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举办2023年秋季第六届数字金融活动。本期由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家印主持北京大学教授、中心研究员。 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金融学教授伯格受邀分享他和合作者的最新研究《、、和(支付公司、加密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 20余名老师和同学在线参与了本次活动,并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支付公司是指专门从事支付服务并提供各种支付方式以方便个人和商户之间交易的企业。 这些公司通常提供网上支付、移动支付、POS卡支付、银行转账、预付卡等支付服务,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支付渠道。 支付公司的服务模式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向商户提供支付接口和支付工具,让商户可以在线收款; 二是为消费者提供支付渠道,让消费者方便、快捷地进行支付。 支付公司通常通过向商家和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赚钱。
过去几十年来,支付公司的快速增长已成为金融行业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根据麦肯锡公司编制的2023年地图,2022年全球支付收入将达到2.2万亿美元,占全球银行体系总收入的30%-40%。 另一方面,自1995年以来,支付公司市值占金融业市值的比重持续上升,其累计回报也远高于金融业其他板块。
在这篇文章中,Berg 教授和他的合作者首先对支付公司进行了分类,然后记录和分析了支付公司规模的增长,然后分析了加密货币和 CBDC 以及支付公司股票市值之间的关系。
Berg教授和他的合作者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支付公司的分类方法。 具体来说,他们根据公司简介中是否包含“支付”或“商户解决方案”等词语以及SIC代码来筛选和分类支付公司。 数据跨度为1990年至2022年。
加密货币在过去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 Berg教授指出,加密货币可以被视为一种资产,例如比特币,更像是一种人们关心其收益率的资产,或者是一种支付手段。 因此,Berg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利用标准普尔并作为加密货币的代理变量,以及支付公司的日常回报数据,分析了支付公司回报与加密货币之间的关系。 基于Fama-,研究发现加密货币的变化与支付公司的回报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加密货币更有可能被视为一种资产,并对这一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作为另一种支付方式,近年来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央行的关注。 基于此,伯格教授和他的合作者研究了互联网的出现对现有支付公司股价回报的影响。 他们借鉴Auer等人(2020)的经验,利用BIS数据库,构建了引入的情绪指标,并利用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欧洲和美国的数据,采用事件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当央行表现出积极情绪时,支付公司的收益率显着降低。
Berg教授及其合作者首次提出了支付公司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事件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了支付公司的回报率与加密货币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支付公司的回报率与加密货币之间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这表明加密货币更像是一种资产。 相反,与支付公司的收益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央行的出台与支付公司是竞争关系。
沉岩,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胡家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德国研究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哈雷大学经济研究学院访问学者李翔、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肖亚军等在会上与伯格教授进行了提问并进行了深入讨论那个报告。
(编译:张子进)
(第5讲回顾|:抵押贷款市场的再融资交叉补贴)
(第四讲回顾 | 钱:信贷需求对劳动力市场预期生育惩罚的反应)
(第三讲回顾 | Jose:碳价格与巴西亚马逊森林保护的时空关系)
(第二讲回顾 | 周浩:衍生品市场的杠杆与风险溢价)
(第一讲回顾 | 叶莉:货币乘数的网络结构)
(北大2023年秋季“数字金融”讲座已开始!)
北大数字金融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分享他们在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平台经济等领域的前沿研究。 参赛老师主要有黄益平、沉艳、黄卓、徐建国、谢宣礼、余昌华、王迅、胡家印等。 每场讲座时长一个半小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主要面向对数字金融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大学师生。 每场讲座的最新信息将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官方网站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公众号“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上持续发布。 欢迎大家参加。
未明湖数字金融研究
“未名湖数字金融研究”公众号()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学术和政策研究。 该中心发布的“北大数字金融普惠指数”已成为学术界引用最多的衡量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指标。 中心研究团队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普惠金融创新、风险与监管研究”。 中心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布鲁金斯学会( )等成立联合研究小组,深入研究中国数字金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