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移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发布会在南京举办

2024-04-22
来源:网络整理

9月14日,IOM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产品发布会暨场景体验展在南京举行。

据移动支付网介绍,该产品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可依托IC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硬钱包作为软钱包的补充,可以为更多受众和特定场景提供普惠、便捷、高效、多样化的支付体验。

事实上,基于SIM卡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早在7月份就已经在数字人民币App上上线。 今年7月11日,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银行宣布在数字人民币App上推出SIM卡硬钱包产品。

SIM卡硬钱包正在从价值模型“升级”到账户模型

在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中,电信运营商主要与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合作推动相应应用场景的落地,而主要载体是以SIM卡作为安全元件的硬件钱包。

发布会上,中移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健全面介绍了“ICCM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产品。 他表示,目前的“工米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已从价值型SIM卡硬钱包升级为账户型SIM卡硬钱包。

也就是说,目前基于SIM卡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都是账户模式下的单一离线应用。 SIM卡硬钱包可以实现手机无电无网络,但在受理端仍需要联网。

早在今年1月,数字人民币就推出了“无网无电”支付功能。 部分安卓手机用户在数字人民币App上打开移动支付硬钱包后,在“支付设置”中可以看到“无网无电”支付功能。 电子支付”入口。

众所周知,NFC全终端支付和NFC-SIM卡支付,一种是以手机厂商为代表,将SE安全芯片内置于手机中;另一种是以手机厂商为代表,将SE安全芯片内置于手机中。 另一类是以运营商为代表的,SE安全芯片以SIM卡为主要载体。 这两种形式都是手机NFC支付的重要形式,也是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的重要路径。

离线支付只能用扫码枪吗_离线支付是怎么实现的_离线支付

但从目前数字人民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移动支付网络的观察来看,监管似乎倾向于让账户模式(包括准账户模式)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成为主流,弱化“双币”概念。线下”支付。 转向“无网无电”的单一线下支付形式。

账户模型可能成为主流,价值模型只是补充。

数字人民币按载体可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 “软钱包”基于数字人民币App,“硬钱包”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应用于卡、可穿戴设备、手机等载体上。

从目前来看,数字人民币试点仍以软钱包为主,有利于数字人民币基础功能的扩展和受众的普及。 在支付方式上,软钱包的扫码和硬钱包的触感相得益彰。

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路径选择上,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账户模型和准账户模型未来可能成为主流,而价值模型只是补充。

移动支付网在《2022年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中曾提出“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存在很大局限性,软钱包、准账户模式或将成为主流”的观点。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双离线支付有使用次数的限制。 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场强、通信、硬件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交易速度,且需要“充值”操作,用户体验不够便捷; 另一方面,双离线支付在受理端仍然需要“动力”。 一旦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或长时间停电,即使是数字人民币双离线支付也难以满足长期使用条件。

相反,账户模式或准账户模式的支付形式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以“移民数字人民币SIM卡硬钱包”为例。 孙健在会上表示,基于账户模型的SIM卡硬钱包首先与母钱包共享余额,不需要单独充值; 其次,机器互联,支持在所有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标准的机器上进行刷卡支付; 第三,终端迁移方面,支持1000+手机,更换手机不影响钱包的使用; 最后,性能提升,交易速度提升30%,用户体验更好。

一位业内人士向移动支付网透露,数字研究院的“双离线”支付标准已经近两年没有更新。 价值模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技术和应用都没有问题。 不过,短时间内,他们似乎已经没有准备好再向前推进了。 一家手机厂商的负责人也向移动支付网表示,他们的数字人民币项目目前基本没有太大发展,剩下的就是银行的事了。

从移动支付网络的角度来看,监管从“双线下”转向“单线下”试点,一方面是安全问题。 毕竟双线下支付的币串是本地的,再加上双重支出等问题,风控难度加大。 试点阶段不适合正式推出和使用,这将有助于数字人民币更加稳定有序地推进试点,避免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是体验问题。 双离线支付的体验确实不够好,而且不是常规支付。 该方法不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 在测试其可行性后,官方显然打算将重点放在更主流的“账户模型”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