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支付内容简介:第三方支付在了解什么是什么

2024-03-26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简介:移动支付是一种第三方支付方式,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 移动支付主要通过手机话费或与手机号码关联的银行账户或信用卡号码进行支付。 具有随时随地可以支付、使用方便的特点。 要完成移动支付,需要具备三个环节:支付账户、支付运营商、支付环境。 目前,实现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三种:NFC、RFID-SIM等。 经过约十年的沉淀,2009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出诸多发展特点。 200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 预计到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28.45亿元。 尽管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但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行业。 信息安全、信用体系、政策法规、结算标准不一致、渠道终端普及、消费观念转变等问题都将制约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 目前,中国银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支付宝、财付通等多家企业已进入移动支付市场,推出移动支付服务。 1、第三方支付 在了解移动支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由与各大银行签约、具有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

在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的交易中,买家购买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商品支付。 第三方通知卖方付款和发货已到达; 买家验货后,可以通知卖家付款,第三方再将款项转入卖家账户。 这种消费模式可以一直存在,因为第三方正在为您和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付费。 这种经济模式也被称为“第三方(第三方)买单”。 目前,第三方支付主要有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三种类型。 电子支付是基于互联网,利用“财付通”、“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实现购买和销售; 移动支付和电话支付是通过手机或固定电话发出语音或数字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的行为。 2、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又称移动支付( ),是交易双方以手机为支付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完成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支付行为。 简而言之,它是一种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其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支付的服务方式。 客户可以通过短信、WAP、客户端等多种形式,使用手机号码、支付卡、银行卡等支付账户,提供缴费、手机充值、水电费缴费、订购商品和服务、自助金融、移动支付等服务。手机刷卡。 消费等移动自助支付服务。 三、移动支付的方式及特点 1、移动支付的主要方式 (1)第一种方式:通过手机话费收取费用。 用户在缴纳手机话费的同时缴纳话费。 在这种方式中,手机话费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信用,但这种收费方式让电信运营商涉嫌经营超出其范围的金融服务,因此其范围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等有限服务; (2)第二种方式:费用从扣入用户的银行账户(即借记账户)或信用卡账户开始。 在这种方法中,手机只是一个简单的信息通道,将用户的银行帐号或信用卡号码与其手机号码连接起来。

2、移动支付的主要特点 基于手机的移动支付在全球持续升温,其应用受到移动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的高度关注。 移动支付的优势在于:移动支付拥有巨大的潜在用户群体; 手机的便携性为开展各种移动支付业务提供了基础; 同时,借助移动通信网络,移动支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基于智能卡技术,智能卡与手机结合,保证交易安全、快捷。 这是当前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方向。 4.移动支付的实现要完成支付,您必须具备:支付账户、支付运营商、支付环境。 1、支付账户是移动支付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 可以说,这个账户的设立和归属决定了移动支付系统的控制者。 移动支付账户的拥有者除了通过账户控制用户之外,还可以通过账户的发生信息来分析用户的行为。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主要账户在银行。 所以支付的重要控制环节就是银行,或者说银联。 在互联网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 这些付款人建立了独立于传统银行的账户,并通过这些账户拥有自己的用户。 2、支付载体是用户完成支付操作的工具。 比如传统银行的储蓄卡、信用卡,包括一些机构自己发行的消费卡,都是支付载体。 支付运营商的重要性弱于账户。

因此,如果移动支付仅以手机作为简单的支付载体,运营商永远不会主导移动支付,因为载体随时可以更换,只要使用方便即可。 3、支付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建立过程。 没有完整、广泛的支付环境,就如同有武器却没有战场。 支付环境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比如,如果没有广泛安装POS,我们习惯刷卡消费的银行卡就发挥不了作用。 同样,移动支付如果没有便捷的支付环境,其作用也发挥不出来。 5、实现移动支付的技术手段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提供商(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车、校园、公用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制造商、卡制造商等)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最终用户。 目前移动支付技术实现方案主要有三种:NFC和RFID,其中后两种目前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 1. NFC(开启),NFC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它是由飞利浦和索尼联合开发的。 NFC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连技术,可用于移动设备、消费电子产品和PC能源控制。 工具之间的近距离无线通信。 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基于触摸的解决方案,使消费者能够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并访问内容和服务。

NFC将非接触式读卡器、非接触式卡和点对点功能集成到单个芯片中,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开辟了无数新机会。 它是一个开放式接口平台,可以快速、主动地设置无线网络,并为现有蜂窝、蓝牙和无线 802.11 设备提供虚拟连接器。 该方案将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与手机相结合,将射频芯片集成到手机主板中,实现手机与POS机或读卡器之间的通信。 然而,这种手机支付方案存在先天缺陷——用户在使用手机支付服务时必须更换为运营商专门设计的手机。 这不仅给运营商和用户带来更高的成本,还要求手机保持透传信号的强度。 后盖不能采用金属材质,多采用塑料材质。 手机的美观度是有限的,用户不可能随意改变自己喜欢的手机类型。 为此,尽管该方案推出较早,但也仅在日本和韩国的部分运营商推广。 中国手机用户习惯了频繁更换手机,因此这种方案显然难以接受。 2、RFID--SIM卡是双界面智能卡(RFID卡和SIM卡)技术渗透到手机领域的产品。 这是一种新的手机SIM卡。 RFID-SIM卡不仅具有与普通SIM卡相同的移动通信功能,而且可以通过附在其上的天线与读卡器进行短距离无线通信,从而能够扩展到非典型区域,特别是现场。现场移动支付和身份认证功能。 。

RFID-SIM支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工作接口。 联系人接口负责实现SIM卡的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如打电话、发短信等功能。 同时,非接触式接口可实现非接触式消费、门禁、考勤等应用。 并且由于支持无线下载相关规范(OTA和WIB规范),RFID-SIM卡用户可以通过无线下载实时更新手机中的应用程序或为账户充值,使手机手机真正智能,可随时充电。 电子货币3.该技术结合了DI卡技术和SIM卡技术,或者说双界面SIM。 它是一种多功能SIM卡,支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工作接口。 接触式接口实现SIM功能,非接触式接口实现SIM功能。 支付功能,兼容多种智能卡应用规范。 利用技术,在无线通信网络和相应的移动支付业务服务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开展各种基于手机的现场移动支付业务。 用户只需在相应的消费终端前挥动一下,即可安全、轻松地完成支付过程。 该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支持的手机、商户提供的消费终端、应用系统结算平台、移动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银行业务平台等的配合。

在应用系统环境的支持下,可以开发各种特定的智能卡应用系统。 它具有诸多优点:(1)使用手机作为支付工具,无需携带智能卡; (2)非接触式交易,交易速度快,适合电影院、公交、轨道交通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应用; (3)支持一卡多用,可用于购水、购电、购气等多种应用,应用之间有防火墙,每个应用可以有独立的安全策略和文件系统; (4)使用灵活,可通过SIM卡提供OTA功能更新卡端应用; (5)支持DES、RSA等安全算法,可根据应用需求建立相应的安全体系; (6)兼容性强,兼容现有城市卡DI卡应用环境,非常有利于移动支付在城市卡应用中的推广。 应用领域:(1)公共交通、电子门票等城市一卡通应用领域。 可用于支付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费用; 可用于购买电影院、剧院、公园、娱乐场所等的门票。 (2)小额支付。 具有电子钱包功能,可开展各种移动小额支付业务。 六、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情况 1、国内手机支付市场的几个发展阶段 手机短信支付是我国最早的移动支付。 这种方法从2001年开始就被运营商推广,很多手机用户都体验过。

例如,当我们在网上购买电脑杀毒软件时,就有移动支付的方式。 输入手机号码确认付款后,手机会收到短信密码验证,输入后交易完成。 目前,这种支付方式仍然是使用最广泛的。 但这种方式只能用于小额支付。 大额支付运营商不支持,功能也比较简单。 第二种移动支付方式是手机WAP网站,购物后可以通过手机支付。 许多WAP商户通过自己的支付方式与手机用户完成交易。 但这种方法的发展也比较缓慢。 主要制约因素是当时2G通信网络速度比较慢,用户会失去耐心。 第三阶段是近一两年发展起来的远程支付和近端交易。 远程支付的一个典型应用是通过手机中的交易平台完成远程交易转账或支付。 近端交易的典型应用是手机刷卡,各大运营商都在推广。 2、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发展迅速。 早在1999年,业界就已经开始了移动支付的尝试:当年,中国移动联合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在北京、广东等地试点移动支付业务。 。 但由于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原因,移动支付发展缓慢。 2004年下半年以来,几大第三方移动支付运营商的业务快速增长,使得移动支付业务的地域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产业链其他环节也日益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移动支付进入地域快速扩张阶段。 200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560万户,同比增长134%,占移动通信用户总数的4%,产业规模达到3.4亿元; 2007年,由于产业链的成熟、用户消费习惯的形成以及基础设施移动支付业务的完成,移动支付业务将进入行业规模快速增长的拐点。 2009年,随着3G在中国的推出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变得更加便捷。 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移动支付)被国家列为《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部署的六大重点引导项目之一。 2009年也是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动荡的一年。 银行、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纷纷推出自己的移动支付服务:交通银行于2009年27日高调推出了新一代手机银行——e支付宝。 通过交通银行,知道对方手机号码就可以转账; 支付宝移动支付服务于11月10日精彩亮相,您可以用手机向对方支付宝账户缴费、缴纳水电费; 12月21日,中国电信江苏公司宣布“电子卡通”业务已在南京、苏州商用。 市民刷“天翼”手机即可直接乘坐公交、地铁、购物。 目前,7亿手机用户中只有不到3%使用移动支付服务。 可见,移动支付业务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艾瑞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此外,今年移动支付用户数也将增长至8250万。预计到2010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全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28.45亿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