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底覆盖所有医疗机构,DRG/DIP 付费方式改革计划解析

2024-05-29
来源:网络整理

到2025年底,相关改革将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

方案提出,2022年至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

到2024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均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先行启动的试点地区继续巩固改革成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疾病全覆盖和医保基金全覆盖。

规划为什么强调这些时间节点,为什么要求2025年底前完成DRG/DIP付费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院医疗保障与护理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范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是根据全民医保“十四五”规划的时间节点和安排做出的。DRG/DIP是整个全民医保“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技术最复杂的方法。目前,推进DRG/DIP的相关政策和经验都比较完善。

“部分试点地区已经全面启动这种联动支付方式,未来三年,我们希望将两种支付方式结合起来,覆盖所有地区。另外,未来三年,在统筹地区和医院的范围上,每年都会有一个递进的过程。而且,每个地方的实施条件和能力不一样,医院的准备情况也不一样,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早一点开始,条件差的地方可以晚一点开始,但从现在起,我们必须开始准备。”

方案强调,在2019年至2021年试点基础上,分别在2022年、2023年、2024年安排三年时间,在各省(区、市)分别启动不低于40%、30%、30%的统筹区域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并进行实际支付,鼓励各省(区、市)提前完成统筹区域全覆盖任务。

专家:对医疗机构提出极大挑战

方案提出,确保医保基金全覆盖(原则上达到70%)。统筹地区启动DRG/DIP支付改革后,三年内DRG/DIP支付医保基金支出占统筹地区住院医保基金支出的70%,每年进度分别不低于30%、50%、70%,2024年起步的地区两年内要完成,鼓励总基金预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要求,统筹地区启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后,要用三年时间实现符合条件的住院医疗机构全覆盖,每年进度分别不低于40%、30%、30%,2024年启动的地区要在两年内完成。

王宗芬认为,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双方的能力都需要提升,因为DRG/DIP是相对复杂、技术性很强的支付方式,医保机构也需要学会如何充分把握其精髓,因此在管理机制和方法上还需要有较大的改进。

《方案》还指出,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筹地区要分层次开展分管领导、部门(科室)负责人、业务骨干人员培训。要规范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保证培训规模,确保培训质量。要建立边学边做、边学边干的良性互动机制,完善交叉评估交流和集中研讨机制。国家医保局每年组织1-2次交叉研讨评估活动。

王宗芬认为,这对医院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之前很多医院都是粗放式发展,通过增加床位、收治病人来增加业务量。

但现在的逻辑不一样了,因为DRG/DIP的核心意义是希望医院能够控制成本,不是花更多的钱,不是有更多的现金流,而是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效率,控制成本。因为DRG/DIP是有付费标准的,如果实际费用超过付费标准,就意味着医院要亏损,未来发展会面临巨大的危​​机。

王宗范告诉记者,医院必须要进行根本性变革。“文件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要推动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医院要做好尽快学习、尽快适应的准备。按照目前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节奏,才能和医保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