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警方捣毁家族式网络传销组织抓获16名嫌疑人

2024-05-24
来源:网络整理

《解放日报》报道:“第四方支付平台”概念推广,发展新会员可获奖励,朋友称之为“稳定的副业”……65岁的王芳(化名)听到这个消息,心动不已。但在充值4.6万元成为“网联嘉”平台“县级代理”后,她的梦想逐渐破灭。

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经侦支队民警经过深入侦查,终于撕下“网联家”华丽外衣,捣毁一起家族式网络传销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涉案金额达3500余万元。相较于“招人入伙”的传统线下传销,网络传销依托无接触化、网络化、分散化的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更广,隐蔽性更强,近年来呈现蔓延之势。

“三颗糖”的诱惑

王芳回忆起加入“网联嘉”的整个过程,就好像有人拿着三颗诱人的糖果,一颗颗地展示给她,最终把她诱惑进去。

第一颗糖果叫“稳定的副业”。那是2021年,一位朋友来找王芳聊天,说老人临近退休,需要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她的解释中,集第四方支付平台、电商、新消费体验于一体的“网联嘉”,是面向未来、惠及大众的职业,也是一份稳定、舒适的副业。她以自己为例,加入平台后,每月收入近万元,只要动动手指,发微信介绍朋友加入,就能轻松赚钱。

第二颗糖果是“小投入大回报”。朋友反复强调,成为“网链家”会员的最低会员费不到200元,钻石会员费不到1000元,只要拉来3个朋友,就能赚回本钱。“如果成为高级代理,一个月轻松赚几万元,级别越高,获得的奖励和利润就越多。”王芳信以为真。2021年12月,她通过对方分享的二维码下载了“网链家”APP,缴纳了988.8元的会员费,成为钻石会员。她能拿到下级会员60%会员费的奖励,利润比例是万分之九。所谓的奖励,其实就是下线交的会员费分成;而利润,则是会员每笔交易的手续费分成。

公安机关查明,“网链家”并未建立与其宣传相符的电子商务系统,网站功能非常简单,会员使用最多的其实是信用卡套现功能。“网链家”借用网上商城的空壳,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为会员变相提供信用卡套现服务,并从中赚取手续费。

王芳被蒙在鼓里,积极招揽会员。加入“网联家”一个月后,她在朋友的鼓励下,来到“网联家”运营公司办公室,当场充值4.6万元会员费,成为县级代理(也叫运营代理)。“县级代理需要充值5万元,但当时我卡里只有4.6万元,公司说会给我优惠,我就一共付了这笔钱升级。”成为县级代理意味着王芳能拿到下线及无限下线会员65%的会员费,利润分成比例也提升到每笔交易万分之11。

这位朋友随即给了王芳第三颗糖果,“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就可以成为运营合伙人,进入核心层,将来公司上市还能分得股份。”

一个多月的时间,王芳像着了魔一样,每天无所事事,拿着手机把公司讲师的演讲和二维码链接转发给年龄相仿的朋友,鼓励他们加入“网联嘉”。但效果并不理想。王芳一共招了4个下线,每人交988.8元成为钻石会员后,按比例分得了总计1800多元的奖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预想中的甜蜜渐渐变成了苦涩。第一颗糖果还没兑现,第二颗糖果也碎了,第三颗糖果也消失了。回报远不及投入,“稳操胜券的副业”濒临倒闭。

科技公司的两面

她拼命努力,却无法吸引到新会员。半年多过去,4.6万元的投资几乎无望收回,王芳便将自己参与“网联嘉”的真相告诉了女儿。女儿意识到事情有蹊跷,便带着母亲到公安机关报案。

第四方支付平台、下线开发、会员费奖励……听到这些话,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经侦大队民警金力很快做出判断,“又是一个网络传销骗局”。但想要立案侦查,并取得符合司法要求​​的证据,并没有那么容易。表面上看,“网链家”只是一个带有支付功能的普通电商平台,但直接在应用商店搜索名字是找不到这款应用的,只能通过老会员分享的二维码下载运行。

更多不寻常的事情逐渐浮现在调查人员的眼前:“网联嘉”商城的商品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且销售量极少;所谓的业务链,其实是会员用信用卡在自己名下的商户消费,随机输入的消费金额通过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流转,最终进入会员绑定的银行卡中。“这家公司把每个会员都注册成商户,借用电商平台的空壳,逃避监管,本质上就是一个信用卡套现平台。相比于其他非法信用卡套现渠道,这个平台的手续费更低。”在金莉看来,这才是“网联嘉”发展会员的主要吸引力。

另一方面,“免费旅游”、“一元买黄金首饰”等老套传销手段对“网链家”的主要目标人群也极具诱惑力。警方调查发现,“网链家”曾多次召集钻石级以上会员到浙江、云南等地,以团建为名举办会议、培训,并让讲师传授专业招揽人才的招揽技巧。在网络商城,“网链家”运营方还推出“一元闪购”等优惠活动,吸引新会员付费入会。

王芳记得,邀请她入职的朋友经常提到“刷脸支付”、“第四方支付”等词汇,“他们没有解释具体是什么,但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东西。”剥去层层外衣,“网联家”背后的运营公司——上海聚英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除了少数创始人外,其余人员全部是财务、销售、客服,负责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营的技术人员,全部是第三方公司的兼职员工。

支付平台有哪些_支付平台有权冻结资金吗_支付平台有多少个平台

典型的传销结构

“网链家”的模式真的是网络传销吗?“一要看营收方式,二要看会员等级。”厘清、固定这两个关键环节的犯罪证据,是金力和同事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与传统线下传销不同,网络传销参与者分布广泛,人员结构松散,资金流向复杂。“我们联合专业机构,对‘网联嘉’后台及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数百万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发现‘网联嘉’资金流向高达8.5亿元。”金力介绍,这个数字还只是信用卡提现部分的资金流向。按照平台规定,每提现1万元需收取72元的手续费。“粗略统计,仅手续费收入就高达数百万元。”

这还不是大部分。警方调查发现,“网链家”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会员费,不到一年时间会员费就达到3500万元。“网链家”将会员分为6个级别:黄金、白金、钻石会员,可通过充值会员费升级;运营代理、运营合伙人、“运营中心”三个更高级别的会员,需要后期达到发展下线的目标才能升级。“最低的黄金会员充值198.8元,钻石会员充值988.8元。至于运营代理及更高级别的会员,一开始只要缴纳5万元、10万元、25万元会员费,即可直接晋升,但后期要求变了,需要发展足够数量的下线,才能晋升为代理。”金莉说。

通过互联网裂变推广营销,“网链家”发展迅速,会员遍布全国。截至案发,注册用户近42万,其中实名注册、缴纳会员费的参与者超过35万。警方统计发现,这些参与者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绝对多数。“‘盘剥剩余价值’、‘稳定的副业’,这些说辞针对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信用卡套现功能也是如此,以手续费低为卖点,吸引他们成为会员。”金莉说。

经过近半年的侦查,警方掌握了“网链家”从事网络传销犯罪活动的确凿证据,平台运营公司实际控制人曹某及与其配合的家族式犯罪团伙被成功抓获。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组织、领导传销罪必须具备“收取入会费”、“设置层级”、“招募人员”等客观特征。网络传销的组织者为了逃避监管、掩盖犯罪活动,极力掩饰身份。“从表面上看,‘网连家’并不向外界展示层级,会员的盈利方式与新增会员数量无直接联系。”金莉介绍,但在“网连家”的后台系统中,上层会员可以通过下线发展出来的会员获得收益,说明存在实质性的层级关系。警方还核实,“网连家”的发展层级高达32级,即一个老会员获得32级下线会员费作为奖励。这种无限代付费方式,是典型的传销结构。 另一方面,“网联家”一切财产和活动安排,都围绕着如何诱导会员缴纳会费,并从中牟利。“这符合传销犯罪活动的本质,即不创造价值,用入会者的财产支付前期入会者,通过发展下线牟利。”

网络传销攻防

如果王芳不报警,“网联家”可能还会继续运营。金力坦言,网络传销的隐蔽性、欺骗性给打击此类犯罪带来了很大难度。

“传销人员往往心存侥幸,实际办案中向他们收集证据时,很多人不愿意配合,还幻想传销项目能继续发展,收回投资损失,有的甚至想着把‘陷阱’转嫁给下一个买家,避免自己的损失。”另一位参与传销案件侦查的民警说。

与“网联嘉”的运作模式类似,新型网络传销不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隐蔽性强,而且名字繁多。犯罪分子常常歪曲、借用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元宇宙、互联网金融创新、积分返利等热门概念混淆视听,极具迷惑性。此外,传销网站搭建技术简单,可复制性强,违法成本低,犯罪分子还可以同时运营多个传销平台。“这些人熟知犯罪手段和参与者的投机心理,不断翻新花招。有的为了逃避打击,选择做‘短线’生意,上线新平台骗取一波钱,马上换个样子。打击速度赶不上换‘马甲’的速度。”上述警员说。

公安部门正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预警异常交易行为,提高拦截和精准打击能力,力争“网络传销‘苗头’打出第一枪”。同时,公安部门还加强与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和机构的协调联动,提高防范网络传销风险能力,联合整治各类传销活动。

“公众应认识到参与传销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可能涉嫌犯罪,切勿抱有侥幸心理、投机心理。”专业人士认为,在有关部门依法摧毁传销组织体系的同时,公众也应提高防范意识和守法意识。

警方举例称,资金运作、消费者返利、原始股、推荐奖励等都是传销常用词汇,“看到这些字眼就要提高警惕”。其次,要高度警惕“赚入场费”、“拉下线”等行为。传销多数情况下是“上线分走下线投入的资金”的敛财游戏。公众也要提高警惕,警惕高收益、高回报等投资陷阱,“一旦发现传销要及时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