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健康码“卷土重来”多数省份界面正常

2024-05-12
来源:网络整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军、实习生刘月星北京报道

一年前,14亿人手机中嵌入的健康码、出行卡逐渐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2022年12月13日零时起,通讯大数据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各地健康码海报被撤下,“告别健康码”也登上热搜榜……

实时关注健康码状态,随时随地拿出手机扫码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不过,这些“电子记忆”似乎并没有被完全破坏。 近日,多地网上流传“重启”健康码的消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一传闻并不属实。 不过,大部分省份的健康码查询界面仍然可以正常打开,并未出现离线情况。 只有重庆、河南等少数省份关闭了健康码项目。

作为承载大量敏感个人信息的健康码,在三年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它的使命完成,它所收集、存储、流通的数据能否真正被销毁,是后疫情时代的问题。 重要的命题。 一年后,虽然所谓的健康码“死灰复燃”并不属实,且线上健康码程序与后台数据不删、销毁之间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但数据问题删除和销毁正在再次询问相关部门。

健康码似乎从未“离开”,大部分省份界面正常

近日,网络上有报道称,多地“重启”健康码。 12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登录各省级行政区健康码发现,仅重庆市、河北省、河南省、青海省等少数省份已封城。健康码计划。 大部分省份的健康码查询界面均可正常打开,但广西、海南等部分省份的健康码疑似限制新用户使用。

四川健康码“天府健康通”近日被传“重新上线”。 一位四川市民告诉记者,目前仍可以用健康码登录,显示界面与以前一样。

在广西和海南,目前无法注册和申请健康码,但之前使用过广西和海南健康码的人仍然可以登录查看健康码。 记者注册登录广西健康码时,卡在发送验证码的过程中,看不到健康码。 但广西户籍且使用过广西健康码的人员,登录时仍可显示实时健康码。

吉林省健康码“吉祥码”融入吉林省政务服务平台“吉祥码”。 “吉祥码”界面显示“黑白码”,系统提示:“黑白码”表示无法获取您当前的健康状况。 此时,个人基本信息已登记完毕,仍可用于电子登记,记录人们的出行状况。

此外,不少地区健康码已融入当地医疗服务、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 例如,北京“京通”小程序由原来的“北京健康宝”升级为“京通”,提供健康宝服务、全市事务和公共服务。 记者登录发现,目前无法查询健康码,但“京通”小程序已设计上线“京通码”功能,称采集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等常用电子凭证登记册,以及电子社会保障卡和电子医疗保险凭证。 、公园年卡、天安门订票等,实现个人“码、证、卡、票”一体化展示。

北京健康宝之前存储的数据如何处理? 据“首都之窗”微信公众号2022年12月19日发布的“京通”小程序试运行公告称,您可以自愿、自主授权和选择是否使用北京健康宝的个人身份验证信息。 拓展至“京通”相关页面,所有这些信息均存储在北京政务云中,仅在您需要办理相关政务及公共服务事项时使用。 如果您选择不将北京健康宝的个人身份验证信息延伸至“京通”相关页面,也不会影响您正常使用健康宝。

电子记忆难以湮灭,删除似乎难以实施

四川健康码二维码微信_四川的健康码小程序_四川健康码微信小程序

个人健康码数据大致可分为四类:个人基本信息、个人健康信息、行程信息、健康证明信息。 每个类别包含不同的特定数据条目。 以国家标准《个人健康信息码数据格式》中的健康码数据结构为参考,健康码覆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

近三年来,健康码不断融合各项功能,其数据存储、使用、流转的管理难度也将随之增加。

资深数据法律师袁立志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码相关信息一般存储在终端App、平台系统、扫码终端中,相对分散。 再加上实际操作的外包和分包,信息的共享和流通使得信息分布更加分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合规技术研究院调查显示,健康码运维工作普遍外包给数据管理部门负责人、底层数据库系统和高并发数据服务等不同层级的人员。 、编码服务、云计算等。委托不同的公司来完成。

但目前很少有地方对健康码采集数据的存储方式、期限,以及涉及敏感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存储措施有明确规定。

而且,由于健康码主要是各地自建,缺乏统一标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南财合规技术研究院调查显示,只有少数地方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 健康码数据使用范围存在溢出,多地将健康码与医疗社保、公共交通、政务服务等结合; 健康码数据的保存期限和删除要求不明确。

看来,真正删除健康码的电子记忆并不容易。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程晓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量的个人信息被收集,特别是行踪、生物识别信息、您应警惕敏感个人信息日后被用于其他目的,谋取非法利益。 健康码背后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个人信息。 应严格执行《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的规定,应用场景不能随意扩大。 我们将严格依法处理个人信息,禁止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无论是健康码还是行程卡,都是基于风险管控的数字治理技术。 数字治理除了为各地疫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外,也导致权力滥用。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公共部门在法治范围内合理合法地行使日益强大的数据权力显得尤为重要。 程晓认为,利用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来管理和控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出行、医疗等已经变得更加容易,应警惕不受约束的数据权力。

从实践来看,健康码背后的个人数据删除和销毁很难实现。 记者搜索发现,仅有无锡、南通等少数城市宣布销毁与疫情相关的个人数据。

2023年3月,无锡市举行了与疫情相关的个人数据销毁仪式。 首批10亿条数据销毁,门铃码、疫情追踪、货运通行证等40余个“数字防疫”应用公布,当天起逐步下线。 2023年6月30日,“南通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南通市指挥中心于6月29日举行疫情相关个人信息销毁仪式,销毁数据655.6亿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