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介绍报告
编辑
马克思必要货币量理论的主要论点: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体现在客观必要货币量理论中。
2、马克思认为,在金币流通条件下,充当流通手段的必要货币量,取决于商品总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
3、金币流通规律及调控理论揭示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但也有条件的局限性。
4、纸币流通规律揭示了纸币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及其决定因素,是分析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供求问题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在论述劳动价值论、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判等章节中,都有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精辟论述。
功能及效果报告
编辑
马克思从货币的功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展开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是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从属于或依赖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也有一定的反作用。科学地揭示了流通为什么需要货币,货币流通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2、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对起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供给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基本因素,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产品供应量×产品价格水平
履行流通媒介职能所需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速度
显然,该公式所反映的基本关系是商品价格决定流通所需货币量,而不是相反。这是因为价格是货币流通的前提,没有价格就没有货币流通。
马克思说:“商品只有首先在概念上转化为货币,即取得价格规定并表现为价格,才能真正同货币进行交换,转化为货币。因此,价格是货币流通的前提,虽然价格的实现是货币流通的结果。”
3、马克思在考察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之后,认为,由于支付手段的实现会导致货币需求的增加,所以,在货币周转速度不变的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应支付的货币总量越大,货币需求就越大。换言之,一定时期内的货币需求,是由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和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量构成的。“现在我们考察一定时期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已知,这个总量等于应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应支付的总额,减去相互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次数。”
②即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商品总价-延期支付总额+到期支付总额-抵销支付额)÷同类货币的流通速度。
必要货币量理论的前提及其与费雪交换方程的区别
必要货币量理论的前提及其与费雪交易方程的区别主要有:
首先,必要货币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商品总价格是一个既定值,它决定了必要货币量,交易方程中的价格完全取决于流通环节,表现为完全由货币量决定的因变量。
第二,马克思的研究始终是以黄金作为货币进行的,金属货币具有蓄水池的作用,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第三,马克思对必要货币量的研究是以简单商品流通为前提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