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5日,西藏旅游公布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拉卡拉100%股权。 由于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控制权将转移至拉卡拉,此次重组被市场广泛视为拉卡拉“借壳上市”,并惊叹A股市场将诞生“拉卡拉”。首次支付股票”。
停牌半年多后,西藏旅游于6月2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重组公告后,由于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各方无法达成符合变更条件的交易方案,并协商一致决定终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笔者认为,个别案例反映的问题较多。整个第三方支付行业面临的,那就是资本寒冬即将来临。
相互财务重组经常因时机不当而失败
从这段时间来看,不仅西藏旅游收购拉卡拉,华苏控股收购有分期、永达集团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海科融通等都失败了。 在笔者看来,重组交易失败并不奇怪,因为现在并不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实施资产重组的好时机,无论是政策环境还是行业环境都不支持。
从资本市场环境来看,监管机构加大对借壳上市、概念炒作的监管力度,鼓励上市公司发展实业,引导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今年3月,证监会启动对上市公司跨境增设第二产业项目的专项检查,并于6月17日修订了《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这些都使得并购、借壳上市等行为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本市场环境。
从互联网金融监管环境来看,以今年4月出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为标志,行业已进入持续近一年的集中监管整顿期。 在此期间,监管机构对互助金融公司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时要格外谨慎。 今年5月,网上有消息称,证监会已叫停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等四个行业的上市公司跨境发行。 同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关于金融企业上市融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暂停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那么问题来了? 中国已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除了新三板和主板市场,不是还有四板(地方证券交易所)和PE/VC吗? 而且,这些风险投资不都是最青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吗? 那么,为什么这些企业要艰难地重组上市呢?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市场格局已初步确定,该行业不再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
企业估值的成长空间是PE/VC选择投资项目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市销率(市值/营业收入)是判断企业估值是否合理的核心指标。 当毛利润不变时,营业收入取决于交易规模。 因此,风险投资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投资取决于公司交易规模的增长空间。
鉴于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的基础上推出了借贷、理财、甚至众筹等衍生业务,就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交易规模的增长可分为第三方支付方支付主营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 两块业务内容。
就主要支付业务而言,市场格局已经确定。 艾瑞咨询2016年一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显示,支付宝、财付通、银联商务等10家平台占据99%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95家互联网支付牌照,这意味着剩下的85家公司仅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 当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交易规模还包括移动支付、线下收单等业务,但格局大致保持不变。
支付交易规模基本上取决于交易场景。 排名前10的公司要么拥有优质场景,要么拥有显赫的股东背景,要么成立超过10年,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支付交易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在领先企业已经足够强大的市场环境下,落后企业想要突围基本上更加困难。 在风险投资眼中,前十名的公司规模太大,并不是理想的投资标的; 排名后85的企业发展空间有限,也不是理想的目标。
基于支付主体业务的衍生金融业务的市场空间不宜过高估计。 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经掌握了账户体系,支付本身就是最好的金融场景。 解决网贷、众筹等金融服务发展的用户和场景问题。 这是支付企业进入其他金融领域时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但问题是,这个逻辑适用于十大龙头企业,但对于一般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从逻辑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支付宝、京东支付、易付宝等电商支付公司和微信支付等社交平台支付公司外,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大多集中在银行卡收单、在线/移动支付平台等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为商户交易提供金融解决方案,不了解交易场景; 对于客户来说,它是隐藏在交易背后的工具,缺乏品牌曝光度,无法控制客户资源。 由于不了解场景和用户,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多地充当工具属性和渠道属性,对网贷、众筹等其他业务业态的分流作用有限。 因此,即使这些第三方支付建立了网贷、众筹平台,其发展前景也不会被风险投资所看好。
因行业环境变化而逆袭的概率极低
有些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毕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交易金额和利润在短短几年内增长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案例不胜枚举。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市场份额较低的企业有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市场份额的逆袭吗? 在笔者看来,难度很大,概率极低,低到没有风险资本愿意尝试。
市场上出现的数十倍增长的案例都是在特定的市场情况下实现的。 秘诀就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广告投入来快速获客、扩大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实体经济对资金的渴求,对接优质资产项目,快速扩大资产规模。 从目前来看,行业的火爆阶段已经过去,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 想要达到上述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获客成本大幅上升。 据测算,目前P2P的单个获客成本高达500元左右,第三方支付的获客成本也不会更低。 以此计算,1000万客户(100万客户的估值毫无想象力)需要50亿元的营销费用,这是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的。
二是优质资产寻找困难。 在资产短缺的背景下,P2P平台很难找到优质资产。 即使他们能在短期内增加客户数量,也会因为找不到足够的资产而限制交易规模。 就第三方支付而言,大型场景纷纷搭建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并成功跻身行业前十。 小规模的场景也已经基本划分完毕。 后来进入者面临着寻找优质场景的困难。
安全过冬,利润一定要薄而美
在创投领域不受欢迎,是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减少新三板或主板借壳上市力度的重要原因。 从目前的环境来看,新三板和主板市场也暂停了互金公司的融资申请。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无疑正经历着行业的“资本寒冬”。
在龙头企业仍在“烧钱”巩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行业内多数企业不得不做好过冬的准备。 一方面,要停止烧钱,精简开支,尽快实现盈利。 盈利是熬过冬天的唯一法宝; 另一方面,我们要聚焦业务。 所有领域都没有机会,但在巨头无法照顾的细分领域还有很大的空间,所以我们必须静下心来,立志做一个小而美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