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恒宝控股()、天喻信息()、数字认证()、拉卡拉()、腾讯控股(.HK)、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
本文核心数据:移动支付行业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产业链;优势劣势分析
1.移动支付行业商业模式
目前,我国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运营商主导的移动支付、金融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的移动支付。
2. 移动运营商是主导商业模式
中移动入股浦发银行之前,其主导的手机钱包业务并未涉及金融机构,产业链关系较为简单,移动运营商既是移动支付业务数据传输网络的提供者,又是移动支付账户的管理者。移动支付账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移动支付资金直接记入电信账单;另一种是专门为移动支付结算开设单独的账户,用户需提前在账户中存入现金后方可使用。
在此模式下,运营商虽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但一方面,运营商没有运营、管理金融业务的经验和能力,只能开展支付金额较小的移动支付业务;另一方面,运营商资费账单的结算周期通常为一个月,对于商户来说周期过长,不利于移动支付的大规模推广。
然而,在投资金融机构之后,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支付产业链发生了变化,在这个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为移动支付业务提供数据传输网络,金融机构负责管理移动支付账户。
不管运营商独立主导还是相对主导,其移动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向商户收取的每笔交易的服务佣金和向消费者收取的通信费,并按照一定比例与金融机构分成。
3. 金融机构主导的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主导的移动支付主要是指以银联为主导的移动支付,这种移动支付方式主要是利用手机内的金融智能卡如一体化SD卡作为支付账户载体,以手机作为支付信息处理终端,通过非接触式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进行现场和远程支付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
事实上,这一业务模式相当于传统支付业务的延伸。银联通过无线接入移动终端的智能卡,提高了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而远程支付数据则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因此,运营商在这一产业链中只负责提供网络,并不参与移动支付业务的管理和运营。
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向商户收取的每笔交易的服务佣金,移动运营商的主要收入则来自消费者的通信费和金融机构支付的专网使用费或租赁费。银联推行的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有能力为持卡人提供所有商业银行统一、通用的金融服务,而且安全性较高。但在移动通信用户、SIM芯片卡和移动终端产业链的拓展上,银联还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话语权。
3.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独立于银行和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利用移动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资源和金融机构的各种支付卡进行支付身份认证和支付确认。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典和南非。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有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和云闪付,这三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业务覆盖已经非常广泛。
第三方运营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其支付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跨银行、运营商的移动支付服务,劣势则是没有用户基础,业务推广难度较大,通常第三方机构需要有运营商或者银行的背景,否则难以开展业务。
4. 三种商业模式优缺点对比
关于此行业的更多研究分析,请参阅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行业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行业规划、园区规划、行业招商、产业地图、智慧招商系统、行业现状认证、IPO咨询/募资可行性研究、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若要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报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文内容,需取得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式授权。
更深入的行业分析,请访问【经济学人APP】,在这里你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进行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