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15更新后,系统可以记录所有App的活动信息日志信息。 使用一款名为“ ”的应用程序,我们可以看到手机上的其他应用程序对我们做了什么。
没关系。 原来,我们手机上这些看似为我们服务的应用程序,一直在暗中监视我们!
新闻回顾:
10月中旬左右,轩宁轩先生陆续发表声明,称当用户没有主动激活某些应用程序时,这些应用程序仍然会在后台反复读取用户的相册或获取用户的位置。
微信随后解释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用户相册更新时App会收到通知,让App提前做好准备。 像这样的东西:
美团的回复并未解释美团按小时定位用户的原因。 综上所述,iOS中的App活动日志或隐私洞察是选择性显示的,显示结果并不客观。
随后,有关手机应用监控用户行为的报道登上热搜,迅速引起关注。
现在用户越来越注重数据隐私和权限管理,而且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部分企业的整改,App监控用户的问题应该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两个月后,我想看看当前的App是否还会监控我们。
所以我做了一点检查...
01 检验状况报告
测试电话:
手机设置:无需特殊设置,根据日常使用场景继续使用
导出“应用活动记录”后,我们发现:微信、高德地图、网易新闻、今日头条、美团外卖、知乎、百度贴吧、百度网盘等常用或不常用的应用程序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由于数据太多,我筛选出了几个典型的数据,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首先,我将巡检记录与我的日常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高德地图只有在我上下班导航时才会启用定位。 微信、今日头条、美团外卖、支付宝我用的时候也几乎都有定位。 调用相机等行为。 与两个月前相比,已经很“老实”了。
我猜百度网盘读取相册是因为我设置了相册自动备份。
知乎和网易新闻的定位服务似乎在消息推送时就出现了。 这也算是“情有可原”。
但有一点要说的是,这种定位做的次数太多了。 并且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网易新闻的检查记录显示,10月12日至12月1日的一个半月内没有定位记录,频繁的定位记录主要集中在12月8日。
我猜这可能是应用程序在后台自动刷新的原因,导致它频繁地找到我。
最奇怪的是百度贴吧! 上次使用百度贴吧是今年7月。 我确信从八月份到今天进入百度贴吧查看之前,我没有打开过一次百度贴吧,也没有收到过百度贴吧的推送消息。
但百度贴吧还是得到了我的立场……我试图为百度贴吧辩护,但实在找不到任何理由。
同时,我还找了另一位同事进行测试进行对比。
测试电话:
手机设置:关闭大部分应用消息推送,几乎每天清理后台应用
检查结果与同事的日常行为高度吻合,也与他作为“哔哩哔哩重度”用户的性格非常吻合。 其他应用程序很少有监控他的位置或相册的记录。
两天内检验数据
检查总结:
此前被评为典型的微信、美团、淘宝在此次检查中均表现良好。 网易新闻和百度贴吧是两个有点奇怪的应用程序。
02 如何不被监视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止一些不诚实的应用程序监控我们的生活呢? 其实我和我的同事就是一组很好的对比数据。
我的同事已经关闭了几乎所有不重要应用程序的通知权限,并且还要求应用程序不要跟踪检查。 而且它会经常清理后台程序,删除一些不再使用的应用程序。
我恰恰相反。 因为我很紧张,所以我每天都会收到数百条来自各种应用程序的通知,而且我不会刻意关闭后台程序或删除不再使用的应用程序。
如何设置您的手机以避免被监视
因此,对于那些更关心自己数据隐私的用户,我们建议您限制一些不重要且经常使用的应用程序的权限,如下图所示。 并及时清理短时间不使用的后台App进程,及时删除不再使用的App程序。
iOS系统
我们用11来演示:
如果您使用的是苹果手机,您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设置 → 向下滚动找到您要调整的应用程序 → 将位置设置为:禁止或使用期间 → 日历/照片/通知等权限是更个性化的设置 → 允许跟踪建议关闭
我们以荣耀手机为例进行演示:
设置→应用程序→应用程序管理→找到对应的App并进行相关设置→点击权限→建议使用过程中将位置信息更改为禁止或允许→其他权限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好消息! 好消息!
写完文章,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工信部通报,因范围过大、请求权限频率过高、非服务场景等原因,共下架106款App。要求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可见,监控用户行为、强行检查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在“App圈”中已不再是例外。
其实,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个人数据泄露的危害,那么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公司仍然肆意妄为,毫无节制呢? 他们使用我们的个人数据做什么?
让我们摘录一下UC浏览器的公告。 乍一看,这些互联网公司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似乎是为了向我们推送我们更感兴趣的内容。
我们不否认这样做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但无限制地使用用户个人数据是绝对不允许的。
借助庞大的用户数据库的支持,通过分析师的操作,可以潜移默化地达到影响用户行为的结果。 这并非危言耸听。 利用用户信息操纵选举已不再是新闻。
03 停止监视我的生活
显然,应用程序过度读取用户信息是不合理的。 很多“国家级”软件因为没有替代品而更加肆意。 如果客户不选择提交自己的数据,则无法使用其程序。 这样的操作是否也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在公众隐私意识逐渐上升、监管逐渐加大的时代,互联网企业也应该更加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
企业越大,越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监控用户这种不负责任、无耻的行为就应该停止。
我希望下次我们检查这些应用程序时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不需要你研究我,只是希望你不要打扰、监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