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注销自己不再使用的手机号码,这个看似正常的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果。
近日,“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成为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在当今网络实名制时代,手机号码是众多APP的认证登录通行证,而运营商对这些号码的回收再利用会给新老用户带来不少困扰,有的甚至导致隐私泄露或财产损失。更多的人经常会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垃圾短信”。
用户注销手机号后,运营商会将其回收,放入号码池,释放给新用户,这在运营商内部被称为“二次释放”。虽然“二次释放”前有90多天的冻结期,但“二次释放”中的一些漏洞还是困扰着很多人。
“二次放号”带来的麻烦
李明(化名)一年前从上海搬到广州,为了通讯方便,他办理了广州本地的手机号码。新号码开通后,他不断收到原手机号主人的催款短信,让他心里有些不爽。李明说,自己现在很少用这些号码了。
不仅仅是垃圾信息,李明还尝试用这个号码登录微博等社交账号,并能看到前主人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的内容。
与李明情况类似,妮尔(化名)夫妇的手机号码均为“二次释放”号码。
“我老公的手机号可以登录前主人的微博,我的手机号经常能收到前主人发来的信息,比如坐什么航班、什么时候落地、扣了多少钱等。即使我已经退订了,还是会不断收到。”妮儿说,她们的手机并不是同一个运营商的,但都受到了“二次放号”的影响。
岳女士的情况比较复杂,她用自己的身份证给父亲办理了手机附属卡,儿子在玩爷爷的手机时,成功注册了游戏账号,花了600元。由于孩子是未成年人,这让她感觉很奇怪。
岳女士称,她向游戏公司说明孩子未成年,不能注册账号后,上海游戏公司核实后告诉她,该手机号与原主人的游戏账号相符。岳女士向多家平台投诉,但仍未拿回钱。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二次放号”确实给新用户带来不少困扰。
近期,“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一事引发热议,主要指原用户随意丢弃或注销手机号,可能带来隐私泄露或财产损失的风险。
根据“二次放号”新用户的反馈,通过手机号很容易登录老用户的社交账号,如果老用户在支付过程中设置了免密支付,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取消手机号码的正确方法
既然“注销手机号”涉及诸多风险,那么,注销手机号前后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确保安全注销呢?
电信运营商客服建议,用户在注销手机号前需自行解绑App,运营商无权帮助用户解绑。同时,如果用户在注销手机号后发现App账号尚未解绑,运营商也可以协助解绑。
由于APP数量众多,很多用户自己都记不住自己注册了多少个APP。此前,工信部正式推出“一号通2.0”服务——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账号“一号通”服务。用户只要用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后六位,就能查询自己手机号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数量。
澎湃新闻记者也尝试了“一卡通”服务,提交申请后几分钟内,查询结果就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他的手机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仅有十几款头部APP接入了“一证通2.0”服务,其他很多APP的注册账号信息无法查询。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也指出,“一号通”目前仅支持16个热门应用。从使用率来看,这16个热门应用占所有应用使用率的95%以上;但这些应用在应用总数中所占比例非常低。此外,很多用户注册某些应用后很少登录,很难统计出他们个人号码绑定的应用。
付亮进一步指出,对于其他公司的APP,验证码不是通过电信运营商发送的,运营商只提供短信通道,电信运营商并不知道用户用“手机号+验证码”注册了多少个网站、是哪些网站。而且,并不是所有APP都支持注销注册用户,相关部门有明确的规定,龙头企业也落实得很好,但对于海量的“长尾”应用,就不一定了。
所以App解绑问题主要还是要靠用户自己,其他方有一定的技术手段,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各大App厂商能做什么?
手机号+短信验证是各大APP的登录方式,那么目前APP厂商是否有相关措施对被“重放”的旧用户进行账号限制呢?
澎湃新闻记者还就“二次放号”的用户身份识别问题向微博客服进行了咨询。相关客服人员表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二次放号登录账号),还是更换绑定的手机号比较好。客服介绍,微博绑定手机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简单绑定,可以用手机号登录;另一种是绑定手机号进行验证,比如平时改密码用的验证程序,但没办法直接用手机号登录账号。第二种情况,二号机主即便用上一号机主的手机号,也无法登录账号。
此外,据澎湃新闻报道,如果用户的微博账号长时间未使用,系统将认为该账号存在安全风险,并自动将其设置为受保护状态。用户登录账号时,页面可能会出现“该账号长时间未使用,目前处于受保护状态”的提示。用户需要在登录页面输入账号密码,按照页面提示激活账号或重新注册新账号。
不过目前尚不清楚“长期不使用”的具体时长,但应该已经超出了“二次释放号”90天的冻结期,否则也不会有不少“二次释放号”用户反映能登录原主人的微博账号。
部分APP能自动识别登录是否为“二次售卖”手机号。澎湃新闻记者尝试使用手机号+验证码登录百度App时,页面提示“该手机号被运营商检测为二次售卖,绑定的手机号可能不属于您”,并提供解除绑定的入口。若用户坚持继续登录账号,页面会要求用户进行二次验证,如邮箱验证、账号密码登录、补全用户名等,以核实身份。
如果说社交网络主要担心的是隐私问题,那么带有支付功能的App则可能因为“二次放号”而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当然,像京东、淘宝、微信等App在支付环节都会要求用户再次输入支付密码,除非是小额免密支付,大额交易也需要密码确认。
淘宝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之一,如何识别“二次释放”登录的用户?淘宝回应称,第一种情况,所有通过运营商接口的手机号都会被标注,用户登录时会引导用户重新注册。第二种情况,如果没有运营商接口,有小概率会出现二次释放导致有人误登录他人账号的情况。目前,平台会主动向之前的淘宝账号用户推送安全提醒,告知绑定的手机已过期,建议更换绑定。
熟悉微信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手机号“二次放开”并不会简单导致微信账号被陌生人登录。在陌生设备上登录微信时,需要进行二次验证。第一次验证方式是“用原设备扫码”,第二次验证方式是“找朋友帮忙验证”。因此,运营商二次放号时,新用户无法通过短信验证码直接登录老用户注册的微信账号。
熟悉QQ的人士表示,如果在陌生设备上登录QQ,会触发二次验证,需要继续验证QQ密码或其他信息才能登录成功。因此,运营商二次放号不会导致QQ被新用户登录。腾讯还称,腾讯旗下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项目都必须通过微信或QQ登录,不能用手机号登录。
4月22日,米哈游客服向澎湃新闻表示,针对手机号“二次释放”风险,米哈游建议玩家在注销手机号后,及时更换手机号,“如果不更换手机号,确实可能存在一定的账号安全风险。”
“二次放号”是否必须?如何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由于运营商号码资源有限,回收号码重复使用是全球运营商的普遍做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号码资源更加有限,三大运营商一直在回收手机号码进行“二次释放”。
根据《电信条例》和《电信服务规范》规定:用户欠费30日内仍不缴费,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暂停相关服务,即“关机”;关机后60日内用户仍不缴费的,可以终止服务,即注销号码;号码从注销到重新启用(二次释放)的时间至少为90天,这被称为“冻结期”,过了这个时间才可以再次释放号码。可见,“二次释放”是符合相关规定的。
但当用户到运营商购买手机号时,运营商工作人员并不会告知是否为“二次释放”号码,事实上,用户很难辨别卡号是否为“二次释放”号码。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云婷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其实是制度设计上的漏洞。”
游云婷说,现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实名制,只要你有手机号,就被认定是实名用户,这也是“二次放号”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另外,目前还没有一键解绑的通道,系统前期没有加入这个功能,后期再加入,问题会更大。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运营商逃不掉责任,相关部门也要抓紧解决。发手机验证码凭什么算实名认证?另外,工信部应该有一个手机号码注销的规范,这样手机号码一旦转手,相关服务就应该自动停止。”游云婷认为,如果可以,暂停“二次放号”,即使运营商损失一些号码资源,对用户也是有保障的。
付亮对管理部门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充分认识到安全等级的强度。“身份证号、姓名、活体”的等级高于“身份证号+姓名+手机验证码”,也高于“手机号+验证码”,前者更安全,可以为后者“背书”,但后者不能为前者背书。“手机号+验证码”可以用于实名登录,但不能用于支付环节的安全验证。二是加强App的异常判断。手机号注销后的静默期,在App内被判定为异常,主流App软件的登录验证环节,都强制增加登录异常判断,判断异常时,应使用比“手机号+验证码”更安全的增强安全验证。三是缩小上网实名制范围,尽可能防止没有管理能力的团队获取用户实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