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音上出现了一位“流浪大师”。
与之前几位圣人模样的大师不同,这位名叫沈巍的“大师”蓬头垢面,穷困潦倒。
这位“大师”看上去就像个流浪汉,衣衫褴褛,但一开口就能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读的书不是四书就是五经,立刻引来众人的崇拜。
“许多人开始很好,但很少有人能有好的结局”
“广交朋友,博览群书,以诚待人,宽以待人”
“你买几百块钱、几千块钱的衣服,你不觉得贵,一本十几块钱的书,你还觉得贵吗?”
人们不相信一个乞丐能说出这样的话,因此他的生平故事流传着许多版本: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流浪者、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个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的公务员、一个妻女死于车祸的不幸男子……
看到一位出身名门、拥有过人天赋的“大师”生活如此贫困,网友们纷纷为其惋惜,感叹世事无常、人性无常。
于是,沈巍非凡对话的视频被贴上了“国学大师”“大师在流浪,小丑入堂”等各种标签,营造出“才貌双全”的普遍认知,引发更多人的同情。
其实从专业度上来看,沈巍的水平距离大师还有很大差距。
只是在人们长期以来的印象中,无家可归者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受过教育、不劳而获的人。
沈巍上过大学,又是一名公务员,知识面很广,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人顿时愣住了,纷纷关注起来。
所以说到底,还是网民的好奇心在作怪。
不过沈巍本人对于自己的突然爆红,一直保持着很平和的态度,只希望不再被打扰、被利用,能够安安静静地回归自己的生活。
他也多次否认“大师”的称号,称自己只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的人,并不是大师。
其实我们都明白,“游子大师”只是一个奉承的称呼,没有几个人会真正崇拜“沈大师”。
但荧屏上一次又一次出现的那句话“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厅堂”,让人开始怀疑,这个时代,谁才是真正的流浪者?
当肉体停止流浪的时候,能保证精神或者灵魂不会继续流浪吗?
当灵与魂还在流浪的时候,肉体的暂住又有何意义呢?
一个流浪的人,也许很难在物质上富裕,也许没有漂亮的衣服穿,也许没有温暖的床睡,但是他的心灵早已被激励,已经到达了最美的地方。
曾立军深深感受到,人的追求不仅仅是财富、名利,德行与才华都是人成长的方向。
看到这位“流浪汉”受到众人追捧,有网友怀疑他是跟风,但这其实也印证了“德高望重之人,天道酬勤”的道理。
但它也模糊了我对无家可归者的定义。无家可归者的定义是什么:有地方住却四处漂泊的人。还是有地方住却内心漂泊的人?
很多人把人生称为“忍”,最后也忍完了这一生。也有少数人跳了出来,他们的人生就叫“活着”,只是活着而已,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但也算完美了。
跳出生活牢笼的人不一定富有,而是他们不愿意再忍受,终于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生活看似很简单,但我们总是有欲望的,有物质欲望,也有精神欲望,两者缺一不可。
只是有时候我们太过忽视自己的精神需求,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再美好的物质东西也会变得平凡,甚至不重要。
心静则世界静;
当你焦躁不安时,世界就会变得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