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越来越害怕玩微信了。
我该怎么说呢?
微信让我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如今,不查看微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依赖微信进行业务沟通。
但微信毕竟不是一个工作专用的软件,人脉除了工作伙伴,还包括亲朋好友,以及各类只见过一次面或者从未见过面的朋友,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交网络都沉淀在微信里。
为了保证不错过重要信息,我上班时都会登录微信网页版。然而,上班时偶尔会收到一些朋友的问候,偶尔也会忍不住回复。你来我往,高效的工作模式切换到随意的聊天模式。一边聊天一边处理事情,效率大大降低。
有时候,我打开手机微信想看点什么,眼睛却瞄到了朋友圈的红点,然后就刷了五分钟朋友圈,结果经常忘记拿出手机时在做什么。
微信对于我和我的手机来说太大了。它涵盖了工作和生活,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
微信经常打断我的思路
“您好,此版本有以下部分需要修改……”
“你认识哪些漂亮网红适合做代言人?”
“老婆,你能帮我看看哪一个好看吗?”
“想问一下,你们公众号的第一批粉丝是从哪里来的?”
…
这些时不时跳出来的微信消息总是打断我的思路,如果我回复的话,可能几十分钟就过去了。
如果你把这件事搁置一两个小时,可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你一段时间不回复,然后完全忘掉这件事,那就更令人反感了。
对话断断续续,沟通效率很低。
在微信短信中,你听不到语调,也看不到面部表情。
收到短信,可能需要每句都仔细琢磨,有时甚至会误解意思。微信语音通话不能被打断或被要求解释重点,你可能听了一分钟的长语音通话却无法抓住重点。短信和语音通话没有回复的及时性。
这种零散的对话效率很低。如果我回复了你的消息,但几分钟都没有收到你的回复,我可能会时不时地分心,检查是否错过了什么消息。
十分钟电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在微信上往往要讨论半个小时。
群聊很耗时
有朋友说过,建群就是上瘾,这话没错。
明明是同一个群,却要分几个群见面,每个群里活跃成员就那么几个,你想退出群聊,但又太不尊重人了,不退出的话,就算你设置了消息免打扰,打开微信,还是会看到一栏群聊的小红点,让人很不舒服。
有时候,你可能并不想加入群聊,但会收到有人@的消息。如果群主标记了所有人,那没关系,直接忽略就行。如果别人只标记了你一个人,那你还是得想办法回复,以免让对方尴尬。
团购红包也是消磨时间的一大利器。
那些为了一杯咖啡不眨眼而花几十块钱的人,在玩抢红包的游戏时,如果抢不到几分钱,就等于错过了一个亿。人都是贪图小利的,抢红包会上瘾。但抢红包能得到什么收益呢?抢得最多的人还是要按照潜规则继续发红包。
如果说群里发红包能沟通感情,我觉得私下发红包更实用。群里抢红包看似热闹,其实浪费了我们很多宝贵的时间。
微信占用大量碎片时间
不知不觉中,微信已经占据了我们很大一部分碎片时间,看完这篇文章,你能数一数自己一天下意识地看朋友圈多少次吗?
你可能觉得发朋友圈是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方式,你以为你编辑和发布一条朋友圈帖子只花了五分钟,但事实上,你在这条朋友圈帖子上花的时间远不止这五分钟。
你在朋友圈发完评论后,花了多长时间回复别人的评论?更不用说有人看到你发的朋友圈来找你私聊了?
有时候,你会利用业余时间去评论别人的朋友圈,但到了工作时间,如果对方回复了你,你可能就不愿意再和对方多聊几句了。
所以,微信不但占据了我们的碎片时间,还截断了我们大块的时间。
一不小心就会得罪别人。
微信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也“绑架”了个人自由。
时不时有人会请你投票、点赞、转发链接,过节的时候,经常会收到大量祝福,一一回复又费时又费力,不回复的话,怕是下次聊天就尴尬了。
有时候,即使不是工作时间,你也必须回复客户的消息。有时候,你只需要回复“好的”或“知道了”,但你却在脑海中自动回复,实际上却忘记了回复。如果对方有点挑剔,他们会在心里给你差评。
另一个亲身经历是,我不会回复一些难以立即回复的消息。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就会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在浏览朋友圈时点赞共同好友的帖子。有时我会不小心点赞了一条帖子,意识到之后,我会生气地取消点赞,担心自己被曝光。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那时候生活很慢》这首诗:那时候的日子比较慢,车、马、邮件都比较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一小时内不回复微信被视为严重犯罪。
抱怨了这么多,微信还是要用,聊天还是要聊,只是希望偶尔回复不及时,大家可以少一点猜疑,多一点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