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提供可能,硬钱包的热潮褪去

2024-03-27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网作者佘云峰:在央行今年发布的《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是介绍如下:

数字人民币按载体可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 软钱包基于移动支付应用程序、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等为用户提供服务,而硬钱包则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 相关功能依托IC卡、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 软硬钱包的结合可以丰富钱包生态系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硬钱包的官方定义是基于安全芯片的数字人民币支付。 事实上,硬钱包也是实现“双离线”支付的关键。 白皮书并没有过多介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和双离线支付。 其仅表示正在与手机厂商合作研究并提供包括双离线交易等功能在内的移动支付新体验。 基于智能视频卡,测试与手机分离的硬钱包支付模式,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

飞行员行动缓慢,硬钱包热潮消退

今年1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职工食堂测试基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可视卡”,暴露了数字人民币的“卡”形态首次向公众展示。 以此拉开了基于数字人民币卡的“硬钱包”试点的序幕。

2月5日,工行数字人民币视频卡在湖南和顺石油海滨加油站亮相,成为第二张公开亮相的银行数字人民币视频卡。

2月8日,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雄安分行研发的“铜币”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在雄安亮相。

2月14日,在“数字王府井冰雪购物节”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上,邮储银行继上海可视卡之后,推出具有“健康宝”功能的数字人民币可视卡和指纹卡硬件钱包。

同样,中国银行也推出了配备北京健康码查询功能的可视卡。 借力冬奥场景,中国银行还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滑雪手套、冬奥专用徽章、智能手表等多款硬钱包。 。

工商银行还在北京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期间推出了多款硬件钱包,包括可视卡、手表手环、充电宝、老人拐杖、定时器、老人报警器等。

随着试点的深入,一大批卡类、可穿戴设备形式的“硬钱包”相继出现,让很多行业参与者看到了希望,并掀起了数字人民币行业的新热潮。

然而,今年下半年热潮开始消退。 下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试点开始逐渐减少,尤其是卡式硬钱包。 如果没有行业创新,由于功能单一、缺乏可扩展性,运营机构似乎厌倦了推广和试点。 。

硬钱包的困境与发展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 一方面,运营机构找不到更具可扩展性的试点场景。 另一方面,央行对于硬钱包试点并无硬性要求,导致运营机构的积极性更加低落。

此外,与软钱包的公开试点不同,硬钱包由于各种问题仍处于内测阶段。 普通用户无法真正使用和体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这也导致硬钱包试点反馈有限。

目前硬钱包的困境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问题。 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存储空间和芯片算力都有限。 双线下币串的积累不仅影响线下交易数量,还影响交易速度。 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场强、通信、硬件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交易速度。

例如,在地铁等公共交通领域,目前对闸门速度的要求在100%以内,行业从业者向移动支付网透露,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优化速度只能达到700-左右。最快,这极大地影响了硬钱包在交通场景的拓展和应用。

二是标准问题。 标准规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的实施。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规范仍在不断更新,这仍需要标准制定组织的联合优化。

总体来看,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参与者大部分还是经历过央行的人,主要是卡厂商、芯片厂商、U-Key厂商。 从移动支付网络的角度来看,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产业链的协同,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参与者的加入来支持场景和应用。

硬钱包不应该“卡住”

目前,提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更多人想到的是“卡”、各种功能的卡、异形卡。 但在移动支付网络看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不应该“卡壳”。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以“卡”的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后,一些卡商和芯片商对其持乐观态度。 移动支付网发布的《2020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中,在对数字人民币行业影响和前景的判断中表示,数字人民币将引发新一轮软硬设备的升级换代,而卡片、可穿戴设备等将回到历史。 老路。

重温老路的是,无论是视频卡、指纹卡、蓝牙卡、异型卡还是穿戴卡,都是金融支付推出的产品。 一位业内人士向移动支付网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大部分参与者仍然是前央行规则制定者,他们的思维似乎仍然没有跳出银行“卡”的范畴,这需要进一步完善。改变了。

尤其是对于卡商来说,在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中,如果仍然只考虑多卖几张“卡”,显然是不可持续和有创意的。 因此,卡商需要针对不同场景,从硬服务到软服务,开发一整套解决方案,如数字人民币物联网模块及解决方案、校企园区解决方案等。

事实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不应该成为一些企业的新希望,它只是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卡只是数字人民币的一种形式,可以单独存在,但应该与数字人民币场景和解决方案结合存在。 正如白皮书所说,软硬钱包的结合可以丰富钱包生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