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官网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进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人民币研发方面的基本立场,全面阐述了中国人民币的研发背景、目标愿景、 数字人民币系统的设计框架和相关政策考虑。
不过,业内普遍关注的“双线下”支付白皮书并未过多阐述,仅表示正在与手机厂商合作研究并提供全新的移动支付体验,包括双线下交易等功能。基于智能可视卡,测试了与手机分离的硬钱包支付模式,为弥合“数字鸿沟”提供了可能。
那么“双线下”支付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更详细的信息呢?
“双离线”的表现。
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支付意味着即使在交易过程中收款人和付款人的终端都处于“离线”状态,支付仍然可以完成。可以满足地下室、停车场、山区甚至地理灾害等特殊环境下的支付需求。目前,数字人民币的双线下支付是通过NFC技术实现的,这就要求接收方和接收方的硬件钱包功能内置安全芯片。
目前,数字人民币的钱包形式可分为App钱包和硬件钱包,内置安全芯片的硬件钱包是实现“双离线”支付的关键,可分为三类:
一种是基于卡或可穿戴设备等形式的硬件钱包。目前,银行在很多展会上公布的显卡、蓝牙卡、可穿戴设备等都是这样的产品,他们新的SE安防产品都内置在卡或可穿戴设备中。
第二种是基于SE安全芯片的手机。SE安全芯片内置在手机中,其SE主导地位掌握在手机厂商手中,因此数字元运营机构需要与手机厂商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落地。
第三种是基于NFC-SIM卡形式的手机硬件钱包。其SE安全芯片内置于SIM卡中,其SE主导地位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中,因此数字人民币运营商需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落地。
支付的主要形式是通过“触摸”实现的,但“触摸”通常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作为数字人民币的收付功能,它基于NFC实现终端与终端、终端与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从而达到收付的目的。
具体来说,它包括手机和NFC标签的触摸,手机和手机的触摸,以及手机和POS机的触摸。只有具有硬件钱包功能的手机、手机和POS机才能实现双线下支付功能。
“双离线”能否满足共同需求?
近日,由于河南省暴雨和洪涝灾害,当地民众正面临着网络停电的原始环境,这样的环境也给交易带来了不便,因为移动支付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很多人很难离开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于是,业内就诞生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数字人民币的“双离线”能否助力这样的灾难环境?
事实上,在移动支付网络看来,在发生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在长期完整的网络和停电的情况下,即使是数字人民币的双线下支付,也很难满足持久的使用条件。
一方面,虽然数字人民币双线下支付可以在“无网离线”的情况下实现支付,但收款设备(读数)需要是电动的。虽然部分手持终端或C2C手机和卡设备可以自助服务,但设备的功率仍然有限。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双线下支付的次数还是有限制的,使用次数之后,仍然需要在线同步才能继续使用。
此外,根据移动支付网的情况,目前,由于硬件钱包的规格仍在修订和完善中,未来使用的具体规则还不够明确。
关于双离线使用次数限制,相关业内人士告诉移动支付网,一方面由于硬件钱包的存储容量,目前硬件钱包的容量相对较小,在双离线交易下,需要将币串和信息存储在本地,导致可以存储的币串数量有限, 间接影响交易数量的上限。
另一方面,目前由于低功耗下硬件钱包芯片的算力有限,线下交易过多会导致交易时间过长,从而影响交易时间和效率。这将极大地影响硬件钱包的使用体验,因此需要在整体解决方案、规格和产品细节上进行优化和打磨。
因此,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的双线下支付只是特殊环境和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和补充手段,在一般环境下并不是正常的工具,仍然需要与网络和电力的环境结合使用。此外,为了避免双花等问题,现有的双线下支付环境理论上将不复存在。
在自然灾害的恶劣环境中,人们能做的就是首先确保生命安全和基本民生,并期待网络和水电恢复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