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宇:聚合支付的「过去、现在、将来」在过去一段时间

2024-03-25
来源:网络整理

下面分享一下2018年3月31日Ping++联合创始人赵宇在“Ping++支付设计大会·北京站”上的演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下为正文:

聚合支付的“过去、现在、未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客户和业内朋友经常问我一个问题。 作为聚合支付的先行者之一,Ping++如何看待近期一些监管行为对行业的影响? 在目前的监管形式下,Ping++有什么计划和想法。 今天我就以此为起点,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果要评选2017年支付行业的年度词汇,相信“聚合支付”当之无愧。 去年年初到年底,这个词频频出现在监管中,包括央行二号发布的217号、281号、296号。监管从未放松过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过去几年,这个行业确实经历了一些坎坷。 从市场角度看,聚合支付的参与者两只手就能数过来,2017年遍地开花; 从产品角度来看,从早期专注于线上支付聚合的技术服务,到后来专注于线下聚合支付、银行机构系统服务等多元化业务/盈利模式。

过去的

2014年我们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当时的市场现状是:移动支付爆发式增长,支付习惯极大普及,移动互联网领域新模式蓬勃发展。 但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支付渠道和产品的碎片化。

所以我们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解决很多企业在接入移动支付或者在线支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当时也有一些公司在做和我们类似的事情,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基本上,他们摆脱不了这几个词:SaaS、技术服务、聚合。

这种模式与传统支付行业衍生品有些不同:传统支付服务商一般控制商户、资金、交易渠道三个方面,并利用交易费用或资金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价格空间。 为了实现盈利,收费模式大多为费率模式,目标客户相应为高营业额、高价格承受能力的客户; 至于定位为技术服务商的聚合支付,商户对渠道透明,都是直接接入网络。 资金由支付机构直接清算,交易费率由商户与支付机构直接确定。 收费模式为免费或按年收取技术服务费,目标客户为中长尾客户群。

因此,现阶段聚合支付在ToB领域仍然是一个新事物。 除了特定的创业圈和开发者圈之外,其对外界的曝光度很低。

现在

2016年中以来,随着96费改革,微信、支付宝通过服务商模式拓展线下扫码市场,投入大量营销资源。 一些传统POS收单服务领域的参与者迅速进入扫码支付领域。 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端,还是原来线下收单市场的渠道端,大家的需求都是一样的。 商户看重的仍然是费率、申请门槛和流程复杂程度、操作便利性、清算周期等。渠道方也是如此,依靠渠道资源、价格优势和机构拓展商户,通过费率差价赚取收入。

既然两端是一样的,那么中间的市场玩法一定是一样的。 因此,聚合支付的行业分工从原来的纯线上聚合,转变为线下聚合服务商的加入。 他们根据线下场景商户的需求特征聚合微信。 与支付宝两侧服务商接口,通过APP、智能硬件、固定码(聚合码)等前端产品为线下商户提供二维码采集服务。 这个市场在16、17年间可以说是快速增长。

后来,银行服务提供商的作用显现出来。 由于银行天然的收单属性,可以快速有效地帮助微信、支付宝拓展和推广收单业务,承担商户审核、资金结算等任务。 无论是前端商户的体验,还是微信、支付宝的投入,这种模式相比原来的普通服务商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很多银行也在积极尝试这样的新业务,但由于这个业务本身是一个新兴的业务系统,需要重新设计,无论是产品、系统还是业务流程。 因此,为银行提供聚合收单系统的聚合支付服务商也应运而生。 有SaaS模式、私有化模式、纯系统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

此时,这些不同类型的聚合支付,作为专业的ToB技术产品服务商,其商业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

由于线下二维码获取模式本质上与银行卡刷卡模式非常相似,由于其业务的创新性,相关监管并未同步。 因此,传统线下POS收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支付乱象。 二次清仓、套现、风险交易等问题逐渐暴露。 因此,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两项关于汇总支付的指导意见。 近三个月来,它发布了三篇文章:217、281、296,讨论支付领域的一些业务规则、产品创新和业务规范。 强调,目的是在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这里有一个基本概念:银行卡收单的四方结构是什么。 四方模式是传统银行卡线下收单模式衍生出来的市场结构。 它将整个收单服务链的参与者根据其提供的服务的不同和承担的责任分为四类。 这些角色是:发卡银行、卡组织、收单银行和商户。 他们各自的角色也比较明确。

这四方中的前三方:银行、银联/网联、收单机构。 无论设立哪一家,都需要通过各级主管部门的审查,才能批准相关资质。 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 这种预防意识要求涵盖了支付的整个过程。 从商户准入审核开始,到交易处理,再到最终资金结算、交易信息保留等,任何一个环节的业务流程规则都经过了非常专业的考虑。

以往一系列监管文件都是针对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非金融机构。 作为通过支付进入企业服务领域的聚合支付服务商,如果其业务模式涉及商户、进网审核涉及资金清算或向银行或支付机构发起清算指令,则大概率会产生支付风险。这些链接中介绍了。

因此,如果你问我最近的业务监管行为对聚合支付是否有影响,我个人认为,无论是线上场景还是线下场景的聚合支付,只要坚持与自己内部的上级明确配合即可。产品和服务领域,下游责任边界不超出权限或边界,因此不应产生直接影响。

而且,我们相信新的监管要求必将同时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例如,根据新的支付业务规则监管要求,各支付机构或银行需要对原有的部分产品按照新规范进行改造。 这一变化既会影响基于商户端的技术服务商,也会影响定位于银行端的技术服务商。 金融系统服务提供商可能是一个进入的机会。 对于需要支付服务的终端企业用户来说,市场上支付产品的标准化、合规性也是自身业务发展的有利因素。

同时,按照新监管内容中对资金安全的要求,解决现有市场常见的平台、共享等新业务模式的资金安全及合规需求。 这也是银行或支付机构设计新的资本和账户产品的重要一步。 入口点。

因此,新模式、新产品支持、新监管要求、新商业模式设计、合规解决方案匹配,都是新形势下市场的现实需求和痛点。 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三点,接下来我们可以做什么。

未来

首先我觉得一定要坚持技术服务的基础。 现在大家都在说fin是领域,tech是基础。 作为金融领域的技术服务商,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坚持原则,把握自己的定位。 为商户提供的技术服务商必须紧密立足于商户业务系统范围内,站在商户的角度设计产品和服务; 机构的技术服务商也必须坚守技术服务范围,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领域的优势和灵活性,为传统金融模式的效率优化、绩效提升和场景创新发挥推动作用。

其次,需要增加产品与客户场景的耦合度。 只有帮助客户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他们才会愿意付费。 因此,如果停留在支付接入点,无论是线上聚合还是线下聚合,你的产品生命力都会受到限制。 目前,银联已整合微信、支付宝线下扫码接口,从转账机构层面实现整合; 线上看,一方面微信、支付宝的产品接入体验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排除是否会出现与线下相同的业务调整。

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商户的业务体系。 除了付款之外,我们还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在2017年推出了会员账户系统和多级商户系统的解决方案。很多线下聚合支付机构也基于聚合支付提供会员卡和优惠券营销、定向广告推送、衍生金融服务等。收藏。 这实际上是深入到客户的业务系统。 一方面可以增强系统与客户的耦合度。 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里我也想给聚合支付一个明确的名字。 并不是所有聚合支付都是渠道公司,或者说他们本来就不应该是渠道公司。 他们提供的产品是专业的服务,成本基准是企业本身。 独立承担这部分工作的投入成本,而不是支付机构的交易费率。 而这项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接口对接,还包括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业务的后期运营。 这些服务涵盖了产品从设计到开发再到最终运营的全过程。

当今时代,支付不再是简单的交钱、送货的事情。 各种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对付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最近流行的课程营销。 它们的本质是内容输出。 通过营销方式创新、层层促销、层层激励,最终大幅提升产品收益。 在这样的场景下,标准的支付接入模块显然是不够的。 它还包括会员管理功能和多级利润分享功能。 这是我们认为聚合支付应该为客户提供的服务。 它定位为基础服务,但必须能够灵活支持客户业务场景的模式创新。

最后,横向联盟是可能的。 目前,企业服务市场已初具规模,用户习惯也已深入人心。 但由于我国大量的企业服务产品是近几年才逐渐出现的,企业规模还没有达到巨头的水平,加之企业服务本身崇尚技术专业化的理念,因此大多数企业服务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被视为特定领域的特种部队。 在一些新的场景下,比如面对大型企业客户的综合场景需求时,单个单位的战斗力肯定是有限的。 ,我们需要的是聚集多兵种的优势,抱团作战,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最终的战斗胜利。

以当前流行的新零售为例。 其主要目的是连接线上线下的流量和数据,而这又需要付费。 此时,不排除线上线下融合的可能性。 服务提供商可以开展联合运营。 此外,对于其他一些特定行业,聚合支付服务商还可以与上下游企业服务商合作,包括内部OA系统、财务系统、进销存系统以及一些新兴的智能设备终端。 、可穿戴设备等等。 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有效提升场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和盈利能力。

汇总付款正在进行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