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支付成本越低越好,支付方式越看越多

2024-04-11
来源:网络整理

最近为了研究一家互联网支付公司,想了解一下支付行业信息。 没想到,越不明白的东西,我就越看,从货币的本质、卡组织的历史、支付方式的形成、多边市场的机制等等,到了这一点,我还是对支付没有清晰的认识。 我计划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讨论这个问题。 这篇文章总结了我目前为止思考清楚的部分。

支付是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货币债权的转移过程。 作为一种手段,支付成本越低越好。 过去,人们大多使用现金作为支付方式,但现金作为匿名支付方式并非没有成本。 其成本包括逃税、银行押运费、现金印制/铸币费、ATM取款/存款费等等。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每年为此花费的费用是2000亿美元。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如今,人们小额支付一般使用现金,大额支付一般使用电子支付。 随着电子和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本降低,电子小额支付也成为趋势。 据说,丹麦可能会在2016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国家。 各种电子支付方式之间的竞争是安全、便捷和成本三个要素之间的平衡。 小额支付,如银联闪付、300元以下电子支付免签证、免密码,也有常用的公交充值卡。 因为金额小,牺牲了便利性,牺牲了一定的安全性,类似于小额现金。 处理方法。 大多数电子支付都需要权限验证,这需要两个步骤——输入账户名,然后进行身份验证。 在线支付时,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是最方便的支付方式。 线下,刷银行卡实际上就是输入账户信息,然后通过输入密码或签名进行身份验证。 使用指纹、面部识别等更先进的生物识别方法(注意,签名也是生物识别的一种。一个人的手在纸上的运动是唯一的)。 随着手机成为人们外出的必备物品,手机也成为了线下支付的一种方式。 从线下支付场景来看,我个人认为只有在默认状态是拿着手机的情况下,移动支付才比其他现金或卡支付更方便,因为不需要拿出钱包再放回去。 在目前各种手机支付方面,我个人认为Apple Pay的指纹验证/NFC近场支付是一种兼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较好方式,而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则成为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在目前指纹识别和NFC尚未普及的情况下。 选择的成本。

从商业模式来看,电子支付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一方面是商家,另一方面是消费者。 更准确地说,一侧是付款人,另一侧是收款人。 如果包括银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多边市场。 多边市场形成的先有蛋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这些支付组织的设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卡组织Visa/最初是通过美国多家银行合作成立的。 银行在支付结算方面既竞争又合作。 它被称为合作组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 后来才改为股份制公司。 中国的卡组织银联也由多家银行共同拥有,其价格由国家监管,费率远低于Visa/Visa。 换句话说,这些组织并非生来就是独立的竞争性经济体,而只是附属于银行体系的一个功能。 这就是支付公司从银行端诞生时所发生的情况。 还有一些支付机构是依托有实力的大商户而设立的。 例如,卡是在美国广泛使用的信用卡。 刚成立时,是由金融机构与当时美国最大零售商西尔斯公司合资推广和发行的。 它很快从西尔斯那里获得了庞大的客户群,但它依赖于一张卡。 商家限制在竞争商家使用卡,并阻止西尔斯接受其他卡组织的客户。 由于西尔斯自己的业务衰退, Cards 只能作为独立公司出售。

支付电子回单是什么_支付宝电子证件在哪里找_电子支付

同样,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依赖淘宝和腾讯的产品,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现在它已经从Ebay 中分离出来了。 支付宝虽然没有在阿里巴巴上市,但仍然是阿里巴巴的附属机构。 例如,淘宝不接受财富通作为支付方式,微信不接受支付宝。 如果淘宝或者腾讯衰落,这些支付产品的发展还是个未知数。 会发生什么。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从P2P支付业务起步。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 开始会容易得多。 后来被Ebay收购了。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支付等双边市场的业务诞生时,要么拥有自然的用户数量,要么在单边市场的早期获得稳定的客户,以解决“蛋生蛋”的问题。鸡蛋问题。 在双边市场中生存是多么困难。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实力的银行或者拥有大量用户的商户有潜力开发自己的支付方式,比如沃尔玛最近就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Pay。 此外,在线支付公司还有一个传统线下卡组织所没有的缺陷,那就是互联网公司基本上是各个行业的唯一。 淘宝、QQ、微博、打车软件都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 ,在市场成熟阶段,支付公司面对这些商户的力量有限。 这个时候就看前期谁先了。 如果支付公司比这些互联网商家更早拥有更多客户,就会具有比较优势。 例如,阿里巴巴进入俄罗斯市场时,将使用当地的支付工具。

由于支付宝和淘宝是同时诞生的,所以它们是相互依赖的。 很难说支付宝向银行直接收取的高额网上费率有多少是由于其自身的成功或淘宝的成功。 从长远来看,支付公司可以在不依赖大客户的情况下,在其他业务如P2P支付、水电煤缴费、退税等方面增加用户粘性,或者有一些技术优势,比如处理海量的双十一期间的数据。 能力才是这些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看不到第三方支付公司增长的确定性。 或许过一段时间再看,会有一些新的看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