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柑橘院士’,我们学校的老校长。” 3月15日下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家住武昌沙湖港的邓凯玲无意中在手机上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正在介绍秭归脐橙子在电商平台上直播,她立即下单了。
秭归脐橙原本没有销售之忧,但今年由于-19疫情,销售渠道受阻。 秭归县选择将脐橙带入直播间。 副县长宋俊华向全国网友介绍了秭归脐橙的特点,“柑橘院士”邓秀新则在疫情期间“珍惜”秭归脐橙。
当天,“柑橘院士”邓秀新和秭归县副县长宋俊华主持的直播共售出脐橙8300个,约6万公斤。
“不违背农时”一直是“三农”的重要遵守。 受疫情影响,全国农业院校师生在现场科学有序备春耕,上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田间课”,为保障春耕生产贡献力量。
“前几天听说村里很多果农都在清理红富士果树上的粗糙皮病,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好机会,既能帮助村民,又能专业修炼。 ” 家住山东莱阳的青岛农业大学2019级学生韩文娇解释道。
在此期间,韩文娇在家乡果农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村里的苹果园清理了因果树皮病引起的果枝上厚厚的老皮。 通过刮掉病斑和粗糙的皮肤,旧皮肤就被消除了。 大量的越冬螨虫、病原体和虫卵使衰弱的果树恢复了生机。
农历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云南省龙陵县山高谷深,丰富的雨水滋养着农民的中草药和烟草。
因疫情无法返校,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永忠在家乡龙陵县龙江乡“就地”,助力春耕生产。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与县、乡、村、组领导召开了12次扶贫座谈会,结对帮扶种植大户、贫困户10余户。
杨林春是龙江乡弄岗村村民。 在村里,他努力工作,吃苦耐劳,但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种植少量的烟叶,而且长势不佳。 “如果你想致富,你没有办法,更没有技术。” 这就是杨林春的烦恼。
李永忠在与村民座谈中了解了杨林春的情况,并主动多次走访,帮助他们因地制宜规划种植品种、传授种植技术。 看到杨林春的农业机械比较陈旧,生产进度缓慢,李永忠自掏腰包花费6000多元帮助杨林春采购农机、化肥等生产物资。
“有烤烟22亩,中药材40亩,铁皮石斛80亩,在李教授的指导下,我对今年的收成充满期待,现在放心了!” 杨林春说道。
目前,正值温室种植的繁忙期。 青岛农业大学2018级研究生盛亚男充分发挥自己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智力优势,帮助村民管理农业大棚。
从日常栽培管理到水果采收,盛亚男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田间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走访温室农户进行调研,总结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并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与高校老师、专家教授进行交流寻求帮助为春耕生产提供“云指导”,为农民解决了不少难题。
受疫情影响,“线上云指导+线下实践”成为专家教授学生助力春耕的重要方式。
四川农业大学涉农创新创业团队“寻找农民”10余人结合各自专业,用三个月时间创新实施“不见面、不接触”的网络模式。 依托四年来组建的线上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与数百家小微农业企业共建的平台,通过线上连线、视频、微信等渠道向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并开展线上培训线上指导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有效解决春耕“急难病”。
平台上线初期,试点团队成员负责登录平台进行试运行,每天下午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进行纠正和改进。
为有效摆脱保障供应和农产品滞销的双重困境,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优势,“找农户”建立了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互联网直销、直供平台,并利用微信、抖音等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
“让市民线上下单,农民线下送货,为市民提供‘上门、周转、零接触’服务,打造农产品直达社区的销售新模式。” 团队负责人表示,平台运行一个多月以来,这种模式受到了农户的好评。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崔宁宁 通讯员 蒋朝昌 陈进 蒋艳 肖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