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中国会成为第一个“无现金国家”。 如今,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支付方式。 据相关机构统计,2018年第三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43.8万亿元,支付宝和微信合计份额占比92.53%。 虽然一山容不下两只老虎,但支付宝的综合金融服务与微信的社交力量旗鼓相当,作为移动支付巨头,可以在平行市场中和谐共存。 然而,如今国家队云闪付正试图重新布局移动支付格局。 在市场格局日益固化的情况下,后来者冲破重围的机会有多大?
线上与本地促销并行,云支付入宫容易受青睐吗?
“第三方”云闪付即将上线。
2017年底问世的云闪付,得到了银联的支持,一经推出就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据了解,2018年云闪付全年市场投入高达20亿元。 这20亿都去哪儿了? 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注册者“抢走了”。 为了鼓励用户注册,云闪付2018年基于银联场景推出了多项海量优惠补贴活动,诱导用户下载使用云闪付。 还在春节红包大战中撒红包,与支付宝、微信竞争。 。 据了解,银联还获得了2020年春晚红包赞助权,并将撒钱策略进行到底。
一方面是线上诱导注册,另一方面是线下硬推。 依托“国家队”优势,目前不少银行都在推广“云闪付”业务,利用银行销售人员“保障家庭收入”,首先增加用户基础。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银联APP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亿,但反弹也很明显——根据调查数据,其月活跃数据仅为1170万左右,死气沉沉。

逆转有望:付费服务背后,国家队优势逐渐显现
阿里巴巴、腾讯为何相继推出移动支付? 事实上,这背后的利润是巨大的。 最直接的是,在保证用户粘性和活跃度的前提下,平台可以实现大量的资本沉淀,从而盈利。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7年以来,支付行业相关规范文件密集出台,涉及准备金、直连中断等监管细节陆续落地。 用户也感受到了——微信、支付宝相继结束了免费提现服务,并逐渐采取了最明显的动作,即在“信用卡还款”等功能上提高服务费用。 利润少了,平台自然要转嫁部分成本给消费者。
与支付宝、微信不同,云闪付由于背靠庞大的传统银行系统本身,因此在资金交互的处理效率和成本方面将更具优势。 作为银行卡的聚集地,云闪付的根本目的是作为移动平台,让银行卡回归支付场景。 在政策调控下,可以遏制跨境支付平台的疯狂增长。 已经火爆的云闪付自然是拥有更强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表示:“支付入口的竞争,短期看补贴,中期看场景(生态),长期看成本。” 目前,财力雄厚的云快通已经具备了短期生存的基本保障和长期发展的母胎优势。 如何跨过中间的坎是非常重要的。 毕竟,如何让消费者愿意倒戈才是最困难的问题。 社交功能和应用场景的缺失是云闪付目前难以言喻的痛点。
事实上,移动支付平台的发展远不只是谁手里有资金那么简单。 毕竟,在大数据时代,支付是信息的重要入口,其背后收集的用户数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云闪付想要突破,不能仅仅依靠注册量。 还得想办法跟用户建立关系,多发红包,让用户藏点私房钱? 恐怕这还不够,还需要请教大佬们指点。
作者/朱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