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2021年年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微信及其应用程序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68亿。
如果按照全球总人口76亿来算,那么使用微信的人数占比是16.7%,对于一款社交APP来说,这个数字还是很可观的。
由于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很多人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会使用微信,这使得微信平台本身拥有明显的流量优势。
尤其在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谁控制了流量,谁就在商业舞台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因此,不少广告商把目光瞄准了微信,并在微信上发布广告。
微信广告
微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社交APP,它的功能很多,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可以满足人们的通讯需求。
支付收款可以满足人们在线支付的需求,公众号推文可以让人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朋友圈可以满足人们分享生活的需求……
除了这些之外,微信还有一个更加隐蔽的功能——微信广告。
微信广告渠道多样,广告主有多种选择。
一般来说,广告主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方式投放广告。
广告主通过微信广告平台提交广告后,微信广告平台会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广告即可正常投放。
微信的广告根据广告主的不同需求,有不同的风格,朋友圈广告有常规广告、组合卡广告、组合广告、轮播广告等。
公众号广告出现在公众号文章的中间或底部、视频中;小程序广告包括插屏广告等;视频号广告包括视频号直播推广、视频号动态推广、视频号互选广告等。
微信丰富多样的广告类型,加上微信平台巨大的流量,让很多广告主选择微信进行广告投放。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腾讯网络广告收入达886.66亿元,占总收入的16%,相比2020年网络广告收入同比增长八个百分点,可见腾讯广告服务市场空间很大。
这种微信广告需要注意
由于微信平台上有大量的广告主投放广告,人们在使用微信时,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些人在刷朋友圈时,不经意间就会看到一些广告。
广告常常让消费者哭笑不得,一方面,浏览微信广告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人们的时间;另一方面,这些广告无法屏蔽,微信用户不得不浏览。
尽管广告有时受到批评,但必须承认它在任何时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公司的产品要想被大众所知,就离不开广告,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在营销和推广上投入大量资金。
即使产品有一定的知名度,后续的口碑打造还是需要靠广告来推动,可以说广告贯穿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带来了广告方式和内容的质的飞跃,以往商家主要通过报纸、海报、电视等渠道进行广告宣传。
现在广告的主要传播渠道有电话、短信、邮件、社交平台等,这些新方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广告传播的效率,但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危险,消费者被广告欺骗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当微信出现这种广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了,它可能在“监视”人们的行为,这种广告就是微信的个性化推荐广告。
一般来说,在使用应用软件的时候,都会选择读取一些权限,比如麦克风、摄像头、通讯录、位置等。
微信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微信用户的喜好,并利用广告来推荐个性化的内容。
面对个性化广告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透明人”,即便采取删除浏览记录、关闭搜索发现、禁止录音等措施,依然逃脱不了个人信息的泄露,尤其是手机号码,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他人获取。
当然,魔鬼总是比圣人快一步,很多手机也有自动识别功能,可以自动屏蔽广告促销、诈骗电话等,但面对微信里的个性化广告,我们该怎么办呢?
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可以不管,如果你介意被“监视”,可以关闭微信设置里的个性化推荐广告功能。
关闭该功能后,并不代表微信广告功能也会关闭。
只不过微信推荐的广告内容不再与个人喜好相关,也就是不再个性化,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再被微信“读”,从而获得暂时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关闭个性化广告功能后,并不意味着微信再也不会推荐个性化广告,只是意味着自功能关闭之日起半年内,用户将不再收到个性化广告推荐。
所以一旦时间到了,微信就会自动推荐个性化广告。当然,如果微信用户此时仍然不想被个性化广告打扰,可以继续关闭该功能。
除了微信的个性化广告,很多应用都有类似的功能,比如淘宝的搜索发现,用户搜索过的内容会自动推荐。
因为人们在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一些个人信息,包括年龄、地域、性别等等,而借助大数据算法,这些软件可以很容易地掌握用户的喜好。
因此,除非人们不使用这些应用程序,否则他们有时会受到“监视”,这是不可避免的。
结论
事实上,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各类应用软件采取了下架部分不合格应用软件等严格的监管措施,竭力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放松防范意识,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空间,谁也不愿意被某些软件“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