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校园贷”禁令专坑年轻人

2024-05-24
来源:网络整理

新华全媒体+ | 骗子要求记者曝光?这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如此嚣张

新华社南京4月22日电(记者郑胜珠何蕾菁)“我是支付宝蚂蚁金服官方客服,我的工号是。”

“你之前在XXX大学上学,叫XXX吧?”

“你的账户是‘校园贷款’,不及时更改,会影响你的信用。”

“你可以报警然后在电视上曝光我,可以吗?”

“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大学生提供网络贷款”——这是不久前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的新规定,却成为一些诈骗团伙的新“套路”。记者近期也接到了类似的诈骗电话。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这种新型诈骗手段伪装性好,说辞复杂,手段精明。其一般冒充第三方支付官方客服,利用网络会议平台,以影响信用为由对年轻人进行诈骗。一些受害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多次发帖投诉,有的称自己“5小时被骗27万元”。

利用“校园贷”禁令欺骗年轻人

“你没用过‘校园贷’,但你开通了账户,勾选了同意协议。”“你是记者,肯定更注重信用吧?”“若24小时之内未变更成功,3个工作日内账户将被冻结,并且每月在已授予的信用额度上收取4%的违约金和3倍的逾期费。”……

近日,记者接到一通冒充支付宝官方客服的诈骗电话,对方如实报出记者的姓名、就读大学等个人信息,并利用当前规范“校园贷”的政策背景,以不及时修改支付宝账户身份信息影响征信为由,诱导转账、获取银行卡信息。

今年3月,银保监会等部门发布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记者注意到,新规出台后不久,这种新型电信诈骗便浮出水面,在知乎、哔哩哔哩、虎扑等平台上,不断有人分享类似的电信诈骗经历。有受害者称自己“5小时被骗27万元”,虽然报案,但至今仍未追回失物。

B站UP主“胧_羽”称,近日接到一冒充第三方支付公司官方客服的电话,被告知自己在大学期间有过贷款记录。由于当时是以学生身份申请的,按照新规属于“校园贷”,若不及时注销账户,将影响个人信用。在骗子的一步步引导下,该人通过“微信贷”借款11万余元,并将钱款转入对方提供的所谓“对公账户”,随后转账资金很快被盗走。

记者从支付宝了解到,近期有骗子冒充官方客服,以“注销‘校园贷’账户”、“变更身份信息”等名义,诱骗用户提供个人信息,甚至要求用户转账、付款。目前,支付宝APP花呗已在首页设置防骗提示,不会以“变更身份信息”等名义向用户索要社交账户信息,也不会以任何形式要求用户转账、付款。

京东密码支付怎么关闭设置_京东密码支付怎么取消_京东的支付密码

在年轻用户众多的虎扑论坛上,一位名为“苍月陈吉”的网友称,自己“5个小时被骗27万元”,其中20万元是信用贷。“对方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人员,三言两语报出我的大学名、学号、姓名等,然后说我上大学期间开的‘校园贷’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应当取消。”该网友称,自己在校期间没有申请过任何贷款,但对方不以为然,解释称,自己虽然没有申请过‘校园贷’,但账户信息确实是在校期间登记的。

腾讯会议APP成为网络诈骗新宠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取消型电子诈骗”的一大特点,就是诱导当事人下载腾讯会议APP,开启屏幕分享功能,获取账号密码,骗取贷款。此前,不少大学生上网课时,普遍都会下载此类软件,受骗几率较高。

“在此期间,腾讯会议APP的屏幕共享功能一直在起作用!由于浮动图标默认在屏幕左下角,很容易被忽视。”上述B站UP主称,为了注销账号,在诈骗分子的指使下,他下载了腾讯会议APP,进入线上会议室,按照步骤完成了借贷、转账操作。

记者接到上述诈骗电话时,对方以“方便后台对接系统、开通信息、更改权限”等理由多次诱导其下载腾讯会议APP,并声称这是银保监会指定的办公软件,会保护个人信息。

利用腾讯会议APP实施诈骗,已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国家反诈骗中心一名工作人员近日表示,一旦受害人被诈骗分子诱导使用腾讯会议APP的屏幕分享功能,诈骗分子即便没有主动询问,也能看到受害人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包括输入密码时跳转的字符、收到的验证码等,进而将受害人卡内的资金转走。

近日,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披露,市民李女士在某短视频APP上订购了一款产品,当天突然接到电话称其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需要进入对方提供的腾讯会议APP上的会议室进行操作。李女士没多想就进入了腾讯会议,按照对方要求输入了手中五张银行卡的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卡上共有资金200余万元。

李女士发现被骗后,立即报警,警方要求她联系银行客服,迅速挂失银行卡并冻结资金。同时,警方紧急联系武汉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要求冻结诈骗犯的银行账户,才及时阻止资金被提取,避免了经济损失。

打击网络诈骗 窃取、泄露个人信息者必须严惩

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安全感的犯罪行为。受访专家和网友表示,此前电信诈骗的对象多为老年人,“校园贷取消型电信诈骗”专门针对年轻人,诈骗手法更为复杂,伪装性较强。一些新技术、新政策往往被犯罪分子率先掌握,形成层出不穷的“套路”,年轻人若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上当受骗。

“获取公民准确、详细的个人信息是实施诈骗的第一步,利用公民对个人信用受到影响的恐惧,营造紧张氛围,是此类诈骗团伙常用的手段。”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董一子认为,无论学校还是网络平台,都应在自律和技术层面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特别是涉及金融交易的账户信息,更应严格管控。相关执法、监管部门也应对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一些受害者在回顾自己被骗经历后表示,应谨慎开启远程屏幕共享功能,避免个人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国家反诈骗中心近日发出提醒,凡声称自己有“校园贷”记录需要注销或有其他影响信用行为的,均为诈骗行为,切勿转账。如发现自己被骗,请立即报警。

“接到此类疑似诈骗电话时,切勿贪心、听信、转款,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无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六大队副大队长邓新磊说,各市110呼叫中心均与反诈骗中心联网,个人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应及时报警,反诈骗中心将冻结诈骗分子的银行卡和支付宝账户,尽力挽回损失。(参与采访、撰稿:实习生郑一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