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主要由用户手持终端、支付服务、商户刷卡终端三部分组成。 移动支付的兴起需要银联、运营商和目标企业的共同推动。
中国移动支付的主要推广障碍:
政策:我国金融监管严格,极大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环境:我国连锁业态相对落后,尤其是三四线城市。 高度发达的连锁业态是移动支付普及的必要条件。
心态:没有开放的心态。 在中国,几大巨头都想主导产业链上下游。 摆在银联面前的一个巨大障碍是,银联无法控制手机终端,无法通过终端定制一夜之间为无数手机添加支付功能。 ,而运营商也无法控制像银联这样众多的POS商户。
看看日本的移动支付领域吧? 为什么要提到日本呢? 原因有二:1、日本移动支付高度发达; 2.中国和日本环境相似,都是人口密度高的国家。 参考日本的移动支付路径,对中国很有启发。
日本移动支付:
政策:日本的金融监管相对宽松,降低了运营商的准入门槛。
环境:
日元面值较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电子支付方式来取代非常不方便的现金交易;
日本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的频率不高(历史原因:早期日本信用卡缺乏循环信用功能,只能采用按月还款的延期还款方式,这里不讨论);
日本的连锁业态(全家、罗森、7-11等便利店垄断了大部分日常零食)非常发达,为移动支付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心态:在利润分享方面,运营商(控制手机终端)只向发卡机构收取服务费,而小额支付产生的利润全部归各大发卡机构所有。 运营商推出移动支付并不是为了增加自身收入,主要是为了增强用户粘性。
硬件:
索尼开发的技术非常成熟,到2010年底,发卡数量已经非常多。 NTT与各大发卡机构联手,快速进军小额支付领域。
运营商直接拥有手机定制权,可以快速将支付芯片植入手机。 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有65万用户支持移动支付功能。
2005年,日本第二、第三大运营商推出手机钱包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其普及度。
与银行合作(政策):
2006年,NTT(日本最大运营商)与三井住友银行合作,允许透支消费,手机开始变成信用卡。
=========================我是分割线==================== ========
在日本,运营商仅控制手持终端(手机); 金融机构仅控制商户信用卡终端; 全家、东日本旅客铁道等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分工明确,互不进入对方的领域。 (开放心态!这就是本质)
但中国的环境和政策比日本复杂得多,很可能会出现另一种更适合中国的移动支付模式。 无论如何,出路在于开放思想,以方便人民生活为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