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帮忙#
工资支付是劳动关系最重要的方面,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工资支付受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有关工资支付的几项规定,以便雇主和雇员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1.工资支付表
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这意味着雇主不得以实物或证券等其他形式支付工资。 因此,如果雇主要求从工资中扣除货物、股票等,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2.工资支付记录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应当制定工资支付计划并向劳动者提供工资清单。 工资支付表应当载明领取人姓名、工作日数、加班时间、支付和扣减的项目和金额以及发放单位、支付时间等事项。 企业应当保存工资支付表不少于2年。 因此,如果劳动者需要查询自己的工资记录,用人单位应该配合并提供相应的记录。
企业伪造、涂改、隐匿、销毁工资支付记录和员工考勤记录的,将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处罚。 具体来说,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3、工资支付周期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但非全日制劳动者工资支付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天。 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及时支付工资。 工资发放日遇节假日、休息日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支付工资。
4、辞职后工资结算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企业及其职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自办理解除或者解除手续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支付工资。终止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如果员工离职后,公司未能及时结算工资,则不符合法律规定。
如果公司表示下个月发工资,工人不同意,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在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确实无法及时解决工资问题。 如果证据不充分或没有正当理由,雇主可能会被要求立即支付工资。
总之,工资支付是劳动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并保存相应记录。 劳动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权益,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