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新支付方式 DRG 即将全国推行,按病付费将带来哪些变化?

2024-05-29
来源:网络整理

医保新支付方式来了!近日,国家医保局确定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方式全国试点城市,除西藏外,各省各试点一个城市,覆盖全国。2020年将进行支付方式模拟,2021年正式启动支付。

自2011年起,DRG已在北京6家医院试点,如今即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一家试点医院的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8年来,DRG一直停留在“计算”阶段,采用这种付费模式后,医院很多手术都亏损了。

那么,新医保支付为什么要选择DRG?它的推行又会给患者带来哪些改变?DRG对医院来说意味着什么?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按“疾病”付费,而不是按项目付费

DRG到底是什么?在这种新的医保支付模式中,住院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诊疗资源消耗(成本)、合并症、并发症、年龄、住院转归等因素,被分成若干个疾病诊断相关组,分组确定价格、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标准。

以阑尾炎为例,过去患者使用医保就医,需要先交挂号费,再交检查费,如抽血费、X光费等,而DRG则将阑尾炎相关的各项医疗费用打包定价,并以此作为医保支付的标准。

说得通俗一点,相对于我国现行的按项目付费的付费模式,DRG是以疾病为结算单位,从治疗开始到结束,每种疾病到底花多少钱,会有更科学的计算机制。

“DRG其实就是一种医疗服务的生产机制。”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教授杨延绥认为,从按项目付费到DRG付费,是医疗服务生产机制的改变和进步,“它不只是一种计算方式,而是医疗服务生产机制的彻底变革。”

在多位专家看来,DRG付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学、医保、医药等多方面的专家制定分组标准,而且数据来源于前三年试点城市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基础数据。

这对各试点城市的医保、医疗机构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0个试点城市中,除北京、金华等此前有过相关探索经验外,很多城市都需要从零开始。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怎么改_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是什么_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虽然试点存在一定难度,但作为国际上广泛应用且较为先进的医保支付方式,多位医保专家向记者表示,DGR的推行“已是迫在眉睫”。

“救命钱”应该花得更明智

医保基金是普通百姓的“救命钱”,医保基金收支增长趋势的变化,使得通过支付方式改革控制医疗费用成为医保改革的必然选择。

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印发全国按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中也明确提出,在开展按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制度。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院医疗保险处处长王宗范介绍,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过度医疗、医保目录范围扩大等因素引发的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给医保基金带来支付压力。同时,由于经济下行、企业负担加重,医保筹资能力难以延续此前较快的增长态势。

据2018年医疗保障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11亿元,总支出超过11亿元。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全年增长8.7%,而基金支出增长11.5%。

面对医保基金收支压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成为医保基金管理的关键词。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莉表示,目前医保是按项目付费,有的医院和医生会进行防御性医疗,有的医院为了创收,还要求患者多做检查、多吃药,增加了患者和医保的支出。

在DRG模式下,医院给患者开的检查、开的药都会成为医院的成本,这样医院在治疗患者的时候就会“节俭”。中山大学教授、南方保险研究院院长沈曙光对记者表示,DRG是与医保总预付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从目前一些城市的探索来看,按DRG结算对于医保控费起到了一定作用,对医保信息化​​管理、医生诊疗规范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