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街头乞讨的流浪汉,竟然是为了这件事!

2024-05-12
来源:网络整理

文/一平

近日,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群脖子上挂着支付二维码的无家可归者。 这是个大新闻。 要知道,扫码支付在英国几乎不存在。 没想到,第一波吃螃蟹的人竟然是街头乞讨的无家可归者! !

英国一名无家可归者使用二维码(图片来自BBC)

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是一位牛津学者。 他这样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获得帮助,因为在这个“无现金”的社会,人们习惯了用信用卡支付。 用你的零钱帮助街上的无家可归者。

因此,他开发了这样一个二维码,让想要捐赠但没有零钱的人可以扫码付款。 当然,在捐款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这个人的个人信息,有什么经历,为什么无家可归等等。二维码对应的账户有专门的人员管理,以检查资金是否使用得当。

(.CO.英国)

消息传出后,BBC也制作了一个短片来探讨人们的反应,但主要集中在道德考虑上。 比如说放一个二维码,是不是就像商店里的商品一样,等待人们挑选? ,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吗? 无家可归者表示,即使他们感到不受尊重,获得实际帮助就足够了。

看到这些讨论,小编也一头雾水……原来二维码还可以涉及到如此深刻的道德理论。 对了,在中国,扫二维码支付、扫二维码骑自行车等不是很正常吗? 当然,更别提第一次遇到乞丐在你说自己没现金的情况下拿出二维码,让你愣住的时候。

河北二维码迷宫(新华社图片)

为什么西方国家很少见到扫码支付,或者说是无现金社会? 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完全不同?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全球无现金化程度最高的10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6,中国移动支付比例最高。

首先我要澄清的是,移动支付不是我们发明的。 早在1998年,第一个移动支付平台实际上就在美国正式出现。 我们移动支付中使用的二维码是由韩国和日本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明的。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二维码就开始用于支付。

( )

但中国后来居上,在推广和渗透率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首先,受益于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今年年初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渗透率达55.8%。 而在中国网民中,97%以上使用手机上网。 真可谓“我手里有手机,我就拥有了全世界”。

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习惯的力量。

发达国家上世纪初就开始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 因此,信用卡消费的机制非常完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用卡。 与现金相比,信用卡的优势显而易见。 多年来,发达国家一直享受着这种便利,同样便捷的移动支付已经变得可有可无。

中国推广信用卡和使用银联卡很晚。 小商贩很少使用POS机。 因此,我国仍处于现金社会,无现金支付机制尚不完善。 这时,一种简单的、带有身份认证的支付方式突然出现了。 有了扫码支付的便利,大家当然愿意接受新事物。 这也是一些国家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原因。 因为没有根深蒂固的习惯,创新变得更容易~

当然,因为我们习惯了移动支付,中国人走出国门会逐渐改变世界,因为外国商家也必须考虑我们的习惯。 为了方便购物,机场免税店、知名商场、热门旅游景点将越来越多的商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