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开发环境构建:今年大力推进开发生态的原因

2024-05-30
来源:网络整理

为什么要今年大力推进开发生态?小程序作为一个“应用生态”,成败的关键,最终还是归结于开发环境的建设。

小程序无疑是微信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平台,它承载着微信和创业者的期待。从上线至今,小程序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如今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和任何其他应用生态一样,开发氛围对小程序未来的长远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开发者生态成为微信的当务之急。

自2017年年底以来,微信的一系列动作都证明了这一点,从发布“小程序开发助手”,到成立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再到之后与腾讯合作上线开发课程,以及各类小程序开发大赛。

为什么我们今年要大力推动生态建设、为什么采取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小程序发展环境,跌宕起伏后积聚的势能

脱离小程序整体趋势去谈开发者环境无疑是可笑的,脱离小程序发展的整个过程和趋势,对开发生态的分析同样站不住脚。小程序从 2017 年 1 月正式上线到现在才一年多,经历了现象级的火爆、降温、再火爆,这些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程序开发者生态的发展。

小程序是微信底层的生态产品,不同于以往任何单一功能的产品。

相较于功能性产品,生态产品需要更长的优化周期,特别是在稳定性和易用性方面。遗憾的是,生态产品无法通过流量和热度快速成熟。试图用流量和热度快速造神,只会导致原生生态的快速扭曲。小程序是微信未来服务能力乃至商业化的关键,其生态基础的“对”至关重要。

公众号成功之后,大家都知道微信有流量红利,所以微信每次上线都会吸引无数流量玩家去赚钱,小程序也不例外。但一个生态如果在起步阶段被流量导流、营销行为过度占据,必然会抑制核心功能的发展,长此以往,核心功能得不到发展,热度过后用户也留不住,流量玩家也会纷纷离场,留下的只有畸形的生态和一片狼藉。

那时候,引导大家找到开发小程序的正确方法比构建开发生态更重要,因为就连微信在小程序方面都还在摸索中。

微信也从2017年3月起在密集有序的能力开放中不断引导和探索,连续半年平均每月针对小程序有3-5次重大动作,包括“解封”开发门槛、优惠券、长按二维码识别、分享转发、公众号导流、群组能力接口等大量能力。

如同打基础一样,这段时间能力的密集释放,让微信小程序底层开发生态逐渐成熟,也为典型案例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因此,2017年年底,电商成为小程序领域中第一个脱颖而出的品类。蘑菇街、拼多多、女王新风尚等社交电商代表均在双十一期间交出亮眼成绩,其中拼多多更是发展迅猛。在万众瞩目的天猫、京东千亿大战中,微信悄然成为电商“幸存者”的新大陆。

就在社交电商的成功故事还在被学习借鉴时,微信在2017年底正式上线小游戏,18天后,《跳一跳》、《星途》等小游戏便取得了“用户3.1亿,单款游戏DAU过亿”的成绩……

小程序借电商“创富神话”极大刺激了开发者的神经,无数开发者准备投身到小程序开发中,至此,微信在搭建开发者生态上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势能。

开发者生态是轻应用竞争制胜的关键

从电商到游戏,在微信正式打通小程序商业化路径后,谷歌、苹果、百度、阿里等整个“轻应用”生态的玩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组。当微信不再是唯一的玩家时,这场竞争的关键也转移到了开发者生态上。

微信近期在小程序方面的布局,触动了更多平台和巨头的神经,而小程序的成功也让整个轻应用生态和平台开始动起来。在刚刚结束的GDC大会上,更是宣布“即应用”开始支持游戏;前不久,十家国产手机厂商也联合发布了“快应用”标准,整个轻应用生态正在重组;苹果iOS对PWA的支持也在近两年急剧加速。

微信用行动证明了轻量级应用的时代即将到来,而不断涌现的竞争对手也让微信在小程序的角逐中不再是唯一的一方。如同过去的移动OS、VR、AI等平台一样,在这样的竞争中,谁能获得更多开发者的支持,占据开发者生态的制高点,谁就能有更大的机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于是我们看到,今年3月28日,微信宣布联合上线首批小程序开发课程。要知道,正是在当时,微信助力推出开发课程,在全球培养和认证了数十万开发者,见证了生态的普及和形成。通过课程,小程序的普及在开发者环境中必然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此外,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学堂在线、好大学等主流在线MOOC平台也纷纷与微信合作,上线小程序开发课程。

共建共享生态圈_开展生态共建包括_共建微信小程序开发生态

微信无疑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最远,基于微信开发的小程序自然拥有较低的开发门槛,从2017年至今,微信从未停止对小程序整体开发环境的完善和优化,比如微信派的讲解文章、小程序开发者社区的建设、“小程序开发助手”的发布等。

但对于小程序这种基于场景化服务的应用生态,尤其是在微信的社交网络中,开发与运营的结合变得更加重要。如何更好地激活长尾流量、更好地发掘应用场景、更好地发挥微信的关系链优势……这些都不是微信能够独自找到的解决方案。

微信需要找到更加完善的“实验田”,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让这种创造力应用到小程序的发展生态中,而大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从App教育联盟到开发竞赛,微信的步步为营

其实,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微型社会,生活场景齐全,用户样本足够多。

同时,这里环境相对封闭稳定,年轻人思想活跃,是小程序天然的实验田。

早在2017年9月,微信就与教育部新闻中心联合上线了30所高校的小程序,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已初步“试水”。北大的“校园指南”、武汉大学的“智慧岛”等小程序已成为基于微信的一站式校园信息服务载体。除了信息服务,教学、校园服务、学校管理等也是小程序可以覆盖的场景。

于是今年1月23日,微信联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高校微信应用教育联盟”。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所高校为首批成员。根据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在现有的小程序开发者中,20岁以下的开发者占比5.5%。这也给了微信足够的信心。

据悉,联盟将为800余所会员学校提供小程序基础技术、应用开发等教学内容,小程序官方将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资源。除了开发阶段,学校和腾讯还将联合成立实践基地,助力小程序落地。

可以看出,微信的开发扶持思路也是专门为小程序制定的,从开发培训到线下运营,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模式,给这些大学生提供了一条完整的小程序创业模拟路径。

微信一直善于调动群众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在逐步构建起完善的高校小程序开发环境后,微信举办了高校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大赛,并拿出了丰厚的奖金,以激发大学生的更多参与。

在扶持开发者生态方面,如果说教育联盟、高校开发大赛是微信的内测,那么与系列课程平台合作推出小程序开发课程、举办“微信小程序职业开发大赛”则可视为扶持计划的全面落地。

如上文所述,首批小程序开发课程于今年 3 月底正式上线,而仅仅一个月后,微信便正式举办了“微信小程序职业开发大赛”。与高校举办的小程序开发大赛不同,这是一场直接面向小程序从业者的公开赛。除了开发扶持,微信的目的也更加明确,就是为了开发更多的落地场景,创造更多的行业案例。

大赛的类别也更加具体,涵盖了电商、金融、时尚、快消品、企业应用、小游戏等八个主题。这样的比赛一方面可以有效带动开发生态热度,另一方面赛道划定之后,小程序的创新和场景探索也能在微信预期的范围内更好地进行。

微信一年多来的接口和能力开放,更多可以看作是在搭建开发者生态的基础框架,而现在上线的开发课程、开发大赛,则是在日益完善的开发生态中聚集开发者的一种手段。

健康的发展生态是微信的最终目标

事实上,小程序的商业潜力往往比任何课程或支持更有吸引力,而微信围绕开发者生态的所有努力,最终或许都是为了保证小程序开发的可控性。

从去年年底至今,经过近半年的推广,蘑菇街、拼多多、IDS大眼睛、黑卡相机、大脑王、猜成语……微信已经建立了足够多的爆款产品和优秀案例,吸引了足够多的开发者加入小程序,也引来了不少投机者。

小程序快速发展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已有不少爆款小程序因违规被封禁。这些快速成长的体量庞大的小程序一旦违规误入歧途,很容易带领一批追随者误入歧途,即便事后被封禁,也会对整个用户和开发者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对于已经诞生了多款爆款小程序的小程序来说,通过合规的方式让下一个爆款小程序出现更为重要。

因此相比半年前,除了用点击量和流量造神,微信现在更需要在相对成熟的开发环境中,以可控的方式激发小程序行业的创造力。无论是高校、课程、大赛这些实验田,都在帮助微信构建更加有序、可持续的开发者生态。

如果说小程序已经站在了“准轻应用”开发者生态竞争的前列,那么能否维持开发生态的长期良性发展,将决定它最终能跑多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