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剧演员金超在《无限课堂2》中的表演备受关注。
金超在采访中表示:“网红和短剧演员的商业模式与我想成为长剧演员和职业演员的愿望是不可调和的,所以我选择放弃短剧市场。”
不久前,热播短剧《写作》《挑衅》《王心难存》的女主角李牧辰也给出了“转向长剧”的答案。
短剧趋势下,“演员”的身份相当复杂。 也有借助短剧腾飞、从草根追梦的小白,比如开办综艺的金超; 也有中年演员进入长期话剧赛道,成为顶尖演员,比如背靠《师父》、《司腾》等作品的李牧辰。
如今造星逻辑悄然发生变化,主演短剧是“转名”的捷径,还是资源退化的代名词? 这条看似轻松的明星之路,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更轻松参与的“机会”
自从“短剧”概念兴起以来,几乎所有人都达成了共识——这是一个快制作、快出品、快迭代的“快餐行业”。 你可以趁着东风赚快钱,也可以频繁换群在荧幕上露脸。 相比需要专业背景和严格试镜的长视频,短剧是草根们进军国内娱乐圈的最佳选择。
金超和程雷就在其中。
前者借助快手星芒短剧《公主来了》和《冬兰雪》两个重点扶持项目,成功从古风博主转型演员。 尤其是在导演枝竹的氛围感加持下,金超和齐夏夏成为了短剧中的第一对荧幕CP。
后者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 他最初入组只是为了帮助演员朋友,却阴差阳错进入了娱乐圈。 在“念念无名”、“虚言”被众多观众认可后,程雷从S级剧《云之语》、《言心记》的男二号,到了重点IP剧《锦月》 《如歌》的男主角在短短一年内成功实现了事业三连跳。
短剧发展初期,不少素人因巨大的营业额和流量而晋升明星。 这种高级模式对于专业演员和已经知名的艺术家同样有效。
今年春节,抖音上播出的迷你剧《过年》成功吸引了前女团成员徐梦婕; 而曾因《司藤》中“神隐灯”一角而走红的演员李牧辰,也早早在短剧赛道上站稳了脚跟,迸发出独特的辨识度。
包括2020年传媒学院毕业的徐业桢在内,一年之内连续拍摄了20多部作品,其中《哦,女王上班了》《如冰遇上太阳》成为爆款。充值量突破1000万。 艺珍也成为微短剧市场的“领军”演员。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流量轮盘赌。 只要内容保证基本水平,就有可能成功造星,带来“巨大财富”。 对于市场饱和、资源紧张的演员行业来说,短剧不仅是很多梦想演戏的草根演员崛起的最快途径,也是艺人保持曝光度的重要土壤。
从短剧的输出形式来看,大部分短剧的播出平台都是短视频平台,可以直接与演员本身挂钩,引流流量。 当观众对某个演员产生兴趣时,可以立即关注该演员的账号。 在较短的制作周期中,演员总是能够扮演同一类型的角色,从而不断强化自己的标签。
迭代速度快、速度快。 从素人明星到知名演员,短剧的生命力和制作价值不断得到验证。 从各种渠道引进的短剧演员,正以“快手演员”的称号寻找新的生活。
全权作为跳板,还是选择留下?
短剧正在热播,但有人却逃跑了。
前面提到,无论是以短剧出道的金超,还是刚刚凭借《写作》走红的李牧辰,都表现出了“回归长剧”的倾向。
从横店到“垂直”店,到横店成为横店,这种变化的原因很简单。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富华路拍摄的“量”、题材的“累”、加班的“累”,让从业者再也无法忍受。
去年,王晶和周星驰进军短剧市场,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两大新闻。
前者领衔演员袁琼丹与香港制作团队拍摄短剧《亿万傻王子》。 导演和演员都受欢迎,快节奏的港剧更有看点。 周星驰与抖音联合开发“9527”剧场,以打造优质短剧为目标。 目前,首部《金猪玉叶》已正式上线。 该剧由周星驰监制,易小星监制。 有很多喜剧。 人们加入。
华策影视、开心麻花、柠檬影视、完美世界……随着众多电影公司相继进入微短剧赛道,越来越多的专业制片人按照长剧的标准来执行短剧。 所谓“下沉”、“方便制作”的核心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滚动”成为行业主流关键词,从氛围、场景、表演细节……一切都可以“滚动”。
在短剧《大年初一》中,小梅独自试穿了三十、四十套服装,旨在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 《写》以对抗《命运之书》为故事主线,依靠“邪恶女配角”新角色“变身作家”破圈。 苏韵琪这种“爱自己”胜过爱男主陆淮的想法,准确地踩到了观众喜爱的价值观,将题材“滚”到了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据业内人士透露,行业最快的短剧制作周期已被压缩至“一部短剧六天”。 长时间的工作时间和过多的待机时间,让演员和幕后都难以跟上。
由于制作和氛围必须与时间充裕的长篇剧相媲美,所以中期准备不能省略,但拍摄天数不能超过,所以拍摄时间只能延长一天之内。 “入组后睡眠时间不低于5小时”是常态。 演员们在外表上无法掩饰自己的疲劳,后期只能用美白滤镜来应对,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除了身体上的困倦,更关键的是演员对同质化严重的剧本的“厌倦”。
2023年,李牧辰一年内拍摄了5部短剧,《邀请》、《王心难碎》、《噬心》等作品均获得好评。 虽然最近杀青的《书面》在观众看来题材大胆、风格独特,但李牧辰也表示,短剧中的很多剧本都是“换汤不换药”,套路剧本让她想要“逃离”。
在演员标签不断强化的同时,交给演员的剧本也无一例外地变得越来越雷同。 短剧演员马秋媛2年拍摄短剧30余部,坐稳微短剧“甜姐”称号; 同样出演《邀请》的演员赵益勤也表示,自己接到的项目书基本上都是重复《邀请》的故事。
不愿风格固化、不想继续消耗观众注意力,面对日益拥挤的市场环境,第一批尝过短剧赛道的人开始回归长视频。 金超和李牧尘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例外。
移动演员,消失的障碍
在李牧辰宣布“不能拍了”的同时,另一批演员也在短剧中寻找舞台。
如上所述,随着短剧从粗加工转向精细加工,从高流量转向高质量,从疯狂增长阶段转向健康成长阶段,许多没有曝光焦虑的知名演员目前都在视频平台上工作以及影视公司。 短剧在高质量的布局下驻扎。
调侃职场的快手短剧《超级上班族》由郭晓婷、尹正等人主演。 改编自哔哩哔哩热门漫画的复仇短剧《鸳鸯断》由李淳主演。 《甄嬛传》张小龙与“文帝”“梅姐”斓兮再次合作主演短剧《我在宋朝开酒吧》,引起关注。
当“快餐”、“草根”不再是短剧的特征时,“长与短”的界限也逐渐变得模糊。 无论是长还是短都没有关系。 内容的质量是市场评判的对象。 呈现形式不能造成标准的偏差或重定向,尤其是现在演员是流动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如何,都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另外,对于“资源降级”的说法,关键还是演员如何看待自己。 是无戏可拍,在大戏里演配角,还是在小戏里演主角,获得冲出行业的机会,全取决于演员对自己风格的评价和判断。
目前演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大剧中不受欢迎的“腰部演员”在短剧中是否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而通过短剧成名的演员们应该如何接手现有的流量,实现自己风格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