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公众号文章高呼“中国移动支付已经走出国门,要走向世界了!”并列举了淘宝、微信拓展海外支付业务的例子。
拜托,不管是海外收款还是退税,他们进入并占领了海外市场了吗?充其量只是服务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而且,很多人出国旅游,看到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商家和店铺里到处都是简体中文的海报,还有“本店接受银联卡”、“本店支持XX宝”的招牌,是不是感觉这里可能有个陷阱?而且是不是感觉中文内容越多,这个陷阱好像越大?不然,你就老老实实把你的双标卡拿出来吧。哦不,双标卡已经作废了,银行已经换成两张单标卡了——拿出visa/标准卡,去本地化程度更高的店,也许陷阱会小一点。
请再问一下,移动支付行业的国际化发展难道要从帮助国外无良商人欺骗中国人开始吗?
而且一两家公司出海并不代表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而且这两家公司的竞争优势,并非来自于移动支付行业的本源,一个准金融支付行业,被一家零售公司、一家电信公司碾压,两棵大树下,寸草不生,还有什么好欢呼的?
即便如此,这两大强大的机构现在却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被称为聚合支付。
聚合支付最早的模式是为了解决商户能够接受多家支付公司客户账户支付的问题,最初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大致如下:
这种模式也叫闭环支付模式,就是商家和用户都是来自同一个支付机构。当然这是支付管理条例规定的,支付机构之间不能互相结算。这就需要商家部署多套系统来解决让淘宝用户支付、微信用户支付的问题。当然还有微信支付、百度支付、支付宝、,也需要部署系统来实现支付。但是这些公司用户量少,商家积极性不高,只能眼睁睁看着,准备吃药。
这就好比以前没有银联的时候,大街上到处都是工行的POS,只能刷工行的卡,因为其他银行卡不好刷。小银行傻眼了,没人愿意办卡,就算办了也没地方刷,就完蛋了。这样下去,以后可能就出不来招商银行了。所以说,银联真的是中小银行的救星。
但支付公司不像过去银行那样互相看不顺眼,按照管理规定,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支付,学名就是准备金不相互结算,所以选边站、结盟都没有任何意义。
然后就是融合支付,服务商给商户做统一收款,让几家支付机构的用户都可以支付,整个支付模式就变成这样了:
现在,聚合支付服务商,即代商户收款,再分发给商户,成为了另一种收单清算机构。大家一下子蜂拥而至,觉得这多好啊,商户的资金都在自己的账户里,什么都可以干。很多人甚至叫他们第四方支付。风险投资也进来了,说不定还能再发一张牌照。央行看这样不行,赶紧下令规范市场,要求聚合支付不能碰钱。那聚合服务商就只能想办法了,总得有人给商户打工,而支付公司的钱又不能混在一起,那怎么办呢?于是有了银行的加入,现在的聚合支付方案就出现了。银行喜出望外,终于直接参与进来了!一起来看看:
银行变成了支付机构的商户,所有真正的商户都变成了银行的二级商户。聚合服务商不接触钱,但是他们还在算钱、分钱,只是让银行去执行而已。然后就有了前几天大家看到的情况,在店里扫码支付,用户看到的商户名是“某银行/二级商户”。有人幸灾乐祸,说该机构KYC不好,应该被罚款。但该机构确实很委屈,说银行那么厉害,不提供二级商户信息,谁敢有意见。然后整个支付模式就从三方模式迅速到四方模式,再到五方模式。前面几张图还是所谓的正扫模式,就是聚合服务商扫用户码,支付机构还是有一定的控制权的。 若进行反向扫描,则支付客户端扫描聚合服务商的码,会直接跳转聚合服务商的交易页面,并确认交易,然后叫来支付客户端的收银员完成支付。
淘宝和信信终于发现,客户对聚合支付页面展示的内容一无所知,他们就要失去控制了,这是注定要失败的局面,淘宝和信信傻眼了,彻底失控了,更别说那些小支付公司了,包括银行卡代收的兄弟姐妹们,都是聚合商,只能哭了。最重要的是,手续费真的不够大家分摊!
这种模式好吗?事实上,它太冗长和复杂了,以至于没有人在支付收单中赚钱。只有银行相对高兴,因为他们可以获得商户结算账户,然后获得贷款。但其他各方实际上都很困惑。在爱情方面,三个人太拥挤;在支付方面,四个人太拥挤,五个人就是灾难。
痛定思痛,淘宝站出来宣布与建行达成战略合作,条码支付互认扫描!现在大家都把矛头指向银联,说银联没戏了。为什么呢?看下图:
是不是跟第一种模式很像?不过淘宝是替银行和商户做跨行清算的。当然银行更喜欢反过来的模式,两端都是支付机构,中间是银行。不过银行的商户和客户的扫码闭环还是太弱,跟现在的机构闭环比还是差远了。而且这好像是在做中国银联在做的事情——替支付机构做清算。哎呀,天下要乱了吗……[尴尬]
没有选择,大家都要像三明治一样站着。某银行开始跟工行等其他银行结盟;银联也赶紧上线了自己的扫码服务:银行手机客户端,下雨了,把衣服收起来~~赶紧提交银联扫码。那么其他支付机构需要考虑,要不要通过跟银行结盟的形式,加入不同的队伍?当然,大佬们要甘愿臣服。其他银行面临三个选择:淘宝的队伍,某银行的队伍,或者银联的队伍。也许以后真的会是三大三明治的体系。
三个体系,三个标准,各自闭环,各自为自己而战,那么产业走向何方?走出去拓展一带一路,是不是三者齐头并进,各自为自己而战?即便有一个赢了,能称得上是产业的胜利吗?而且,寄希望于某家企业打平国际市场,成为产业的胜利,也不是很靠谱。我们再看看Visa,它们是两个体系吗?
而且看起来里面确实没有网络连接...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央行的棋局其实很大!
支付机构备付金集中存管、银行渠道集中清算应该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或许是支付收单的全面标准化清算。没有备付金集中存管,就没有全面联网、普及使用的可能。中国银联或许是关键的“神招”。但这招能不能快点?[可怜的东西]
归根结底,行业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一定是标准的主导地位。没有国外银行发行银联标准卡,就不能称为银联的国际化;没有国外支付机构通过中国银联进行转接清算,就不能称为支付的国际化。
当前支付行业缺少的不是参与者,而是好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