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热门新闻观点第二天就被颠倒过来打脸。
比如,这次围绕“5000名限制”,不少无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惜误读事实。 微博上仍然流传着这样的恶搞图片,但其实讽刺的还不够切中要害。
然而,央行出台《办法》的动机真的如其所声称的那样,只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吗?
这不是真的。
央行昨天被骂得很惨,今天却出面解释,不会对网购“造成影响”,主要是为了增强安全性。 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因更好的体验而获得了更多的用户。 当银行竞争力不够时,它们向中央政府寻求帮助。 于是《办法》出台了。
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阅读《办法》,看看事实真相如何。
1. 当我们想要开设在线账户时
综合账户需要面对面进行身份验证,或采用5种以上验证方式交叉验证; 消费者账户需要3种以上的方法进行交叉验证。
央行提到的验证方式是指公安网验证、银行卡验证、学历验证等,这意味着需要5个及以上机构证明“我是我自己”。
这种验证实施起来比较麻烦。 知乎上的大多数用户受影响较小。 但在知乎之外,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用户受到的影响会更大。
2.当我们想网上支付时
若无数字证书和电子验证,单日累计限额为5000元; 审核要素少于两类的,单日累计限额为1000元。
很多媒体都误解了这一点,导致人们认为每天只能在网上花5000元。 但事实并非如此。 实际情况如何? 那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有几张银行卡,但都没有钱。 我把所有的钱都存入余额宝了。 除了购物方便之外,每天的收入也足够我买早餐了。
假设我想以 11K 的价格在网上购买一台新的 12 英寸型号。
根据《办法》的要求,我必须对账户进行数字证书和电子验证,因此没有支付限额。 如果我懒得去验证的话,多出的金额肯定是用银行卡支付的,也就是说我得先把第三方账户的钱转回银行卡。
除了 -
除单笔金额200元以下的小额支付交易,以及有固定收款人以及公用事业账单、纳税等经常发生的支付交易外,均须经过银行验证。
银行验证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超过200元的支付可能需要重定向到银行APP,或者银行可能需要再次发送短信验证才能支付成功,影响支付体验。 还不如一键式指纹扫描仪方便!
央行对此的解释是:“为了兼顾业务风险可控和灵活性的原则。”
但本质上,是因为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其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迅速占领市场后,用户使用第三方快捷支付,而银行无法掌握消费信息。 现在央行做出这样的规定,真正的用意就是要夺回银行的信息主导权。
央行的这样的规定,必然会迫使部分网民改变支付习惯。
央行的动机是什么?
因为很多第三方账户的利率远高于银行卡的利率,所以现在大家都把钱放在第三方。
现在,我们的许多日常购买都涉及第三方支付系统内的转账。 多年来,银行一直无法获取第三方支付数据。 这次央行出手了,要求必须通过支付跳转把数据给银行。
3.当我们想使用第三方账户转账时
第十七条
支付机构为客户办理银行账户向支付账户转账时,转出账户应限于与支付账户客户同名的银行借记账户; 办理支付账户向银行借记账户转账时,转入账户仅限于客户预先指定的银行借记账户。 与该人同名的银行借记账户。
支付机构不得对支付账户向与客户本人同名的银行借记账户转账设置限额。
这意味着:您不能通过第三方将钱转入他人的银行卡。
下图中的功能将不再可用。 如果我现在想给别人的银行卡转账,我就得用我的银行卡去转账,而且可能还要向银行支付一笔手续费。
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因更好的体验而获得了更多的用户。 当银行竞争力不够时,它们向中央政府寻求帮助。
央行推出的《办法》是为了保护银行的利益:通过设定门槛和限制,鼓励人们把钱存入银行而不是第三方账户; 它们还允许人们使用银行支付工具,而不是更方便的第三方账户。
这对我们普通网民有何影响?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些网民来说,他们被迫改变他们的支付和储蓄习惯。
我用过四大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的体验差距很明显。 当用户用脚投票的时候,依靠政策来迫使大家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每当我想到四大银行的网上银行页面丑陋不堪,停留在上世纪美学的页面设计,以及对 Mac OS 的不便支持态度。
终于到了福利时间。 我整理了反馈渠道信息: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同意《办法》的规定,可以根据2015年8月28日前网上留下的公共邮箱给央行写信,说出你的民间想法。 (希望大家有礼貌)
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