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票证时代”:购物要凭票向君生于1962年

2024-03-25
来源:网络整理

自1955年我国发行粮票以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带票购物且限量供应,小票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票务购物已经彻底消失,市民的购物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从现金支付到信用卡消费再到如今的移动支付。 这一变化见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7月10日,记者来到市民向军家中,与她一起“打开”那些珍贵的“收藏记忆”,聆听市民支付方式变化的故事。

票证时代:购物需要票

向君出生于1962年,当她翻开向君的《收藏回忆》时,“门票时代”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发放各种商品优惠券。在那个‘票证时代’,各种优惠券成为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 说话间,向俊带来了十多件最爱的东西,各种不同类别的“门票”展现在他的眼前。 “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购货票、副粮票。当时,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通过这些‘票’和现金购买,特别是布匹、粮票等稀缺物品。 “副食,一票难求。”向军说。

“当时家家户户每个月都会收到发票,每个人的工种不同,每个月收到的粮票也不同。装载机、司机等重体力劳动者每月的粮票要高一些。”项先生说。君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西安的普通居民,她每个月可以领取27.5公斤粮票、半公斤肉券等。 在她的印象中,大多数居民的餐桌上很少有肉。 人们通常会把肉票存起来,以便过年和过节时能吃上一顿饱饭。 “与肉票相比,鱼票和烟酒票就更少见了。过年期间每个家庭只会发一张鱼票,而烟酒票则需要办理审批手续。过年期间,谁能携带呢?”当我带一瓶酒回家时,走在街上就会遇到很多羡慕的目光。” 向君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顿丰盛的节日大餐成为了她和伙伴们常常期盼的幸福。

“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还有很多爆款产品,即使有钱有票也很难买到。” 向军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西安,缝纫机、自行车等产品供不应求。 到时候,想要购买这样的产品,不仅需要现金和门票,还需要一张工业优惠券。 这种工业券按户发放,每户每年只能领取一张,累计1、3或5积分。 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攒够足够的积分来购买一台缝纫机。

现金时代:购物很方便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上的各种商品越来越丰富,门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纸币散布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 他们外出购物时也不忘记携带现金。 居民日常消费也不断发生变化。 增加。

支付方式新医保_新的支付方式_支付方式新链

“这是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首次增加了50元、100元面额,不仅方便了支付,也标志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向军开始向我们展示他收藏的人民币,然后他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西安的生活场景。

“当时的西安,市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告别了买票时代,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大家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向军回忆,那时候,大家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 身上的衣服越来越好,街上的自行车也越来越多。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家电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大家的选择也多样化了。” 令向君印象深刻的是,1987年,她为我的小家买了一台冰箱。 当我口袋里揣着现金去商场时,我小心翼翼,生怕丢了钱。 “这就是现金支付时代的烦恼。买大件物品,或者去外地做生意进货,都得随身携带现金,携带不方便,还担心被偷。” 项俊说道。

随着银行卡的广泛使用,这种担忧已经消失。 随着银行卡的不断普及,西安各大商场都安装了POS机。 用卡消费不仅减少了现金的流通,也让市民购物变得越来越方便。

移动支付时代:购物无需带现金

闲聊中,记者跟随向军来到楼下的便利店购物。 在便利店选好商品后,她熟练地打开手机,扫描收银台上的二维码,完成支付流程。 在当前移动支付时代,香君也顺势而为,用手机就可以完成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

“我出门基本不带现金,坐公交、坐地铁、吃饭、加油、购物,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宝就足够了,一刷就完成支付,太方便了。” ” 向君高兴的说道。 告诉记者。 走出便利店,她在楼下收到了另一件来自日本的护肤品。 自从掌握了智能手机的使用技巧后,她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移动支付,还学会了网上购物。 她经常购买南方水果、北方特产、外国护肤品等。

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购物方式的改变不仅让大家的生活更加便捷,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总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西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72亿元,同比增长9.6%,网络商品零售额341.57亿元,同比增长33.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