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第四方支付平台汇集了50多个非法借贷软件和416家承兑商。 不到4个月,数万人参与借贷,产生非法资金流动8亿。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第四方支付平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欺骗了这么多人? 三年后,犯罪团伙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移动支付是当今许多人离不开的生活方式。 手机软件中的支付宝、微信被称为第三方支付。 2020年4月,扬州经开区检察院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从公安部“反洗钱领域”督办案件中挖出一个“地下”非法“第四方支付平台” ”。 四个月时间,累计产生8亿非法资金流动,全国数万人落入“陷阱”。
2020年4月29日,扬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以诈骗罪移送网贷案件审查起诉。 犯罪嫌疑人只有4人,涉案金额也只有5万多元。 经初步审查,主管检察官发现,电子数据核查显示,资金流向超过300万元。
带着这样的疑虑,检察官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利用技术辅助软件,对相当于电子图书馆的海量云盘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比对,整理出了与“小熊有米”和“迷你钱包”相关的信息。 “信义钱包”等违法贷款软件50余个,涉及贷款记录超过30万条,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借款人数量高达数万。
12月17日,扬州经济开发区检察院勾勒出补充侦查提纲,要求公安机关继续对“非法经营罪”和“协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彻查。 2021年4月,该案以新罪名移送审查起诉,新增证据卷宗60余份,涉案人员增至30人。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9份,共计10余份。 1,000 页。 该案涉案非法借贷软件50余款,涉案金额高达8亿,成为证据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审查中,检察官发现,该案不仅涉案金额高、借款人众多,而且还遇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拦路虎”:那就是以廖、王为首的30人犯罪团伙中,有5个团队,分别负责软件开发、网贷、资金结算等不同分工。 犯罪嫌疑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仅通过网络身份联系,这给“第四方平台”的架构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 审讯中,犯罪嫌疑人王某否认其所属网贷团队与本案上游团队之间存在互助基金交易。 案件陷入僵局。
扬州经济开发区检察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专案组。 经过近三个月的审查起诉,在涉案云盘数十万条电子数据中,发现50余个非法借贷软件账户及交易记录。 综合比对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最终锁定了5个团伙的全部犯罪证据。 于是,一个涉及全国多地、数万人参与网贷的“第四方支付平台”浮出水面。
原来,2020年1月至4月,以廖某、王某为首的30人犯罪团伙开发了50余款非法贷款软件,并在网络平台上以“小贷”广告吸引用户。 “无抵押、无信用证明、即时付款”的“噱头”,导致一些急需用钱的人不假思索地点击链接,下载“迷你钱包”等非法软件。 殊不知,这些非法软件都被强行嵌入霸王条款,借钱还要收取一切相关服务费。
就像扬州大三学生小刘一样,从“迷你钱包”借了2000元,却只收到了1200元。 如果5天内没有全额还款,他每天就要缴纳100元的逾期“罚金”。 “花呗”等正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消费贷款,2000元的五天还款利息仅为两块半。
更让小刘痛心的是,非法借贷软件自动获取了他的通讯录,追债电话日夜骚扰着他和他的家人、亲戚,甚至老师和同学。 无法忍受骚扰的小刘最终选择了报案。
2022年6月24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以廖、王为首的犯罪团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柳
陶尚工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