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预订/竞标,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
“无论走多远,爱一直在。你能帮我讨价还价吗?”
“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请帮我剪一个吧”
“快快快快!帮我点一下,爱你”
我想大家在自己的微信圈子里肯定都看到过这样耸人听闻的文案,但是最近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党”的一则消息却让这些讨价还价群体人心惶惶,因为根据更新后的微信外链规范规则,升级后的微信外链规则增加了4个新的内容,具体为:
1、不得违反规定使用用户头像;
2.不得诱导、误导下载/跳转;
3、请勿进行好友协助、加速、降价、领取任务等违规行为;
4. 禁止违反规定入团。
上述新规可能会影响微信生态内开展的一些营销活动,比如最近流行的团购活动。
说到团购活动,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首先想到拼多多,因为在阿里、京东两大巨头夹缝中生存的电商局面下,拼多多在夹缝中挤出了自己的一条活路,甚至一度超越了如今风头正盛的京东。据权威数据公司近日发布的《2019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显示,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峰值,目前总用户数仍维持在11.34亿。拼多多APP用户规模已达3.81亿,“拼多多-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1亿,“去重”后的全景用户规模达4.29亿; 一直位居第二的京东,APP用户规模2.46亿,“京东-微信小程序”用户数为0.87亿,去重后的全景用户规模为3.13亿;拼多多的用户规模已超越京东1亿,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
我想拼多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微信生态流量的支持。如今微信外链规范升级,拼多多之前有效的团购、砍价等活动将受到限制。对于一直依靠社交作为崛起基础的拼多多来说,这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砍掉了自己的一只翅膀。在模式与消费不断融合的今天,拼多多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微信提升流量体验,社交电商行业面临大考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即时通讯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互联网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5.13亿,占网民整体的80.9%。2018年中国互联网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8.29亿,占网民整体的95%。
从网民对即时通讯的使用情况来看,其占用率显然已接近饱和,微信作为即时通讯的首要软件,自然受到用户的青睐。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强大,微信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聊天工具,而是发展成为集通讯、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办公协作、企业客服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正是因为微信等通讯软件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一些不法分子开始钻空子。去年双十一期间,一款名为“团团游”的微信小程序被指在“双十一”当晚进行团购诈骗,导致该消息在微信群内迅速传播,引发一起受害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的网络诈骗案。
我认为“团团游”小程序引发的诈骗案件,只是微信社交生态中非常小的一部分,我想还有很多人是此类案件的受害者。此类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人性的贪婪,另一方面是微信自身管理失误导致的危害释放。如果任由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微信用户基于微信的沟通体验。虽然一些正规的社交电商在分享用户流量价值上,并没有给用户造成不良影响,但面对难以避免的分享过程,微信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来保障微信用户内部的社交体验。
不过,在龙飞看来,微信此次高调推进外链的举动,也透露出其加速进军“社交电商”市场的野心。熟悉微信的人肯定都知道,微信页面上曾有一个“货品圈”的标签。虽然“货品圈”的入口很深,位于“搜索”和“小程序”发现页的二级页面,但不同的是,一向克制的微信,向大量用户发出了小红点提醒。可以说,在产品逻辑上,“货品圈”与此前大力推广的“看”相差无几,后者侧重通过社交关系分发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而货品圈则是通过社交关系分发“货品”。“好友推荐”和“已读”是用户主动分享;而“大家都买过”等同于“N个人看过”,是基于用户实际购买、浏览行为而生成的推荐商品和内容。 这些有效的逻辑布局充分证明,沉浮多年的微信已经按耐不住,想要自己搞电商了。既然要搞电商,首要任务就是避免自己的流量池泄露。因此微信这次规范化外链升级,既是对自己保护,也是对外面高调的社交电商的一次新考验。
拼多多获客难,产业布局全面进入第二阶段
虽然这条规则并没有完全实行,但很多网友已经看到了拼多多等软件中盛行的砍价功能的没落。当然,我也亲身体验过拼多多的这种砍价功能。对于砍价就能免费获得的产品,拼多多会先给予用户较大的砍价空间,从而激发用户砍价的动力。以一款200元的电话手表为例,你第一次砍价可能降价190多元。这种几元差价的心理战术,可以说在第一时间刺激了你邀请朋友帮忙砍价的欲望,但从朋友砍价的杀伤力来看,会让你的砍价能力大打折扣。你会感到失望,因为拼多多会根据熟人和陌生人的用户属性来评估熟人和陌生人的砍价能力。一般来说,越晚,熟人的砍价能力越弱,基本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但陌生人就不一样了。在最后的关键时刻,陌生人一般都能砍价到几毛钱,大大增加了用户免费获得产品的进度。这种“熟人少产多”的做法,也是拼多多拓展新流量的有效法宝,尤其是面对一些用户喜欢的产品,下定决心请新人来帮忙,已经成为用户做最后冲刺的金科玉律。
微信对这一做法的限制无疑阻碍了拼多多吸引新用户的步伐,但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对这一做法的屏蔽却十分欢迎,因为作为商业界传承下来的精髓,讨价还价这一行为不仅蕴含着生活的智慧,还闪耀着精妙的人情味。然而,在这种人情味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回避的安全隐患。
从流量玩法来看,这次微信断掉了拼多多吸引新用户、促进活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但从整个战略布局来看,却促使拼多多提前进入战略升级的第二阶段,因为从拼多多的高增长以及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来看,在第一阶段,拼多多以拼单、低价为手段,将过剩产能(或者说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与价格敏感型用户进行匹配,将微信给予的社交流量变现。这种刺激流量增长的有效方式,让拼多多人气爆棚。根据《2019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平台月活跃用户已突破4亿,同比增长41%,近两个月拼多多净增用户已达3532万。
正是凭借这4亿用户的作用,拼多多才有超越京东的实力。近日,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在公司四周年动员会上发表内部讲话。黄峥称,最新一个季度,拼多多交易额已经超过京东,比此前预期提前了2年。截至昨日收盘,拼多多股价上涨1.86%,报34美元,总市值为395.2亿美元。
虽然拼多多拥有超越京东的实力,但从电商品牌表征来看,拼多多依然充满“假货、山寨货”的口碑疑虑。因此对于拼多多来说,面对已经入驻的4亿用户,拼多多要做的,是立足内部会员营销,为拼多多品牌树立新的形象。这也是拼多多整体战略布局的第二阶段,即把广泛的社交沉淀为私域流量,通过进入五环实现消费分层,过渡到成熟的会员体系。长远的愿景是迪士尼文化IP+娱乐社交,优质低价+薄利多销。
虽然微信此次的流量收割,断掉了拼多多吸引新用户的一条途径,但对于拼多多整体战略推进来说,确实添油加醋。总体来说,一旦微信全面实施外链标准升级,“砍价、不规则团购”等手段也埋下了死的伏笔。在断掉拼多多通过砍价等方式吸引新用户的思路的同时,也让拼多多良好的品牌效应得以保留,更重要的是,倒逼拼多多拿出新的流量增长法则。
拼多多利用流量优势推动模式升级,开启由内而外的转型之旅
作为社交电商的有力代表,拼多多的崛起仿佛是对传统电商的一次“颠覆”。拼多多正式上线仅四个月,日交易额就突破千万,用户数突破2亿。拼多多之所以被称为“颠覆者”,更多的是因为传统的交易型电商模式,往往是先有消费者的需求,再产生购买行为。但到了拼多多这种社交电商类型,这个顺序就颠倒了,先有社交链接,再产生购买行为。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交的属性,通过强调社交行为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有自己的新特点,首先就是以社交作为流量入口,深耕社交产生交易行为。其次,相比传统电商,社交电商的获客成本要低得多。 人与人之间在社交过程中层层分享产生的裂变,为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流量入口。
拼多多的产品可以说从一开始就瞄准的是喜欢低价的用户,从下沉市场俘获了大量底层用户流量。但从商业角度看,用户对消费升级、品质的追求是人性中不变的部分,而这些下沉市场的人,同样也在追求更好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因此,微信的升级,倒逼拼多多通过流量加速自身品牌的重塑。在定义基础用户、夯实精准下单能力后,进行C2M反向定制,在当地形成自己掌控的生产基地,进而影响上游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C2M是国内工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制造业在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后,正积极拥抱互联网。但根据去年埃森哲与工信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仅有7%的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取得显著成效。
根据拼多多副总裁井然此前披露的数据,拼多多今年已上线1300余款定制化产品,累计订单量近7000万单。拼多多此前公布今年上半年平台订单量突破70亿,以此推算,C2M占比接近10%。这无疑为拼多多后期转型升级开了个好头,因为对于拼多多来说,有流量,没有用户。虽然拼多多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越京东、天猫,但这些用户完全以性价比为中心,一旦平台各种低价补贴消失,用户粘性就不会很强。因此,为了缓解这种尴尬,拼多多首先要以“拼工厂”+“新品牌”为蓝本,打造自己掌控的生产基地,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第二步则是撬动主流品牌,逐步反向掌控上游产业链。
这样一来,拼多多也将脱离社交软件裂变用户的轨道,开始从工厂直达用户,以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引领用户新的消费潮流。
对于拼多多来说,微信流量的收紧也让拼多多在现有模式下走上了一条不断进化的道路。通过进化将流量转化为用户,建立真正的用户粘性也是拼多多目前面临的最大考验。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拼多多会走向何方,但随着流量和需求的不断迭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拼多多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