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作为移动出行平台,拥有众多支付服务,但其线上支付渠道仅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虽然看似已经囊括了当下主流的支付方式,但滴滴出行自有的支付渠道却不在其中。接下来,这一局面或将发生改变……
2017年12月18日,高宏股份发布公告称,央行同意变更易久福主要投资人,高宏捷讯将其持有的易久福100%股权转让给新投资人上海时远科技有限公司。本次股权转让交易价格确定为3亿元人民币。据相关信息显示,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为上海时远科技有限公司唯一股东。滴滴此举真的只是为了保住钱吗?
支付牌照既是路径也是投资
虽然目前国内的移动支付市场基本被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即便是银联也很难占到什么便宜。但是支付市场对于一个企业的诱惑还是巨大的: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成功进入支付市场,即便不能取得和微信、支付宝一样的成绩,也能给自己留下一大笔现金流。这些钱可能不是你的,但几乎相当于你自己的筹码。以余额宝为例,2017年上半年,净资产1.4万亿的余额宝,把其中的1.2万亿重新投入到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中。虽然看上去这些钱大部分还在银行体系,但按照4%左右的利差来算,余额宝一年来让银行损失了近500亿。
但如果余额宝把钱全部抓在自己手里,那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因为有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入余额宝,加之那段时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高企,很多人都认为余额宝冲击了中国金融市场。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余额宝就是吸血鬼,应该取缔”。
从余额宝的例子,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支付牌照是一种底气,没有这种底气,即便银行不出手,阿里或者腾讯也可以通过关闭支付方式等手段遏制滴滴——虽然他们依然是滴滴的靠山,但“脖子上挨着人家的刀”的感觉并不好受。
此外,很多人还忽略了一点:支付牌照就像学区房,也是一种投资。既然今天有人能以3亿的价格卖给你,明天你也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别人。支付牌照不是消耗品,这一点滴滴知道,其他公司也知道。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全国共有36起收购或拟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案例,涉及小米、美的、美团、恒大等行业“大佬”。滴滴所做的,无非是“大佬”们做过或想做的事。
为未来做好准备
从目前来看,滴滴虽然有自己的支付牌照,但没必要也不会为了推广自己的支付而跟阿里、腾讯闹翻,毕竟很多有支付牌照的公司,重点并不在和“大佬”正面竞争,只是把支付牌照当成获取数据的补充手段。
在如今大数据时代,如果没有账户体系,就没有优质数据。尤其对于滴滴这样拥有大量用户出行消费数据的公司,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相当于把自己的流量数据开放给阿里、腾讯。同时滴滴账户里的现金流非常大,如果能通过自有支付平台把资金留存在自有体系里,可以减免渠道费,适当降低成本。
此外,滴滴还可能通过支付牌照获得更多的存管资金,甚至让用户参与到滴滴主导的各类金融投资计划中,比如可能会为乘客和司机提供一些贷款服务。不过目前谈这样的计划还为时过早,滴滴获得的支付牌照只有一种业务类型,即互联网支付,这种业务类型比较狭窄,势必会制约滴滴在金融领域的发展。
尽管滴滴知道,即便拿到了支付牌照,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还是早早开始了一系列的布局。2016年,滴滴成立融资租赁公司,进军金融领域——通过其香港子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经营融资租赁业务,提供租赁物购买、租赁物残值处理及维修保养等国内外服务,以及租赁交易咨询、担保服务等。同年8月,滴滴还在APP内上线了一款汽车消费金融产品——滴滴分期。或许,未来滴滴会淡化出行平台身份,以一家综合性互联网公司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
但对于追求价值的用户来说,改变过去的消费习惯,使用滴滴自家的支付工具,难度非常大。滴滴不仅要花很多钱,还要面对阿里、腾讯可能的“报复”。因此,滴滴购买支付牌照,更多的是为了增加信心。当然,有人用当然更好,但没人用也没什么损失。对于滴滴来说,“滴分期”这样的产品或许更代表着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