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新闻5月22日报道,中国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目标的独立国际结算体系正在增强存在感。
日经新闻调查显示,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后,参与银行数量扩大至89个国家和地区的865家。 被美国列为经济制裁对象的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也加入了名单。 2018年交易额较上年增长80%,达到26万亿元。 反过来,中国也开始利用美国的强硬外交政策来撬动美元主导体系。
本文图片来自《日本经济新闻》
当今的国际结算主要通过总部位于比利时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系统交换汇款信息。 据称,每日结算金额达到5万亿至6万亿美元,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其中,有4笔以美元结算,形成支撑美元霸主的局面。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推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 全英文办理手续,每笔交易立即结算,扩大了人民币结算范围。 它由在系统内开立账户的“直接参与银行”和通过直接参与银行连接的“间接参与银行”组成。 只要与任何一家银行完成交易,资金就可以轻松转入中国公司的账户。
为调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普及程度,日本经济新闻根据运营母公司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上海)有限公司的公告,按地区分析了参与的金融机构数量。还独立整理了央行等发布的信息。 可见,人民币结算正在逐渐渗透到水下。 不仅金额,2018年交易笔数为144万笔,比上年增长15%。
截至2019年4月,包括中资银行在内的全球865家银行已参与该系统。 从地点来看,日本有三菱日联和瑞穗两家超大型银行、21家当地银行以及7家外国银行的东京分行,共有30家参与者。 两家大型银行的中国法人实体成为直接参与银行。
引人关注的是美国制裁的对象国家。 俄罗斯莫斯科信贷银行于2018年12月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共有23家银行参与。 俄罗斯企业使用人民币支付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比率从2014年的9%上升到2017年的15%。俄罗斯央行截至2018年9月将人民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例提高到14%,大幅提升从2017年9月的1%。美元比率从46%下降到23%。
此外,受到美国经济制裁的土耳其也有11家银行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2018年11月,许多伊朗银行无法访问该系统。 尽管伊朗银行尚未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但英国投资公司的加里·怀特指出,“如果美国限制美元的使用,就需要寻找迂回手段。” ” 他相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将进一步发挥承接机构作用。
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中国在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领域增强了在各国的影响力。 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有31家银行参与,比北美还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理念,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人民币结算的需求不断增加。
报道称,人民币距离成为轴心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至2019年3月,人民币在资金结算中的份额仅为1.89%,低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排名第五。 与每天收发超过3000万条消息相比,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规模还很小。
尽管如此,反对美国的国家正在放弃美元。 中国上海市场于2018年3月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抢走了纽约和伦敦的部分交易。
未来,为了避免经济制裁的影响,防止国际交易被美国控制,趋势可能会扩大,以确保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方式。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网络正在稳步扩大,潜力不可低估。 如果美国加强威慑性外交姿态,可能会危及美元作为轴心货币的绝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