信红包一炮而红,卡绑定数量大幅增加
微信红包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尝试。 2013年是微信商业化元年,微信支付就是其商业化尝试之一。 当时,微信已经拥有2.7亿月活跃用户,但微信支付面临场景不足,无法有效转化用户的问题。 直到微信内部的几位员工受到腾讯每年给员工发的春节奖金的启发,他们在工作之余开发了微信红包这个操作简单、有趣、带有社交关系链的小产品。 局势突然发生了逆转。 时至今日,红包仍然是活跃微信群气氛的主要工具。
2014年春节期间,他竭尽全力,2015年与春晚合作,一炮而红。 在没有大规模推广的情况下,2014年春节验证了微信红包的用户基础: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超过500万用户参与,红包发送数量和数量收到的金额达到了1600万。 2015年,微信支付延续成功,与央视春晚合作,联手外部企业推出“摇一摇”形式抢红包。 当晚共有2000万用户参与,红包收发总数突破10亿,是2014年的62倍。 随后的2016年和2017年春节,红包不断爆款。 现在红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节假日也是红包发放的高峰期。
微信红包可以说是一种大幅提升卡绑定、零成本获取数亿用户的“营销模式”。 由于绑定银行卡的过程比较繁琐,大多数移动支付应用都面临着“冷启动”问题:如何说服用户绑定卡? 微信红包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很多收到红包的用户都会选择提取现金,这自然会触发银行卡绑定行为。 在红包的催化下,微信卡绑定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2015年春节后,微信卡联账户数成功突破1亿,远小于支付宝积累同等规模用户所需的时间。 随着红包这种创新支付方式的流行,微信支付成功完成“冷启动”,积累了初始支付用户和账户资金。
顺应O2O趋势,通过“小额、高频”场景培养用户支付习惯
通过红包完成用户卡和微信钱包资金的初步积累后,如何丰富场景,引导用户在平台上使用资金,成为微信支付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彼时,O2O风潮蓬勃发展。 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下半年,半年内O2O市场规模环比增长超过50%。 腾讯主导投资了以滴滴、大众点评、58到家为代表的一系列O2O公司。 除了金融支持外,还辅以微信钱包九宫格流量入口,并提供微信支付的支持。
O2O平台与微信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在O2O模式中,支付是帮助完成交易闭环的重要一步。 没有支付基础,网上订餐、打车等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模式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当时这些初创公司专注于自己的主业,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发展自己的支付业务,所以就爽快地接入了微信支付。 对于微信支付来说,这些高频次、小额支付场景的进入门槛较低,用户需求较高。 它们是培养支付习惯、增加用户粘性的绝佳机会。
以滴滴打车为例:2014年1月4日,滴滴接入微信九宫格入口。当天,虽然仅支持iOS版本,但微信入口订单量达到2万笔,微信支付笔数达到2万笔。超过6000。 1月10日至2月9日,微信支付累计完成支付2100万笔,日均支付70万笔。 微信支付简单流畅的用户体验,加上腾讯当时投入的高额补贴,与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竞争,迅速为用户打开了使用微信支付的窗口,微信支付也参与其中。这场出租车大战。 获得了极大的人气。 时至今日,滴滴打车仍然是微信支付商家的领军者。
这种思路一直延续到今天。 尽管如今的O2O市场已进入相对成熟期,增速放缓,但仍需在快速成长期寻找新一轮高频小额场景,不断提高微信支付在各方面的渗透率的日常生活。 仍需快速扩大支付规模。 重要手段。 腾讯对生鲜集团拼多多、共享单车摩拜等企业的投资,以及在支付层面的支持,都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通过产品端的持续优化和创新,弥补运营端资源的不足
支付宝在运营端的推广力度明显高于微信支付。 继承“阿里巴巴家族”强大的运营基因,支付宝经常在产品推广上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并以大规模的“满减”、“返现”等优惠活动吸引用户。 以“双12”线下支付50折优惠活动为例。 2015年吸引了2800万用户参与。 2016年,随着商户体系的扩展,参与用户超过1亿。 这场全民狂欢的背后,是支付宝和商户的巨大市场投入。 在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合作方面,支付宝也超越了微信。
与支付宝的风格不同,微信支付的运营团队人力较少,资源投入相对严格。 其运营活动往往不像支付宝那样密集。 微信支付致力于完善产品,提升支付体验,打造创新支付形态,积累产品端优势。 这也是腾讯一贯的特点:本质上,腾讯是一家“产品经理说了算”的公司。
积极推广线下二维码支付方式。 微信在推出支付功能之前先推出了“扫码”功能。 当时主要是扫描二维码获取信息。 微信支付推出后,该功能被扩展为扫描二维码获取支付信息,并将线上思维应用到线下场景,提供了低门槛、快捷、便捷的线下解决方案,逐渐演变成如今线下支付的标准。 匹配。 扫码支付功能帮助微信支付快速覆盖大量长尾商户:通过自行打印支付二维码,或在线申请获取官方邮寄二维码,这些商户可以快速、零成本接入微信支付。
相比之下,支付宝在线下二维码支付领域的动作则要慢得多。 这可能是因为支付宝在线下已经部署了大量POS机,不需要依靠二维码获得线下入口。 但支付宝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扫码支付的门槛和成本远低于POS支付,对长尾商户更具吸引力。 直到2017年,支付宝才开始大力推广面向中小商户的“收款码”,减缓了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领域的咄咄逼人之势。
产品端持续优化:随着会员卡套餐、小程序等产品和功能不断推出,微信支付持续结合自身平台特点优化产品,与场景深度融合,打造流畅的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支付宝因开发社交功能而被不少用户诟病,最终没有成为一款社交应用。
微信“开放、互联”的生活方式平台定位进一步赋能支付。 支付宝的“钱包”定位体现了其强大的工具属性——用户只有在有支付、理财等金融需求时才会有目的地打开支付宝。 尽管支付宝一直在尝试围绕金融补充社交、娱乐等元素,希望拓宽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效果并不理想。 定位为“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微信,依托社交关系链,不断推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模块,逐步演变成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生态系统。 微信生态的定位是为支付业务的拓展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
竞争仍在继续:“阿里巴巴”与“腾讯”移动支付持久战
从战略角度看,支付业务的意义在于吸引大量用户和资金,为消费信贷、金融产品分销、征信等高附加值业务奠定基础。 因此,互联网巨头可能并不关心支付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更关心将支付用户转化为高利润的金融服务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看,微信支付虽然在交易笔数上领先于支付宝,但在关键的高利润业务上还没有完全开放。 两大巨头的斗争仍在继续,目前主战场已经转移到O2O、新零售、海外等领域。
场景渗透:从线上走向线下,线下从零售餐饮拓展到生活娱乐等更多场景
电子支付具有一定的场景渗透顺序。 由于不同行业/场景的在线化程度、标准化程度、用户使用习惯等不同,其对电子支付的接受门槛也不同。 从移动支付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一个场景发展的顺序:
它最初主要针对生活中急需且传统方式操作繁琐的场景而开发,例如手机充值、生活账单等。
第二个最容易接受的类别是电子商务,因为它是纯粹的在线场景,使用电子支付的门槛相对较低。 以淘宝、支付宝为首的我国电子商务企业是最早接受电子支付的企业之一。
其次是O2O,一种线上购物、线下消费的模式。 支付是线上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滴滴出行、美团点评、饿了么都是典型代表。
门槛最高的是纯线下场景,因为整个活动都是在线下进行,线上支付的环节很难独立出来,导致人们习惯于在收银台拿出手机搜索二维码。该应用程序; 而与线上商家显着的头部效应不同。 线下商户数量庞大且非常分散。 它们需要大规模推广,非常耗时耗力。 因此,线下是最难打入、发展最慢的场景。
现阶段,移动支付已全面渗透到线下场景。 2017年,移动支付在线下场景渗透率已达到85%左右,基本饱和; 而线下市场则相对空白,成为近年来各大支付应用竞争的主战场。 渗透率从2016年的个位数增长到2017年的15%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更重要的是,线下市场的交易规模巨大,约为线上市场的4倍。 将是未来支付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巨头的必争之地。
线下,餐饮、超市、零售为主战场,并不断向公共交通等领域横向拓展。 线下市场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垂直细分行业,每个细分行业的渗透难度也相对不同。 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在餐饮、商超、零售领域拓展,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但在娱乐、交通、酒店、医疗等领域,移动支付的普及率并不高。 总而言之,移动支付在“小额、高频次”场景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大额、低频次”场景仍落后于银行卡支付。
餐饮:支付宝通过阿里巴巴口碑网积极接入餐饮商家,重点渗透三四线城市。 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阿里巴巴全面进军餐饮O2O领域。 腾讯还投资了美团点评,以扩大其餐饮商家。 2018年,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占据了中国餐饮O2O市场约90%的份额(以GMV计算)。
商场与零售:除了积极对接商户,新零售趋势下,阿里巴巴、腾讯也加大了对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并将支付环节的整合作为重要内容。 现在,几乎所有全国零售商和超级企业都站在了一起,要么站在“阿里巴巴体系”一边,要么站在“腾讯+京东体系”一边。 与腾讯结盟的京东也在大力拓展自有品牌店和便利店。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是典型的小额高频支付场景。 目前,全国地铁、公交日均支付次数超过2亿次,日均金额超过5亿元。 支付机构从2015年至2016年开始探索这一领域,并于2017年开始在该领域发展。以微信支付为例,用户可以通过“腾讯公交码”小程序激活相关城市公交码,然后刷卡支付乘坐地铁/公交车时输入两位数代码进站乘车,乘车后微信会自动扣款。 整个过程不需要购票,也省去了实体卡和零钱的麻烦。 目前已连通广州、厦门、西安等近50个城市,并仍在进一步拓展中。 除了地域拓展,玩法也在不断丰富——乘车码于2018年2月在微信购票上试点:微信好友可以赠送地铁票,并且可以选择个性化车票图案并附上祝福,增加了社交互动。 性和乐趣。
支付宝的“帝国反击战”:2016年,马化腾公开表示,微信支付在线下市场的交易份额已经超越支付宝。 不过,支付宝并没有坐视不理——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在线下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包括:加强营销推广投入、加强线下二维码支付布局、将口碑网拆分为独立网站等。通过支付宝申请引流,收购饿了么并与口碑网深度融合。
支付宝的逆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支付宝和口碑网长期位居iOS免费下载榜前列,甚至有一段时间轮流占据第一名。 ; 2018年,支付宝AAU(年度活跃用户)增长超过11亿。 然而,持续的营销投入影响了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的利润:2018-19财年,蚂蚁金服由盈转亏。 显然,以补贴为基础的营销活动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我们预计,进入2019年,蚂蚁金服和腾讯均有意暂时休战,双方补贴总额将大幅下降。 接下来,支付宝将力争在技术和电商生态上压倒微信,而微信仍将依靠庞大的社交流量来稳定甚至提高市场份额。
移动支付新玩法:技术升级、消费升级带来玩法升级
进入2019年,消费者在超市、餐厅等零售场景中会经常看到支付宝的“刷脸机”,尽管真正“刷脸”的仍然寥寥无几。 过去几年,移动支付的用户登录流程经历了密码验证-指纹验证-人脸验证的演变,并将继续演变。 支付宝和肯德基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刷脸支付的标杆应用——在肯德基自助点餐机上选餐,选择“支付宝刷脸支付”,进行人脸识别,然后输入支付宝账户绑定的手机不需要,确认后即可付款。 支付过程不到10秒,无需输入密码,也无需拿出手机。 以Go为代表的无人商店是前沿技术的领先探索者。 通过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技术抓取信息,让支付环节隐形,无需额外操作即可完成购物支付。
然而,在面向消费者的移动支付领域,技术本身并不是严格的障碍——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可以被支付宝、微信支付使用,但这只是速度问题。 要建立真正的壁垒,必须聚焦消费场景和零售业态。 换句话说:移动支付注定是“新零售”版图中的一块拼图,与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的新零售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支付宝:运营能力强,线下场景布局早且丰富。 阿里巴巴从2014年开始投资线下场景,并于2016年率先提出新零售概念,试图用线上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改造传统线下零售的痛点。 “以阿里巴巴为基础”的淘宝、支付宝、高德地图、阿里云、口碑网可以形成“新零售闭环”,将用户的消费行为尽可能保持在系统之内。 相比之下,腾讯并没有类似的闭环,因为它没有电子商务,也没有自营O2O业务。
微信支付:优势在于用户规模和以小程序为代表的创新产品。 通过扫一扫的动作,微信可以自然连接9亿线上用户和线下场景; 注重快捷、便捷的小程序也正在开放越来越多的功能,探索与各种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打通用户、数据和支付服务,提供更流畅的用户体验。 用户使用微信的频率和时间始终是最高的,这给了腾讯近乎无穷的流量优势和极高的流量引流效率。 这里有两个典型案例:星巴克和麦当劳。
利用线上流量和玩法,带动线下消费。 以微信支付与星巴克联合推出的“永行说”为例。 用户可以在微信上互相赠送星巴克礼品卡,收到礼品卡的用户可以前往门店进行购买。 这是成功融合社交元素促进线下消费的例子——模仿红包的界面和操作,用户简单易用,可以在群里抢咖啡券,增加了互动性; 封面和礼物内容可以定制(某种咖啡或某种面额),增加趣味性。 这些都增加了礼品卡对用户的吸引力。
获取会员信息,方便用户,赋能商家。 以微信支付推出的麦当劳小程序为例。 用户在线下门店消费时,可以直接在线下单、支付,免去了排队的烦恼; 同时可以直接积累积分,不仅方便了用户,也让商家能够获得第一手的用户消费和积分数据,为未来提供精准服务。 和营销提供基础。 支付宝的“生活号”和小程序也有类似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