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免密码支付”,是消费者与商家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允许消费者在无需验证密码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扣款,本意是为了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是为了建立商家的信任度。然而,“滴滴出行”APP涉嫌通过“免密码支付”故意恶意扣取消费者账户费用。
2018年12月,滴滴出行因免密支付受到工信部批评,但时至今日,情况并未有太大改观。
参考链接:
对滴滴出行的建议
建议滴滴更加严格地规范自身行为,确保
免密签名时间应该是用户注册APP后(如果时间有问题,应该自动取消)
确认支付应用(如微信和支付宝)与滴滴出行应用在同一设备上运行
调用免密码支付的APP应该与签订免密码支付合约的APP一致,否则无法调用。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用车人自身的安全,在这个车牌频繁更换的时代,滴滴应该更加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
用户停用滴滴出行免密码支付方式
微信-->我-->支付-->...(右上角)-->扣款服务-->免密码支付
以下是微博上的用户投诉,大部分都是被滴滴客服忽悠了。其实大部分客服人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专门和消费者调解,浪费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毕竟自己的时间也需要“浪费”,他们特别擅长拉锯战,有的甚至被公司外包。可惜他们没有任何权限,大部分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说“您的问题已经记录,会上报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