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正逐渐成为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之一。 中国银联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82%的受访者曾使用手机完成支付。 2014年,这一比例仅为61%,2013年为45%。 移动支付方式多种多样,如 Pay(Pay)、 Pay(Pay)、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消费者选择这些移动支付方式是因为其方便、快捷,但其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他们在使用各种移动支付时需要小心。
支付创新不断涌现
习惯使用移动支付的刘女士这两天在上海火车站遇到了尴尬。 由于需要办理临时身份证,刘女士被要求拍一张登记照片,并用窗口旁边的自助摄像头打印。 不过,这款相机只接受现金。 着急赶火车的刘女士事后在朋友圈抱怨:出门不带现金早就习惯了,遇到不能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的人,真的很着急。支付。 刘女士的“习惯”已经融入了很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从现金支付到卡支付,从网上支付到移动支付,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带手机出门已经成为现实。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让人们更愿意将信用信息绑定到手机上。” 普华永道中国数字化体验中心总监詹文涛认为,中国手机普及率很高,中国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投入资金。 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支付工具有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百度钱包、腾讯财付通等。 其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几乎形成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垄断。
在前期通过“烧钱”抢占市场后,这些支付机构如今正在打造更多线下场景,促进用户习惯的养成。 去年9月,支付宝“打造”的首个“智慧市场”在温州状元农贸市场亮相。 购买食物后,只需扫描摊主的支付宝二维码即可付款,省去了买菜时找零的麻烦。 为了使其应用更加便捷,“智慧市场”还配备了智能秤。 称重后,需要支付的总金额会自动生成二维码,扫描即可支付。 支付宝此前的计划是在全国建设50个这样的“智慧市场”,形成支付宝的另一个支付场景。
现在,这些移动支付方式可以应用于超市、便利店、医院、餐厅、出租车等场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服务和场景通过手机等个人移动终端连接得更加紧密。 决定一款支付产品生命力的不再是“花多少钱”,而是场景的丰富性和操作的便利性,这将有助于用户养成支付习惯。
除了这些小额支付场景外,大额消费市场和理财市场也有支付机构。 支付宝此前也推出了“余额宝购房”,即购房者通过淘宝支付首付后,首付被冻结在余额宝中。 房屋正式交房前或首付后3个月内,首付产生的余额宝收入仍归购房者所有。 在此基础上还延伸了财务管理场景。 例如,在蚂蚁聚宝APP上,您可以使用余额宝中的资金作为购买常规理财和基金产品的基础账户。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运行报告显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连续两年增长超过100%。 最新季度,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增长253.69%和194.86%。 “Pay等丰富了移动支付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更多的支付工具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重要。 好事,这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其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
近期,不少人“屈服”于新型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消费者对支付产品不熟悉的心理,诱骗人们截图发送“支付二维码”。 众所周知,日常付款时,如果你扫描对方的“付款二维码”,就会向对方付款。 许多人在资金被盗后后悔不已。

随着移动支付用户快速增长,移动交易终端已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 “手机智能终端支付环境的安全值得共同关注。” 中国银联风控部总经理袁小寒表示,2015年移动支付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包括社交账号诈骗、信用卡额度上调、消费退款、假冒支付等。 基站发送欺诈短信等欺诈手段更加突出,移动支付安全面临复杂的环境挑战。 袁小寒认为,移动支付安全应该是支付产品客户体验的首要考虑因素。
中国银联数据显示,2015年约有13%的受访者遭遇过网络诈骗并蒙受损失,较2014年增加6%。超过50%的手机诈骗是通过社交账号实施的。 与此同时,消费者还面临各种其他犯罪活动的威胁,例如手机被植入木马或收到虚假基站信息。 但总体而言,消费者的平均损失相对较低。 在遭受过网络诈骗的受访者中,54%的人表示诈骗金额在500元以下,20%的人表示诈骗金额在2000元以上。
因此,消费者在寻求便利的同时,需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是保证手机安全,尽量通过“可靠”渠道购买手机,提前降低手机被植入病毒的风险。 袁小寒建议,如果发现手机中毒,应立即前往官方手机售后维修部,请专业人员重装系统,根除病毒。 消费者还可以选择有配套资金保险的支付渠道或者考虑购买“盗窃险”等相关险种,这样在发生损失后可以获得一定的赔偿。
其次,当所有支付应用都安装在手机上时,爱护手机就成为消费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在,业内人士建议,一旦手机丢失,消费者应迅速联系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应客服,请求关机。 下一步是尽快冻结所有支付账户。 如有必要,还可以直接冻结或挂失银行卡,确保资金不会从账户“溜走”。
消费者在使用这些支付工具时应“更加谨慎”。 消费者可以选择使用带有支付验证链接的支付方式,尤其是在进行大额支付时; 最好使用额度较小的信用卡或余额较小的借记卡来绑定所有支付账户; 此外,在公共场所输入支付密码时还应注意遮挡,支付时尽量少使用公共无线网络等。
从多个来源探索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不仅发生在中国,也是国际市场的“趋势”。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有3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手机购物,2015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4%。如果全球延续前三年的增长趋势,到2019年,近8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手机购物。世界人口将通过手机购物。 % 的消费者通过手机购物。
海外也可以更方便地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支付方式。 目前,不少移动支付机构正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例如,微信支付去年11月发布了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实现了“人民币支付、外币结算”。 这意味着在海外购物时,您不再需要兑换外币。 结账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人民币付款。 目前,微信支付可支持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10种货币交易,在韩国乐天、新罗等大型商场,现已可以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蚂蚁金服国际业务部总裁彭一杰表示,围绕热门出境游目的地,支付宝已接入海外市场3万多家线下支付门店。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支付创新。 指纹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快速发展后,未来有望进一步升级。 其他更多样化的支付方式也可能更为常见。 比如静脉支付、刷脸支付等,静脉支付安全性更高。 它可以利用手掌或手指中的静脉分布图像进行识别。 目前,静脉支付已在国内外进行试点。 南京银行安装了首台“指静脉接入机”。 提款机”。
另外一个被广泛看好的是刷脸支付,就是识别、验证面部特征,最后进行支付的过程。 目前,支付宝已推出刷脸支付功能,重庆银行也将其应用到金融产品和支付中。 此外,还有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的“虹膜扫描”方式,未来有望应用到支付领域。
中国银联预计,到2018年,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突破52万亿元。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移动支付有望在便捷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更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