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羽泉,这是王羽泉的新闻评论。
在最近的俄乌战争中,西方国家实施的各种制裁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首先,他们切断了国际结算体系,这种策略被称为金融核武器。 随后众多跨国公司也联手切断与俄罗斯的商业联系,彻底划清界限。
据耶鲁大学统计,截至3月22日,已有388家在俄欧美企业停止营业,55家暂停投资,只有33家尚未公开表明“割衣”立场。
随着企业纷纷暂停服务,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纷纷撤离俄罗斯。 已经习惯了互联网服务的俄罗斯人似乎一夜之间回到了中世纪。
2月28日,由于该系统与俄罗斯的结算业务断开,导致苹果和谷歌的电子支付系统无法在俄罗斯使用。 莫斯科地铁移动支付系统完全瘫痪。 习惯使用手机乘坐地铁的俄罗斯人在检票口被堵住。 ,只能现场一一换零才能乘坐公交车。
等国外知名社交平台,俄罗斯网红也纷纷告别粉丝。 由于电子支付的中断,他们中的许多人无法从平台提取收入。
在国内,很多人开始担心,如果欧美国家这样针对我们怎么办? 我还能使用手中的 吗?
我想说的是,欧美国家的企业今天真的不敢这样对待中国。 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可能会比你感到更不舒服!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并不复杂。 欧洲和美国对俄罗斯的依赖程度没有那么高,但他们却离不开中国。
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全球经济数据库和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俄罗斯最有优势的石油和天然气2020年仅占全球产量的12.1%和16.6%; 更不用说贸易了,2020年俄罗斯出口总额仅占全球的2%。
相比之下,中国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经济学人》经过多次测算发现,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高。 苹果手机和亚马逊上的零售商都是最好的例子。
2015年至2019年,中国企业在苹果手机供应链中的占比从44%提升至47.6%; 2017年至2019年,亚马逊最受欢迎的家零售商中,中国企业的比例也从25%提高到38%。
如果再看细分市场,这个比例就更大了。 在亚马逊法国和墨西哥市场,中国企业分别占顶级供应商的47%和52%。 可以说,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任何人都离不开中国产品。
这种情况在美国尤其明显。 我发现美国超市基本没有俄罗斯产品,但中国产品却随处可见。 还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的细节:所有需要五个以上零部件的产品基本上都来自中国。
美国超市里有印度和越南生产的塑料盆,还有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生产的T恤。 但不仅是复杂的高科技产品,即使是零件多、结构稍复杂的低技术产品,如圆珠笔、打火机等,也都是“Made” in”,尽管很多是国外品牌。
塑料盆和 T 恤制造简单,可由简单的供应链处理。 需要大量零部件组装的产品必须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这需要高效快捷的运输系统、丰富的上下游产品线以及充足的生产经验积累。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能做到这些。 到达。 所以我之前就说过,大规模、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中国不是第一个,而是世界上唯一的。
2005年元旦,美国自由撰稿人莎拉·邦吉奥尼( )发现,她收到的大部分礼物都是中国制造的。 为了检验“中国制造”对她来说有多重要,她带着家人尝试了一整套礼物。 多年来不要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
结果,她的生活很困难。 她的孩子们的衣服、鞋子、玩具还可以,但她可以高价买到意大利和法国的产品。 然而,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没有替代品。 吸尘器无法使用,灯坏了也无法更换。 。
当年底如期完成实验时,她在博客中写道:“没有中国产品的那一年,我的一生都是在和家人的争吵中度过的。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存在。”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美国人确实可以没有中国货,但你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麻烦,家庭开支也会大大增加。”
她的经历发表后,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 最终整理出版成书,名为《离开中国制造一年》。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阅读。
如今,欧洲和美国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很小。 当然,他们可以远离彼此,直到死去。 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但在欧美街头满是中国货的情况下,如果真想尝试这样制裁中国,不仅会“伤敌千损己八百”,还砍断手臂,甚至自杀。
既然如此,我们真的强大到别人离不开我们吗? 其实我实在是不可能有这个想法。 老祖宗的话里蕴含着大智慧,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追求。
《道德经》云: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夫不争,故天下无人能与他争。 这是一个生态竞争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领导者不是依靠杀死竞争对手,而是通过成就其他企业来获得领导地位,促进共同生态繁荣,甚至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中国制造,特别是为世界制造高科技产品,才是真正惠及万物的水,才是中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取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而正是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
借助中国制造,全球技术创新可以更快更好地覆盖更大的市场,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能获得巨大的效益。 如果没有中国的制造业,这些成果就不可能实现。 当中国制造变得不可或缺时,中国就会强大,不会任人摆布。
未来,我们要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提升制造优势,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让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向“全球中国专家制造”转变。 这才是谋求长远发展之道。 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