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小人物,只有伟大时代。
记者:何倩、乔心怡
他们是时代的“小人物”,正在经历最轰轰烈烈的商业变革。年轻一代的创业老板站在十字路口,比老一辈更懂直播、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经济热词的含义。在创业路上,他们有干大事的心态:可以白手起家开个小店,可以邀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摸索出一条新路,可以乘着资本风在高速公路上狂奔……当然,有的人一战成名,稍有收获,有的人交了学费,准备从头再战。他们始终相信,创业成功与否,答案不止一个。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们,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改变商业历史的走向。
作为北京快递行业少有的本地人,范小飞用“赚一点,亏一点”来形容自己的创业历程。从2021年到现在,范小飞在快递上的投入不下260万元,包括上次成功创业赚到的第一桶金。即便如此,范小飞在快递上赚的钱并不多。一个包裹1.2元,要让网点盈亏平衡,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要想有收入,网点老板确实需要更主动一些。今年,经营快递网点12年的李毅开始做起了直播带货,销售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快递终端设备。就在前一天,一位网点老板向他订购了20辆新能源电动配送车,价格为5万元。
谁能想到,12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李毅还在用记号笔一天手写200张快递标签。
亏钱与赚钱、人工抄单、投入智能设备,都是中国快递发展的写照。目前,中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千亿,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重塑了行业格局,也让快递得以不断前行。在企业联盟与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网点创业者们不断调整、适应角色变化,直至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三年投资260万,利用第一
赚钱的“苦差事”尚未有回报
90后范晓飞身上有三个身份:北京人、前体操运动员、快递网点老板,这三个身份的重合在快递终端行业并不多见。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进入快递行业之前,范晓飞对管理一个快递网点的想象也仅限于“安排快递员把货送到各个小区”,能有多复杂呢?
范晓飞与在门店工作的快递员
于是,2021年,在其他行业赚到第一桶金后,范小飞果断选择买下圆通在北京朝阳区双桥的网点,可以覆盖周边10公里的区域,合作站点共计13个。 “一开始以为业务覆盖面越广,业务量越有保障,越稳定。”范小飞一开始就想得很清楚,正常情况下,每天进港的包裹数量在10万件左右。
接手网点后,范小飞很快发现工作比想象中忙碌。“早上8点一睁眼,就需要时刻关注网点的数据,一直到晚上9点左右。”这期间,范小飞需要时刻关注网点进出的包裹数量,以及各个小区的派送情况。时刻关注着一切,已经成为范小飞的日常。
“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根据数据及时调配人力和车辆,不能造成快件积压。”范晓飞说,自己在网点的工作有点像“业务员”,需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到位。
不过创业总有些波折。2023年春节前后,范晓飞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快递员大多回家过年,网点出现了包裹积压现象。当时,六米高的仓库里,包裹从地面堆到了天花板。“我是本地人,过年也没出过北京,直接就呆在仓库里,但快递包裹实在太多了,一进仓库就看到一大堆包裹朝我‘挤’过来。”范晓飞记得很清楚,那也是她第一次知道“晕包裹”是什么意思。
因此,2023年春节期间,范晓飞几乎整天待在网点,看着9.6米的面包车一辆辆开到网点,一个个卸下包裹。“我的努力是杯水车薪,快递太多了,根本忙不过来。”“春节过后,快递员、物流、客服人员陆续复工,疫情影响逐渐减小,我们每天的快递包裹处理量逐渐恢复到20万件左右,处理积压的包裹大概只需要3-5天。”
网点运营至今,范小飞已投入260万元,但至今尚未收回投资。“其实一直都有盈利,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很难赚到‘快钱’。”范小飞解释,相比其他行业,快递网点的收入来源比较纯粹。“收入来源基本就是收发包裹,但场地、设备的支出一直很高,只有扩大规模,延长使用时间,才能在未来分摊一部分成本。”
“快递是个苦逼的行业。”范晓飞坦言,快递行业的价值链很长,要兼顾的东西太多,每个环节都要成功,这让她感觉压力很大。“但相对来说,整个行业还是比较稳定的,每个包裹赚到的钱让人感觉很有安全感。”
“毕竟不管积压多少货物,我们都能一件一件地发货。”范晓飞说。
我每天手写200份销售枪支的订单。
门店老板仍然是销售设备的中间商。
与范小飞一样,李毅也认为快递是一个辛苦的行业。不过,与范小飞不同的是,35岁的李毅已经从事快递行业十多年了。
2011年,正在哈尔滨市某大学就读的李毅接手申通哈尔滨松北区北二支公司业务。“当时哈尔滨市的快递业务总量并不大,我和同学共计3个人就能覆盖整个区的业务量。”时年22岁的李毅每天四点起床,一边兼顾学业,一边和另外两名同学轮流处理快递业务。
李毅正在扫描包裹上的电子运单
在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里,李毅每天平均要用5支记号笔。“那时候,哈尔滨快递还用‘五联单’。”李毅回忆起一支记号笔要写多少字。快递包裹一般使用“四联单”和“五联单”,每张纸质单据都具备分拣指示、资金结算、信息呈现等功能。在快递包裹分拣流转过程中,这些单据会被一张张撕下,递交给客户、财务方、代收方、派送方、收件人。
而这些环节中,分拣是耗费李毅精力最多的环节。李毅需要用记号笔在纸质运单上写上包裹寄送的省份、城市或地区,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针对性分拣。李毅说,他每天处理的包裹大概有200件,“其实每天到邮局的包裹不止200件,但200件确实是一个人每天人工处理的上限。”
转折点出现在三年后,2014年5月,菜鸟联合顺丰、申通、圆通等14家快递公司上线标准化公共电子运单平台,开放给快递企业和商家接入应用。
很快,李毅发现,电子运单正在被大量淘宝商家大量使用。2014年下半年,李毅独自一人前往江浙沪等地的快递网点,了解行业内电子运单的运作流程。“当时哈尔滨几乎没有人使用电子运单。随着电商的发展,包裹越来越多,我想快递行业的信息电子化一定是大趋势。”
抱着这样的心态,李毅成为哈尔滨最早使用电子运单的人之一。“当时我也跟申通总部沟通了很多次,很快就更换了新设备。”李毅提到的新设备包括打印机、条码扫描器、高速扫描器等仪器。“一开始电子运单的打印机和传统的热敏打印机不一样,很多都用了一种叫针孔打印的技术,所以需要更换。”
作为黑龙江省首批使用电子运单的网点老板之一,李毅在向同行推广的同时,也做起了其他“小生意”。使用电子运单、更换新设备后,人均分拣量提升了200%。很多网点老板都来找李毅,问他设备在哪里买的。问的人越来越多,李毅就开始充当“中间人”的角色。
嗅到商机的李毅很快就做起了终端电子设备的销售,最初是打印机、胶带、环保袋等基础设备,很快,李毅就拿下了厂商高速扫描仪、条码枪的销售权。
李毅表示,快递末端信息电子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快递行业从“冷兵器时代”走向“热兵器时代”的过程。“快递行业光‘跨时代’还不够,我们还要更新自己在旧时代的角色。”
不再注重人力而忽视技术
数字化推动快递转型
如果说当年那些敢于用第一桶金和大学兼职做快递的网点老板是电商和快递快速发展的红利的先行者,那么他们主动尝试智能设备则是快递行业自我革新的一大步。如果说电子运单是中国快递行业信息化的开始,那么终端设备的升级则是中国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见证。
电子运单推出的第二年,圆通顺利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这也意味着圆通成为继邮政EMS、顺丰速递之后,国内第三家拥有航空公司的快递企业。同年,圆通董事长喻惟蛟投入15架飞机补充“装备”。
也正是在2015年,顺丰出资1.75亿元,持股35%,联合中通、申通、韵达等公司共同投资成立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最后一公里快递非人性化布局初具规模。
“从事这个行业越久,越觉得数据背后庞大的系统对整个行业有多么重要。”李毅说,从电子运单开始,中国快递业从业务运营到组织架构管理逐渐摆脱基层,搭上了资本的快车,具备了现代物流公司的精准、高效。2016年,圆通快递在A股上市,中通快递紧随其后,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次年,韵达、顺丰、百世等快递公司相继上市。
“末端线路的数据回传到总部,也有利于总部的管理。”李毅认为,在电子运单出现之前,快递企业普遍实行的加盟管理难免在精细化方面有些不足。随着数字化能力的不断提升,结算机制、派送机制、奖励机制也逐渐清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
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为我国快递行业基础设施的快速迭代提供了基础。李毅回忆,2019年左右,自动化分拣设施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其实按照自动分拣的原理,设备整体设计并不难,只需要识别包裹上的数据信息,然后进行计数并分配到相应的传输口,依靠传送带运输,减少人力投入。”李毅说,这也意味着,从电商商家到快递网点,再到配送末端,快递行业涉及的上中下游已经形成了一个信息闭环。
从信息系统到硬件设备,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终于渗透到了电商和快递物流行业。曾经被认为只是包裹“身份证”的电子运单,也成为了行业数据底层逻辑的一部分,直接渗透到终端消费者。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至2022年,全国快递业务量从507亿件增长到1106亿件,增速超过218%。与此同时,全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也从2018年的6038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1亿元。
此时,快递物流市场风云变幻。阿里巴巴分拆、菜鸟再度腾飞,推出自营快递及配套仓储业务。一向看重“重资产”的京东物流选择自建航空物流,顺丰加码国际航线布局海外,“三通一送”再度掀起国内加盟快递排名之争……
与此同时,快递资本市场也迎来了一批“新人”。9月底,菜鸟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宣布正式启动IPO进程。10月初,根据港交所披露的文件,极兔也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等待上市。
行业发展到今天,身处其中的人又一次有了不同的身份。李毅说,现在他开始在抖音上做直播,账号已经吸引了不少业内粉丝的关注。他还开始尝试在直播间卖一些“大件”,比如智能快递柜、无人配送车、新能源配送车等,平均每月的营业额超过60万元。
范晓飞坦言,自己愿意在合规的范围内拓展尽可能多的收入渠道,毕竟“对于挣扎在盈亏线上的小企业主来说,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目前,基于电子运单等数字化技术的迭代,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千亿件。随着企业的结盟、世界的变迁,网络创业者也在不断调整、适应角色的变化,直至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坐标。
责任编辑:杨波
图片:北京商报记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