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淘江湖默默消失在互联网江湖中

2024-03-30
来源:网络整理

2017年,马云似乎比以前更热衷于扮演多面角色。 他不仅在《功手道》中饰演武林高手,还变身店内服务员,接听淘宝买家的电话。 转眼间,他就站在了湖畔大学的讲台上。 在他的身后,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个横跨电商、金融、娱乐、媒体、医疗、企业服务等领域的庞大帝国,很难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

市值达4438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在扩张其帝国的同时,不断孵化和收购新项目。 和其他巨头一样,他们之中不仅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无数失败的案例。 当时,科技界见证了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盛大合并。 最终的结局是雅虎邮箱、相册等产品在中国消失; 口碑网也经历了暂停运营和重启; 阿里巴巴的桃江湖悄然消失在互联网的江湖中; 沟通已经成为过去式……

小编整理了阿里巴巴“被杀”的产品清单。 这份长长的清单包括了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搜索等不同领域的失败尝试。 在阿里的“死活”产品中,&i黑马也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失败总是比成功的经验更有价值,而这些也可以让我们尝试梳理阿里巴巴产品线的发展轨迹。

01

雅虎中国

加入时间:2005年被阿里巴巴收购

结果:2013年停产

失败主要原因:策略频繁变动,雅虎产品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

2005年,雅虎将中国业务和品牌交给阿里巴巴“托管管理”,条件是雅虎出资10亿美元换取阿里巴巴集团40%的普通股,成为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 当时雅虎中国的门户业务和搜索业务都还不错,而当时这两个市场的整体形势还不明朗。 雅虎中国还有足够的机会突破,因此马云对此也抱有很高的期望。 他曾表示,搜索业务与自有电商整合后,可以做到“中国本地搜索第一”、“电商第一”,雅虎中国也将独立上市未来。

然而后续并没有马云想象的那么完美。 从被收购到最终停止运营的八年时间里,雅虎中国的业务经历了多次转型失败并被边缘化,陷入恶性循环。

从马云的豪言壮语就能看出,他最初的生意是搜索。 这也符合淘宝的商业逻辑。 马云看到了该网站搜索广告的商机。 后来的问题是,在门户转型的十字路口,雅虎中国犹豫不决,在不同的战略转变中频繁改变业务重心。 2007年1月,雅虎中国重组为面向企业的搜索引擎业务,但很快又取消了原来的新媒体、搜索、通讯三大部门,成立了网站运营部、邮箱运营部等四个新部门。 ,却没有搜查部门的踪迹。

2008年,雅虎中国与口碑网合并,业务重心彻底转向生活服务。 原来的资讯、搜索等门户业务被稀释,大量工程师转投淘宝搜索研发。 2009年口碑网与淘宝网合并后,雅虎中国再次回归“门户”,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除了战略频繁变化之外,还有团队整合的坎,这是阿里始终没有克服的。 作为一支国际化的团队,雅虎自然与国内民营企业的文化存在障碍,更何况是高度个性化的阿里巴巴文化。 随后,口碑网创始人李志国也证实了这一点。 口碑和雅虎合并后,他透露,雅虎、口碑人和阿里巴巴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

雅虎中国的业务曾数次转型,但均以失败告终。 保留它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 2012年,阿里巴巴与雅虎达成股份回购协议。 协议规定,阿里巴巴最迟必须在2016年之前将雅虎中国品牌归还给雅虎美国。 2013年4月,雅虎中国向用户发出停止电子邮件服务的通知。 6月,雅虎宣布关闭12款产品,其中包括旧的搜索引擎。 8月31日,雅虎中国正式下线,网站切换至阿里巴巴公益页面。 与此同时,中国的雅虎邮箱正式停止服务,并由阿里云接管。

02

桃江湖

出生日期:2009年

结果:2013年9月并入“我的淘宝”

失败主要原因:重运营不重产品,社交先天不足

桃江湖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这是阿里巴巴进军社交领域的第一步。

2009年,校内网等SNS好友互动平台如火如荼,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 推出基于淘宝的“好友互动+购物分享”平台淘江湖,开始向SNS转型的尝试。

但不得不承认,阿里在社交方面还是“先天不足”。 阿里巴巴的运营基因太重量级,太注重效率。 比如,在KPI导向的体系下,为了完成指标,淘江湖选择了吸引淘宝用户、推荐产品。 最后,它把美好的社交产品变成了电子商务。 几乎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还推出了社区和帮派这两款与淘江湖功能相同的产品,让用户“一头雾水”。 最终,淘江湖于2013年9月下线,原有业务转型为淘宝U站,并入“我的淘宝”。

值得一提的是,淘江湖失败后,淘宝并没有放弃对社交的痴迷。 其先后推出了“来往”、“后院”等一系列社交产品,但基本陷入沉寂。

03

来来去去

出生日期:2013年9月

结果:2015年11月,更名为点点虫,转型为看完就消失的90后社交网络。

就像腾讯一直觊觎阿里巴巴的电商蛋糕一样,马云也想在社交领域与马化腾分一杯羹。 尤其是当微信发展迅猛,已经坐稳移动社交领域头把交椅的时候,马云已经按捺不住了。 ——2013年9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手机好友互动平台“来往”,其功能大致与微信类似。

“莱棠”是阿里巴巴成立互联网通信事业部后的第一个核心项目。 马云对此非常重视。 除了马云亲自上台,邀请一大批明星造势外,他还使出要求“每个员工扣动扳机”、“几百个粉丝,否则没有年终奖”等手段尝试快速积累用户。

不过,正如马云在腾讯、百度做电商时所说,“不会是第二个打败淘宝的淘宝”。 而且它不会是第二个能够击败微信的微信。

早期,微信引入了QQ多年积累的好友关系链,再加上优秀的产品体验,已经在即时通讯领域筑起了护城河,用户迁移成本极高。 作为后来者,来黄并没有实现差异化,不少网友甚至抱怨体验不佳。

仅靠烧钱补贴是不可能打败微信的。 经历了动荡的开局后,来黄并没有交出一份好的成绩单。 2015年11月,缴纳了数亿学费的来往网更名为“点点虫”,转型为读完就消失的90后社交网络。 它还放弃了与微信的直接竞争。

04

口碑网络

加入时间:阿里巴巴于2006年战略投资口碑网,2008年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

结果:2011年停止运营,淡出公众视野; 2015年,阿里巴巴重启新“口碑”品牌

失败主要原因:与中国雅虎合并的战略失误

这个口碑网站并非阿里巴巴2015年推出的新“口碑”,而是阿里巴巴46号员工李志国辞职后于2004年创办的生活服务网站。 以房产信息起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早期家政服务网站。 涵盖餐饮、休闲娱乐、房产等多个行业信息的一站式生活消费平台。

2006年,阿里巴巴对口碑网进行战略投资。 一段时间以来,口碑网确实享受到了巨头带来的红利——通过与雅虎中国、阿里巴巴、淘宝的合作,口碑网已经达到了巅峰:日均独立访问量达到200万,超过1000万。点击量、分类信息领先于58、赶集网,而餐饮信息仅略低于大众点评。

转折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阿里巴巴全资收购口碑网,并将雅虎中国和口碑网整合为雅虎口碑。 它希望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一个将搜索与生活服务结合起来的搜索与生活服务平台。 然而,这样的强行合并却让口碑网陷入混乱,业绩持续下滑。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大淘宝战略”后,口碑网并入淘宝网。

策略的不断调整,也日益消耗着口碑网的斗志。 此时,老口北人已经流失了一大半。 2011年,口碑网停止运营,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尽管四年后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合作重启“口碑”品牌,但业务体系与之前基本不同。

口碑网淡出舞台的那段时间,也给了大众点评、58赶集等昔日竞争对手的蓬勃发展机会。 在格局基本定型的世界里,新的“口碑”却成了后来者。

05

淘点点/口碑外卖

出生日期:2013年

结果:2015年淘点点变更为口碑外卖,2016年注入饿了么。

失败主要原因:战略摇摆+淘宝的交易系统不适合O2O

淘点点是阿里巴巴于2013年推出的移动餐饮服务平台,希望为餐饮行业打造“淘宝+天猫”平台,将餐饮服务变成商品,让买家和卖家直接进行交易。 淘点点主要提供外卖和点餐功能,通过送货上门和店内消费的方式实现。 通过“淘点点”,还可以搜索附近的盒饭、水果、饮料、蛋糕等外卖信息。背靠阿里巴巴的流量优势,淘点点一度成为餐饮O2O领域的前三名。

然而,完全沿袭淘宝体系的淘点点很快就面临着进一步的增长瓶颈——当传统餐厅使用淘点点时,相当于自己开了一家“淘宝店”,运营管理需要自己进行,但这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反而增加了负担。 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等竞争对手采取了餐厅更喜欢的第三方合作模式,让餐饮企业可以专注于线下门店的运营质量。

而且,淘点点频繁调整策略。 它曾尝试过扫描二维码点餐、定制系统、排队点餐等,但未能坚持下去。 另外,餐饮O2O的线下本地推广业务其实很重要,但淘点点却把这个责任交给了代理商,导致管理松散。

由于这些原因,在2015年外卖市场同比增长340.8%的同时,淘点点的市场份额从11.2%下降到4.73%,并且持续下滑。 2015年7月,淘点点APP正式被“口碑外卖”取代。 此后口碑传递一直不温不火,最终放弃。 2016年,饿了么宣布口碑平台的外卖服务也将由饿了么提供运营支持。 目前,口碑App、淘宝App、支付宝App等外卖门户均已直连饿了么。

阿里巴巴凭借淘宝和支付宝两大开创性产品,长期以来在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重视运营的阿里巴巴在做产品时难免会过于注重其“效率”,而忽视了产品本身。 在制定很多战略的过程中,阿里巴巴也曾多次摇摆不定,往往给后来的竞争对手留下了很多机会。

在阿里巴巴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社交、O2O,阿里巴巴难免会遭遇产品“死亡”。 当然,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和特定的优势和劣势,BAT 也不例外。 未来,随着阿里巴巴帝国的不断扩张,它将在更多领域与其他公司的产品竞争,这一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本文由企业家&i黑马(ID:)作者秦宇、制图、王月霞、朱丹原创。 如需转载请加微信()。 本账号是网易新闻和网易账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的签约账号。

微信的崛起

微信支付

支付宝最危险

支付宝正在节节败退

去年我发了AR红包,失败了!

不悔改的支付宝:我要社交

支付宝没有社交基因,但马云这几年一直在把支付宝变成社交工具。 或许他被微信伤害太深,不得不忍受用户的批评,强行社交。 去年春节期间,支付宝花了数亿,引来无数人的批评。 但这次推出AR红包,还是一样:强制社交!

操作过程中,当用户打开支付宝的“AR直播红包”时,就会看到附近红包的位置信息。 到达地点后,会弹出线索图。 用户可以利用线索图找到红包的藏匿地点,然后扫码解锁并领取。 红信封。

对于那些“隐藏”红包的人来说,他们只需要拿一张线索图,设置红包的总量和数量,设置是否必须是朋友才能抢和埋红包。 用户可以互相隐藏和抓住。

与去年的吉五福相比,这次的AR实景红包可能更有趣,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为线下商家吸引流量。 增加客户数量。

意外成功——社交依然失败:支付宝推出AR红包,可以给线下商家引流。

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好消息吗? 商户可以自行设定发出红包的总金额(最高1000万元)和总数,并选择自己的店标作为线索图。 即使用户只是路过,也可能会被诱惑过来,导流效果就会被放大。

可以和微信打架吗?

支付宝终于有了一点创新,但谁胜谁负已经很明显了。 当时,余额宝就像如来手掌一样,震动了整个金融行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信华夏基金作为基金行业的领头羊,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被余额宝超越了(请帮帮中信华夏基金的心理阴影!)当时,余额宝让银行、证券、基金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彻底的无力感——被直接碾压的感觉。

但马化腾的红包,短短三天,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刃,瓦解了阿里的支付系统——这就是武功的最高境界。 阿里的财务就像一尊大佛坐在那里。 马化腾拿出刀片走了出来。 动一下,停下来。 其他人只见佛像还在,却不知道它已经被马化腾的刀刃砍成了无数的石头,却没有倒下。

支付宝积累十余年用户,绑定银行卡超亿张。 然而,微信红包,光是春节红包一项,就已经超越了支付宝。 现在,微信支付的使用频率和用户数量早已超过支付宝。

这就是马云死也要让支付宝社交的原因——他被微信伤害得太深了。

今年,支付宝的界面一改再改,各种习惯的功能几天之内就再也找不到了! 为什么? 是马云在发力社交媒体。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互联网工具,最初是为了解决陌生人支付的信任问题而创立的。 但现在,支付宝的产品经理显然认为,当两个人付款的时候,他们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朋友! 这就是支付宝一直被用户谩骂的原因,也是用户不断流失的原因。

最近,支付宝红包已经淹没屏幕

复制一段就可以了

然后打开支付宝

有红包啦!

复制如下

打开支付宝

【支付宝】年终红包再添10亿! 现在领取,就有机会获得惊喜红包! 长按复制此消息,打开最新版支付宝即可领取!

为了检验真伪

我和家人一起争夺了两个支付宝账户。

使用家人手机复制以上段落

打开支付宝

哎呀!红包可不小啊

是真钱吗?

还是购物优惠券?

无法转入余额

无法转账至余额宝

不是真钱

可以食用吗?

有能力的!

亲自去超市购买

真的行!

个人测试有效

这笔钱只能花

但一次支付宝消费一次

您只能抢一次

即使最高红包是999

有的人是如何赚到几万块钱的?

结果是

马云发红包升职

大家都可以为马云推广支付宝

只需您自己的文字和二维码

有人复制了您的文字

扫描您的二维码

你为马云推广支付宝

他收到了红包

还可以获得红包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