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方式移动网纸
1、目前移动支付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
卡片
RFSIM卡是一种双面智能卡(RFID卡和SIM卡)。 这是中国移动目前使用的支付方式。 这种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重置成本相对较低。 他们只需将SIM卡更换为RFSIM卡,就可以在相应的POS机上进行购物。 该卡采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中短距离无限通信。 通过更换手机SIM卡即可进行通信。 使用的频率是2.4G。 通讯距离可在10-500cm之间自动调节。 单项支持100M。 RFID技术在同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RFID作为一种新型识别技术,其“标记”功能引起了通信行业玩家的关注。 以SKT、诺基亚等为首的一些通信公司正在考虑如何将RFID技术与传统通信系统相结合,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RFID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组成会根据应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电子标签、阅读器、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 RFID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将编码后的信息加载到一定频率的载波信号上,通过读写器的天线发送出去。 当电子标签进入读写器的有效区域并接收到信号时,放置在标签内的芯片对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处理信息中包含的请求、密码和权限。 等待相关信息再做出判断。 如果是读取命令,则控制逻辑电路从存储系统中读取所需的相关信息,经过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标签内的天线发送给读写器。 读写器接收到这些信号然后进行解调和解码、解密,然后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如果是修改信息的写指令,除了上述项目外,相关控制逻辑还会通过使内部电荷泵提高工作电压来打磨鞋子中的内容。 ,但是当确定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匹配时,小偷就会返回错误信息。 RFID与电信行业的融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本质在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因此,电信运营商与传统行业龙头在整合过程中的角色分工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更好地将传统行业的信息化需求与电信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结合起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RFID行业的发展前景。
2NFC卡
NFC卡适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采用双向识别和连接,工作距离在20cm以内。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银联主要采用这种移动支付方式。 NFC(on)是在非接触式识别(RFID)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标准。 填补了连接领域的空白。 该技术由索尼和飞利浦联合开发。 该技术可实现移动设备、消费电子产品、个人电脑和智能空间工具之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 而NFC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基于触摸的解决方案,使消费者能够更直观地查看相关交易信息并访问内容和服务。 通过在SIM卡上集成NFC芯片,手机可以实现小额支付并读取其他相应NFC设备或标签上的信息。 而且,NFC可以简化整个认证和识别过程,并实现各种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访问。 更直接、安全、清晰。
卡片
它是双界面卡。 该卡是握奇基于SIM卡推出的全新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它是基于握奇成熟的双界面智能卡技术而推出的一项新技术。 该卡支持多种非接触式移动应用。 该卡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通信接口。 非接触式接口的主要功能是支持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电子存折、央行借记/贷记以及各种其他非电信应用。 联系人接口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电信应用,完成手机卡的正常功能。 还可以采用STK、短信等方式,通过联系人接口进行异地非电信应用,如空中存款等。握奇也开发了配套的MePay平台系统。 作为移动支付的后端,可以有效连接移动运营商、银行、商户和终端用户,形成完整的移动支付体系。 优点是可以通过SIM卡实现各种移动应用,成本低,易于部署。
2、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
国外移动支付服务主要有四种商业模式。 一是以运营商为主体的商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通过运营商推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 移动运营商使用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用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 用户产生的所有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均从用户账户中扣除。 移动运营商充分享受移动支付业务带来的好处。 这种模式的典型例子是日本移动运营商推出的i-电子钱包服务。 用户提前给手机充值,然后就可以进行购买。 该手机钱包采用索尼的IC芯片技术来存储个人确认信息、银行帐号和其他数据。 它通过读卡器读取装有IC芯片的移动终端,完成购票等所有支付活动。 用户使用电子钱包进行交易时,费用直接从用户的电子账户中扣除,整个支付过程不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 二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业务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只为银行提供通信通道,银行建立自己的计费和认证系统,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这种模式以银行为主导,负责运营与手机银行相关的各种活动。 该业务有基于用户身份认证模块卡(SIM卡)和SIM卡工具包(STK卡)两种方式。 基于SIM卡的手机银行是银行根据客户通过手机发送的短信指令,为客户办理查询、转账、汇款、捐赠、消费、支付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对于基于STK卡的手机银行服务,银行要求用户将手机SIM卡更换为STK卡,用户可以在飞机上直接登录银行账户,进行移动支付交易。
该模式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数据流量费,由移动运营商收取; 二是账户服务费,由银行收取; 三是支付服务费,由银行、运营商、支付提供商共同分担。 该模式下,运营商的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主要提供通信通道。 因此,这种模式适合大多数运营商。 但要使这种模式取得成功,银行首先需要关注移动支付服务。 第三种是以第三方为主体的商业模式。 在该模式中,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简称支付提供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经济实体。 支付提供商与银行、移动运营商、商户协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并扩大用户和商家自身。 这种模式最成功的例子是瑞典一家公司在欧洲推出的移动支付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和运营商对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有限,其主要责任和利益在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因此,与第二种基于银行的业务模式一样,这种业务模式也普遍适用于各类运营商。 四是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业务模式最为常见。 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移动支付技术安全、信用管理等领域强强联手,共同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这种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移动运营商和银行的优势可以互补,充分利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捷克斯洛伐克银行与东欧移动通信运营商公司在布拉格地区联合推出的德国G+D公司提供的SIM卡技术和安全系统。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业务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 首先是中国移动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移动与国内发卡机构中国银联成立合资公司——联华电子,负责中国移动移动支付业务的运营,包括商户的拓展和管理、与银行的渠道建立等。实现金融交易,并成为用户、商户和银行之间的枢纽,负责整个业务的推广和宣传。 银行和商户通过支付平台与用户进行交易,因此中国移动通过联动优势间接控制了整个产业链。 这种模式类似于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模式,只不过这里中国移动与银联合作,而不是与银行合作。 目的是通过银联与银行的密切关系,建立与银行的合作关系。 二是中国联通移动支付业务的商业模式。
中国联通自建的移动支付管理平台在整个支付业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移动支付的业务枢纽。 所有专业支付提供商自建支付平台均接入中国联通移动支付管理平台。 所有移动支付发起(无论是用户发起还是支付提供商发起)都必须通过中国联通移动支付管理平台建立。 中国联通通过对支付提供商和商户的统一管理,实现了对移动支付渠道的控制,但不干预用户、支付提供商和银行之间的金融支付功能部分,保证了用户银行信息的安全。 这种模式是支付提供商自主搭建平台,并与银行对接。 同一家银行可以同时连接多个支付提供商平台; 支付提供商自主开发商户; 中国联通移动支付管理平台通过商户信息注册和商户统一代码管理来实现这一点。 间接控制商户,进而控制参与移动支付的商户,可以灵活管理商户和产品,同时充分发挥支付商户和商户推广业务的活力。 用户可以通过短信、WAP、WEB等方式访问移动支付管理平台,使用中国联通移动支付服务。 与银行支付提供商系统相连,负责绑定用户银行卡,完成用户扣费。
三、我国移动支付在电子商务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移动支付在电子商务方面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移动支付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问题。 具体表现包括:因手机丢失、被他人恶意使用。 手机有了支付功能后,就包含了各种重要信息。 一旦丢失或被盗,可能被他人使用,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 用户对业务了解不够,导致欺诈交易; 因信息丢失导致交易失败; 由于数据是无线传输的,人们对其安全性存在担忧。 手机中毒,导致用户信息泄露。 其次,消费者固有的消费习惯需要改变。 我国移动支付行业仍处于市场培育和推广阶段,消费者“一只手支付,另一只手送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 这种长期的消费习惯和固有的支付方式,是我国移动支付业务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门槛”。 第三,现有的支付运营模式过于繁琐。 用户大多通过短信、无线接入等远程控制支付方式使用手机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不需要在手机上添加特殊的软件。 缴费时,用户只需使用短信和无线接入方式连接移动支付平台即可。 从账户中扣除一定金额,或者通知银行从手机号码绑定的用户银行账户中扣除一定金额,或者从手机预存的话费中扣除。 第四,手续费问题。 现有移动支付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金额因各方而异。 就目前的移动支付业务而言,由于支付类型单一,用户数量并不多,且手续费相对较高,使得该业务推广难度加大。
【移动网络论文移动支付方式】相关文章:
1.手机浏览器+安全支付,便捷支付突破移动电商纸
2.移动网络论文
3.NFV移动网络论文
4、移动互联网电视纸
5、3G时代移动电子支付分析论文
6. 移动网络路由优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