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应用初体验安卓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定位?

2024-05-12
来源:网络整理

快应用(Apps)在业界掀起了又一波讨论。 有人鼓掌,有人批评,更多人持观望态度。 快速应用程序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 本文主要介绍快应用目前的使用体验,与原生应用、小程序相比有哪些优缺点,以及如何在众多形态的应用中定位快应用。 作者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观点,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讨论。

快速申请

快应用官方定义是与手机系统深度融合、提供场景化体验的新型应用。 与小程序一样,它具有无需安装即可直接打开的特点。 从系统层面整合,提供场景化体验将是快应用的核心竞争力。

快应用刚刚上线一个多月。 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快应用上线。 我用小米手机体验了快应用。

快速应用初体验

系统的手机需要更新系统才能找到快捷应用入口,每个系统的入口不一样。

1. 入口:

目前MIUI中的快捷应用入口比较隐蔽,有两个入口。

入口一:打开App 应用程序,进入类别页面,您将看到快速应用入口。 层次比较深。 推测可能是快应用在发展初期数量还比较少,快应用的体验暂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入口2:打开App 应用程序,搜索该应用程序。 如果有快应用,则安装包列表项下方会显示对应的快应用,用户可以直接打开。 这个入口非常快速和容易。

从快应用官网我们可以看到,快应用会有负一屏、短信通知、浏览器、应用商店、通知、信息流等入口,与原生App的入口类似。

2. 快速申请列表:

从入口进入快应用列表,可以看到列表中快应用的顺序每次都是一样的。 目前列表中的搜索仍然是应用商店的全局搜索。 快应用无法被搜索,且快应用不包含在搜索范围内。

3、进入快捷申请:

以饿了么为例。 从列表中输入饿了么快应用。 没有原生应用的开屏,快应用似乎有更接近小程序的体验,简单、直接。 从目前的用户体验来看,快应用和原生应用的打开和浏览体验存在差距,过渡动画依然生硬。

4.添加桌面快捷方式:

返回退出快应用时,会提示是否添加桌面快捷方式。 添加快捷方式后,桌面入口图标会有快应用标志,以区别于原生应用。

快速申请的优势

1.系统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推荐应用。

场景化也是小程序布局的重点。 快应用场景是基于手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小程序场景是基于微信生态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 谁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场景信息,就意味着更舒适的体验。 也有可能系统和微信会提供不同场景的体验,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结果。

这里想岔开一点,用小米智能音箱小爱同学来比喻。 在购买小爱同学之前,我在小米官网看到一则讲解智能音箱场景的广告,就被深深吸引了。 买了小爱同学后,我就开始开关灯、调节空调温度、换电视频道、调节音量等等,确实和广告上说的一样,但也只是感觉没有想象中的聪明,也没有达到预期(虽然预期有点高),但还是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小爱同学,因为它给懒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比如“早安”、“晚安”、“我回来了”等已经是比较场景化的指令,但小爱同学还无法给出智能反馈。 现在只能由用户设置。 比如晚上回家需要开灯或者打个招呼,需要自己设定指令和动作,这就有点死板了。

场景化快应用可能类似于小爱同学。 使用系统语音调出您需要的快捷应用即可。 当您需要去火车站乘坐火车时,可以提醒您起床并预订出租车。 那体验如何呢? 坐出租车怎么样? 期待问号。

目前快应用正在迭代过程中,很多功能将根据开发者的建议不断完善。

应用程序开发是什么意思_快应用和小程序开发_应用程序开发软件

2.直接从桌面快捷入口打开快应用

将快捷方式图标添加到桌面后,您可以方便地直接从桌面启动快捷应用程序。 这也可以用小程序来完成(只是第一次添加快捷图标时不太好操作,见本文最后的第二点)。 然而,与原生应用程序相比,在桌面上添加和删除它们的心理成本相对较低,提供真正有价值体验的快速应用程序更有可能留下来。 下图中,手机桌面上的图标从左到右分别是饿了么应用、原生应用和小程序。

3.演出经历

快应用的性能介于原生和网页之间。 理论上来说,性能应该比小程序更好,原因有二:

3.1 应用层面:快应用是系统层面的应用。 毕竟小程序有微信级别的处理。 例如,使用桌面快捷方式打开小程序时,需要先调出微信,然后再打开小程序。 而快应用则省去了中间步骤,可以直接打开。

3.2 内存大小:默认情况下,系统为每个应用程序设置固定比例的内存上限。 如果应用程序使用内存达到上限,就会卡顿,影响用户体验。 因此,在相同的内存消耗下,小程序本身比快应用需要更多的微信内存。 此外,系统可能会为快速应用程序提供更好的体验,并为其分配比普通应用程序更多的内存。 当然,随着硬件的发展,手机内存会越来越大,这个差距可能并不明显。 但是有安迪·比尔定理(指的是硬件提供的性能,很快就会被软件消耗掉),你知道。

以上是理论分析。 实际表现可能需要专业评测来比较,个人主观意见可能无法感受到差异。

快速申请的缺点

1、如何在不产生社交裂变的情况下快速获取流量

这是对快应用和小程序进行基准测试时最大的问题。 没有微信级别的社交生态,就无法实现快速裂变和传播。 很多开发者可能因为这个问题并不看好快应用。 目前快应用只能依靠与应用相同的系统资源,如应用商店、通知等来获取流量。

2、多个系统的登录账号不统一。 彼此之间如何沟通?

目前已有十家手机厂商拥有自己的账户系统。 一方面,对于开发者来说,如果想要使用系统账号系统登录,需要不同系统的安装包来连接不同的接口。 同时,自己的账户系统也必须支持这些系统的账户登录,成本较高。 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想要更换手机或者手机系统,可能需要重新绑定手机号码账户。

3.目前仅支持版本

这一点被放在缺点列表的最后,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暂时的问题。 虽然iOS端不应该支持这样的系统级快应用,但是快应用还是可以像微信小程序一样作为iOS应用来使用。 跨终端问题可以解决,开发者就不需要单独开发iOS快应用了。

快速应用的不确定性

1.如何实现场景化

场景化应用是快应用最吸引我的地方,但目前我只能在官方宣传视频中看到场景化应用,并且没有提供给开发者使用的接口。 可以理解,目前还只是概念,具体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应用平台提供的接口。

2. 与App关系的不确定性

快应用和小程序的定位存在一些差异。 大多数情况下,小程序是对原生应用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小任务和轻任务。

有人质疑快应用的可行性。 手机桌面上既有原生应用,也有快应用,这在体验上是有问题的。 笔者认为,从快捷应用的优势分析,场景化应用比原生应用更多的是无需安装的应用。 与原生应用相同的快捷键、应用商店入口、通知、负一屏入口等都表明,上的快应用可以替代App。

但场景化应用可能需要独立的快速应用来专注于完成某部分任务。 将复杂的流程拆分成多个快应用可能更有利于快应用的流量分配。 如此快捷的应用自然会与App产生差异化。 图标。 App作为规模大、功能全的提供商,是高频用户的选择。

还有一点吐槽小程序:因为小程序在微信里,所以iOS端经常会因为小程序的使用而担心或者实际上错过了微信消息(端由于实现方式不同,实际上是两个程序,所以有没有这样的问题)。 微信消息和小程序的关系是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需要很长时间的任务可能不容易达到预期的产品目标。

3. 实施的不确定性

3.1 快捷应用本身的实现难度: 制作一个新型的应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另外,它还要做原生应用和小程序做不到的事情。 在夹缝中打开一个世界并不容易。 从目前快速应用落地的结果来看,进展相对缓慢。 目前只有开发者文档,没有设计规范(不同平台也可能很难达到统一的设计规范); 仅提供部分数据统计服务,暂时不支持第三方统计;

3.2 跨公司合作:跨公司合作可以汇聚各公司的优势,一加一大于二。 但其中的艰辛却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

3.3 竞争与合作:这些厂商现在在手机硬件和系统领域展开竞争,这一层也有可能影响合作。

因此,厂商能否克服上述困难,取决于他们的集体决心有多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