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支付不会申请支付牌照,它是否还有戏?

2024-03-30
来源:网络整理

介绍

Pay越来越活跃,但已明确表示不会申请支付牌照。 在崇尚货币化的时代, Pay这样的立场还有未来吗?

大家应该注意到,几家出货量最大的主要手机公司正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合作。 苹果和三星如此,小米和华为也是如此。

其中, Pay似乎一夜之间成为支付领域的热门话题,异军突起。 可以看到它在过去的一年里动作频繁。 率先推出两款支持NFC的手机,同时嫁接钱包业务; 与中国银联在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随后与支付宝达成终端入口战略合作; 随后其计划开始在上海公交等应用场景进行试点。

结合华为的终端出货量和全球地位,再加上其对苹果、三星的技术打压,似乎两面都有,无所不能。

不过,你也知道,中国第三方支付公司众多,颁发的牌照有数百张,其中大部分都是移动支付。 目前的情况是,在线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极其强大。

现在 Pay闹得这么大,它还有机会吗?

华为为何不申请支付牌照:边界意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察为什么大多数移动终端公司在这个阶段开始寻求支付服务的支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像苹果这样的公司几年前就已经采取了行动,但这两年尤其是2016年却如此紧迫。这里面肯定隐藏着某种压力面。

我个人的判断是,这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进入成熟阶段、增长放缓的标志。 加之经济不景气,不少厂商开始寻求通过未来的高频应用来巩固存量,提升用户体验,挖掘服务的长尾价值。 与此同时,他们努力通过核心应用程序保持增长。

当然,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移动应用之一。 虽然它不像大视频那样创造高流量,但它直接到达线下社会并形成交易,展示了巨大的服务入口的价值。

但宏大的初衷并不意味着每条道路都是完全同质的。 参加“2016第十届中国支付产业国际峰会”并与华为消费者BG消费者云服务部总裁苏杰交流后,感觉 Pay与上述同行、支付宝、微信相比,有着巨大的目标支付。 不同之处。

总之,华为支付业务的目的是在短期内改善终端用户的消费体验,巩固和拉动华为终端业务出货量。 然而,它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壁垒。 而是基于自身的技术实力构建开放的整体解决方案。 ,服务于远远超出华为本身的庞大产业生态系统。

在描述这个动机背后的原因之前,我先透露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当很多同行看着 Pay,强调它连支付牌照都没有,而小米已经通过收购达到目的时,华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我们不会申请支付牌照!” 苏杰清楚地告诉我。 “一个公司要有自己的边界意识,不要去申请牌照,因为那不是我们所擅长的。华为会立足于技术,专注于技术,为整个支付行业提供服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安全的底层解决方案。”

他坦言,短期内, Pay确实着眼于华为终端用户体验,旨在消除移动支付消费痛点。 从长远来看,华为当然会将其技术和解决方案嵌入到更多场景中,成为开放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不申请牌照意味着你只能是一个渠道,无法参与其背后的银行数据和信息处理。 您无法建立独立的账户系统,无法保存客户的银行卡信息,无法参与支付交易。 控制和操作大量的用户数据。

从这个角度来看, Pay有着怎样的“光彩”? 华为是故意标榜自己在业界的孤傲吗?

安全政策背后的敬畏和开放

让我继续回答吧。 Pay的立场更多源于华为集团的技术为本的战略以及其不断强调的“被融合”的战略思想。 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只能扮演支付领域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做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必须具备跨各种支付平台的适配能力,适应各个演进阶段的金融生态和场景,有实力消除金融领域最大的痛点、解决最棘手的慢性病。整个行业。

移动支付领域最大的痛点和痼疾是什么? 在我看来,正如金融的本质是风险一样,移动支付领域最大的痛点就是安全。

换句话说, Pay必须具备挑战移动支付行业难题、消除安全风险的能力。

事实上,这是 Pay相比目前市场上其他支付解决方案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我们来看看 Pay的安全特性。

要知道,以前刷卡支付主要是静态密码,通常采用数字或数字+字母的形式。 这个安全门槛很低,可以通过一些穷举工具来破解。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设置密码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 如果他们获得了您的一些个人信息,他们很容易被猜到。 以后,如果静态密码变成动态密码,或者两者的组合,也会遭遇钓鱼攻击。 ; 当密码安全策略与磁条卡或IC卡等物理介质相结合时,曾被认为是一种极其安全的策略。 但多年来,复制、复制IC卡实施破解的案例屡屡发生,让人感觉它是最不安全的。

华为支付的安全策略体现在哪里? 与上述三种安全路径不同,华为采用密码+物理介质+生物识别+支付标记()的四层解决方案,构建全面的安全体系。

物理介质与传统IC卡不同,而是华为自研的独立安全芯片。 所谓生物识别主要是指纹识别,支付标记自然也是。 你可以体会到它提供了一种基于硬件和物理层面的移动支付安全。

它的应用逻辑是什么? 此外,由于安全和消费者体验往往是难以解决的冲突, Pay是否会牺牲便利性?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移动支付就失去了意义。

以其与银联的合作为例。 它的应用是这样的:

1.它是一种物理硬件(芯片)安全。 Pay采用安全便捷的NFC全终端解决方案,覆盖手机内置安全芯片eSE+NFC+指纹识别+TEE功能的NFC。

通过在手机中植入安全芯片, Pay将银行卡信息放入eSE芯片中。 该技术将银行卡号转换为电子令牌虚拟账户并存储在安全芯片中。 与第三方支付相比,安全级别更高。 通过使用可信安全区的操作系统保护指纹信息,添加双重保险以确保支付安全。 用卡支付时,银行云服务器直接与手机内置安全加密芯片连接,保证移动支付的安全、便捷。

2、完全符合当前金融行业严格的流程标准和生态模型,以及央行移动金融规范。 Pay在对接银联及各大银行平台时,力求在不改变现有支付体验的情况下,与现有刷卡体验保持一致。 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 华为的支付解决方案只起到管道的作用。 不保存客户个人银行卡信息,不参与支付交易的数据和信息处理。

可以看到,与其他打着第三方支付名义的解决方案相比, Pay专注于最底层的技术和平台服务。 本质上,它并不是“支付”的概念,而是聚焦于最大的痛点“安全”。 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在此前提下,创造了移动终端的便利性。

三方支付怎么申请_第三方支付平台申请流程_三方支付是哪三方

“相信大家更明白我们为什么不申请支付牌照,我们对传统金融生态一直抱有敬畏之心。” 苏杰表示, Pay并不是刻意标榜,而是尊重现实。 金融业的实践不可能通过纯粹的线路来实现。 颠覆以往的模式,否则将会出现巨大的危机。

苏杰和 Pay的表态背后,也有市场现实的支撑。 事实上,尽管以支付宝为首的在线支付日益普及,消费者扫描二维码支付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银行信用卡仍然是所有移动支付环境中最常见的。 传统金融行业围绕安全构建的支付服务体系在经验上确实有些不完善,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技术和基础设施层面,中国的金融土壤还远没有达到一个阶段。

苏杰表示,尊重传统产业,就是尊重过去的经验和实践积累。 Pay生来并不是为了“颠覆”传统金融支付,而是为各种不断演变的涉及支付的金融服务场景提供最底层的技术和技术。 解决方案。

“这也是 Pay与银联合作、与支付宝等平台开放合作的背景。”他说。

事实上, Pay的场景嵌入能力远不止这些。 比如可以覆盖在线支付,如零钱、硬币、银行快捷支付、第三方支付、运营商支付等; 还可以覆盖线下支付,比如公交卡、银行卡、第三方支付、超市会员等,基本涵盖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场景。

您可能对 Pay通过安全差异化宣传的优势表示怀疑。 但这里有必要提一个案例,它传达了 Pay的长期战略意图。

苏杰透露, Pay早在三年前就开始研发,2016年第一季度才推出测试,而且测试地点不是中国,而是欧洲。

“我们在德国建立了欧洲民用安全级别最高的数据中心。” 苏杰说道。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Pay的用途。 我的判断是,这至少会带来多重巨大影响:第一,欧洲是全球金融文化历史最悠久、专业实践最深厚的土壤。 Pay将连接欧洲,在德国建立民用安全级别最高的数据中心。 更快地到达全球最成熟的金融市场,将使其从一开始就站在整个行业的最高水平,锻造 Pay的技术气质和品牌形象,这与其长期的生态有关。

大家想一想,既然 Pay可以在欧洲等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建立并建立数据中心,那么这种信任是在其他地区无法表现出来的。

当然,另一个效应也非常真实:欧洲不仅是华为终端出货的中心,也是整个华为集团全球布局最深的市场之一。 此外,2015年,欧洲是华为整体业务增长最快的地区。 Pay率先登陆欧洲,不仅有利于稳定其现有用户,还能进一步刺激和增加增量部分。 这对于未来 Pay在其他地区的复制具有更多的示范作用。

而且,华为支付的举动也符合当前全球国家战略博弈的现实。 大家知道,地区国家对金融的监管越来越严格。 中国还要求涉足地方金融的外资互联网公司将服务器和所有数据设在本地。 Pay在中国推出的背后,存在着妥协的现实。 至于 Pay在欧洲的落地测试,恐怕也有向全球扩张的区域和国家计划。

从这个层面上,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华为没有申请支付牌照,并将自己定位为技术和平台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商。 您可以加深理解,不涉及数据的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思想混乱。 限制。 这就决定了 Pay必须面向全球,走开放的道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 Pay有着怎样的“光彩”? 华为是故意标榜自己在业界的孤傲吗?

耐心的背后:庞大的云服务

让我继续回答吧。 Pay的立场更多源于华为集团的技术为本的战略以及其不断强调的“被融合”的战略思想。 它的基因决定了它只能扮演支付领域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但这也决定了它可能比其他支付方式需要更多的辛苦和汗水。 因为你一开始就必须面向全球,你的开发成本可能比别人高,你最初的成长速度可能比别人慢。

在 Pay不断与多家传统银行达成战略合作的同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却让人捏了一把汗。 由于华为与银联基于NFC的合作,线下POS终端的改造将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 截至目前,国内能够刷卡的NFC终端只有1000万多台,距离普及还差得很远。 这条道路似乎只是利用了市场仍然巨大的事实。

苏杰表示,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种在线卡支付,而 Pay是集便利性和安全性于一体的最佳解决方案。 华为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自己的地位。 他甚至强调,公司尚未为华为支付设定短期KPI目标。

“我们有无限的耐心。” 他说这并不着急。 这不仅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

不过, Pay还有一个非常坚实的扩张基础,那就是快速增长的华为手机业务。 2015年,其出货量突破1亿台。 2016年其出货量目标为1.3亿台。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 Pay拥有巨大的“风口”。 目前,虽然支持 Pay的华为终端仅有少数型号,但未来 Pay有望成为标配。

当然存在潜在的挑战。 我问苏杰:“有一天,华为手机的增长也会放缓,华为通过支付押注扩张会不会面临压力?”

他表示,很多人没有看到华为终端巨大出货量背后的流量和数据价值,也没有看到华为用户各种华为终端应用的加载量和使用频率不断增加。

去年华为消费者云服务部成立以来首次发布的首份《华为消费者云服务白皮书》中,数据显示,2015年该服务的全球移动用户数量达到1.3亿。 2015年,华为用户下载应用程序175亿次,最高单日下载量达到1.4亿次。 其中,实用工具、视听娱乐、社交、便捷生活、旅行导航、游戏等最受欢迎。

还有结构性优势:在高端市场与苹果、三星竞争的华为旗舰手机,网游用户的ARPU值是千元机用户的16倍以上。 还有一个数据显示了华为终端布局的强大:2015年,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合作伙伴收入分成达到15亿。 苏杰透露,2016年合作伙伴收入分成将达到35亿。

这显然是超越硬件终端出货量的服务增长。 它代表了华为终端的体验价值和用户的粘性。

这一切对于处于底部的 Pay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增长机会。 不易被外界注意到,但却是华为终端的一种隐形竞争力。

当然,支持 Pay的还有更多。 如果你认为支付往往是复杂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支撑,你可能会想到华为集团庞大的现金流和日益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这意味着更多的主要金融手段变现的机会。

华为未来是否会有更大的金融领域愿景? 现在已经成为华为终端一部分的 Pay未来有可能成为华为整个集团金融板块的支撑吗?

苏杰没有直接回答。 但他表示,华为只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创始人任正非多年来反复强调,创新是有边界的。 华为只专注于主渠道。 没有边界管理的技术创新可能会误导战略,失去重点。

“华为支付永远不会忘记服务用户、消除痛点的初心。” 他说,“我们不贪太多,也不贪太大。”

我认为,华为的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专注、边界管理意识是华为过去几十年成功的原因。 所以今天面对 Pay,我觉得苏杰的表态让我感觉它未来会有更大的舞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