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三方支付腾飞,4.0时代为社会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1.0时代:第三方支付开始起飞,商业模式单一限制行业发展的天花板
1999年,随着首信易支付的成立,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正式起步。这一时期,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较为混乱,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第三方支付公司当时的作用仅相当于支付渠道,业务模式单一,业务增值空间有限。加之此阶段电子商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整体接受程度尚不高。因此,当时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交易规模和增速并不突出,不同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间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公司间竞争较为激烈。一些规模较小、业务模式不明确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业务量开始萎缩。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快速增长。
供给侧方面,在线上交易领域,支付宝于2005年首次提出“担保交易”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任度,也进一步拓展了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商业想象空间。在线下交易领域,拉卡拉自2007年起大力建设线下便民支付点、推广信用卡还款服务,充分满足居民日常支付需求;需求侧方面,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与成熟也促进了消费者对第三方支付的相关需求。在供给与需求的双重作用下,2008年至2010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交易额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00%。
2.0时代:牌照正式发放,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合规发展阶段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交易量的快速提升,原本还处于监管真空期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开始出现资金挪用、违规套现等一系列行业问题。监管部门也开始逐步加强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2010年,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制定了与第三方支付相关的配套管理措施和细则;2011年,央行正式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拉卡拉等公司成为首批获批运营的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式进入合规发展阶段。
支付机构积极响应监管要求,相关企业开展移动支付试点。
为了尽快获得相应的支付资质,不少支付机构积极响应监管要求,努力满足相关监管规定。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完善和智能手机的问世,通信运营商、银联等机构开始试点移动支付,国内移动支付逐渐腾飞。2011年11月,支付宝正式上线手机APP二维码支付业务,二维码支付正式亮相国内。
3.0时代:硬件与场景快速成熟,二维码发挥自身优势成功领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硬件的逐渐成熟,打车、外卖、理财、红包转账等手机交易场景开始陆续出现,居民对于移动支付服务的需求开始快速上升。各支付机构也开始加快移动支付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在此过程中,二维码凭借编码范围广、传输和生产成本低、容错性高、易读取等自身优势成功占据先机,逐渐成为市场上最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
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支付机构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随着场景和硬件的日趋成熟以及居民对移动支付认知度的快速提升,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据易观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增速连续三年超过100%,2017年交易规模增速更是高达208.7%;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相关公司业务布局。拉卡拉、中国银联等支付机构相继推出自己的智能移动支付产品,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
4.0时代:技术、政策、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互联网正逐步从消费互联网走向产业互联网:在技术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逐渐成熟并投入实用;在政策领域,监管部门积极出台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相关支持政策,大力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在企业层面,拉卡拉、三一重工、海尔等不同类型的公司,开始在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领域进行业务布局,准备以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1)支付将逐渐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商业社会的运营基础设施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到来,数据开始在各类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支付数据的用户覆盖面广、真实有效、数量巨大等优势逐渐显现,支付数据和支付机构开始在商业社会的运行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付也逐渐演变成商业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
02 支付机构拓展增值服务业务,转型为综合行业服务商
1、第三方支付机构踏上转型改革征程,积极寻求自身二次增长
经过高速发展,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已走到了发展变革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受监管政策趋严、交易额基数上升等影响,第三方支付机构传统支付收单业务增速开始放缓,业务天花板逐渐开始见顶;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金融服务、营销、风控等一系列增值服务需求,企业服务市场发展潜力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支付机构开始深挖自身已有数据资源的价值,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拓展企业服务业务,开始尝试从单一的支付服务商向综合产业服务商转型,积极寻求自身的二次增长。
2、B端企业服务和C端用户深度运营成为支付公司两条升级路径
据艾瑞观察,现阶段,我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向行业综合服务商转型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专注于对B端企业或机构的深度服务,努力为合作的B端企业或机构创造更大的价值;二是更加倾向于面向C端消费者的深度运营,通过不断拓展服务场景和业务边界来夯实C端消费者与自身产品之间的关系,为C端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产品服务。
3、市场竞争、产品研发等问题将成为支付机构转型的阻碍
虽然我国不少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开始向综合产业服务商转型的努力和尝试,但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外部竞争、市场成熟度较低、数据安全等各类潜在风险与挑战。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也看到了产业互联网和企业服务市场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开始进行相应业务的战略布局,这可能使得未来企业服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企业服务市场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服务产品支付意愿还不够强,也就是说,我国很多企业服务公司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很多公司还在亏损。支付机构在拓展企业服务业务时,可能面临同样的风险。
产品开发及营销风险较高:B端企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相关资源,产品开发周期长,开发难度大;在营销方面,由于企业服务产品的单价往往较高,且市场上目标企业客户数量远少于C端用户,因此B端企业客户的触达及成交难度较大。
数据安全要求更高:随着企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数据安全问题也越来越重要。私有化部署往往需要企业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如何以合理的成本最大程度保障客户企业的数据安全成为支付机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03 新竞争对手进入将再度引发移动支付市场竞争
1、牌照价值凸显,无牌企业争相购买支付服务“入场券”
自2011年起,央行共分9批发放了271张支付牌照,但2015年3月之后,央行基本停止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这意味着后续企业只能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相关支付资质,第三方支付牌照迅速成为市场稀缺资源。
据易观国际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已发生近百起支付牌照交易案例,国美、美团、唯品会、小米、滴滴、字节跳动等多家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得支付业务的“入场券”。
2.合规、节省成本和底层数据是企业获取支付牌照的主要原因
易观国际认为,非持牌企业主动获取支付牌照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1、保证其支付收单业务的合规性,规避潜在的合规风险;2、节省相应的支付渠道服务费,并获得相应的备付金利息;3、获取底层支付数据,方便企业构建更为细致的消费者和商家画像,进行后续的精细化运营和业务拓展。
3、新竞争对手的进入将给第三方支付行业带来“鲶鱼效应”
易观国际预测,拼多多、字节跳动等公司的进入,将再度引发移动支付机构对C端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更多有实力的市场参与者的加入,也将对市场上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带来冲击:仍希望继续独立运营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加快场景和产品服务的建设,努力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构筑核心竞争壁垒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或将希望寄托在其他公司的收购兼并需求上。
04 泛支付公司掀起资本市场上市潮 将成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
1、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随着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我国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步入了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拉卡拉等行业龙头也逐渐受到资本市场更多关注。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始频繁登陆资本市场。
2.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显现,资本市场新兴领域初现
随着持牌支付机构逐渐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同样处于支付产业链中的非持牌支付行业服务商、终端厂商也开始逐渐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二者与持牌支付机构共同推动泛支付行业逐渐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独立板块。
3、企业融资持续火热,泛支付上市公司阵容将不断扩大
除了已经成功上市的拉卡拉等泛支付公司,手钱吧等公司近年来也获得了高额融资;以银联商务为代表的多家持牌支付机构也在积极寻求上市。可以预见,未来泛支付上市企业的阵容会越来越大。
4、相关公司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行业整体影响力不断提升
对于泛支付领域的公司来说,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将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市场关注、资金等相关资源,也能促进公司的规范发展。随着头部公司逐渐获得资本的认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泛支付公司开始尝试进入资本市场,整个泛支付领域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也会不断提升。
泛支付领域公司获得资本市场关注的积极意义
促进企业更加规范发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明晰产权、规范纳税行为、完善公司治理,建立更加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
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和资源: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可以帮助支付企业更好地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获得公司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相关资源。
有效提升公司品牌价值及市场影响力:成功上市本身对公司而言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此外上市还能帮助公司获得更多投资机构、研究机构及媒体的关注,助力公司获得更多的品牌溢价。
有机会进一步提升公司股权价值: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自身业绩能够直接体现在股价上,业绩好的公司更容易获得更高的市场估值,从而有利于其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提升行业整体影响力,促进行业整体发展:越来越多的泛支付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能够帮助整个板块提升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整个行业也能够在资本的帮助下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05 海外市场将成为支付机构新增长引擎
海外市场前景广阔,支付机构积极布局全球业务。
除了继续注重国内市场的发展,不少支付公司也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从相关需求来看,随着留学、旅游、购物等海外消费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和商户的跨境支付和收款需求大幅增长;从市场想象空间来看,以东南亚市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整个市场仍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从行业成熟度来看,我国移动支付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具备向海外输出的能力和条件。
06 支付公司拓展跨境支付业务的原因
境内消费者和商户跨境支付需求大幅增长:
国家统计局、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口交易规模、居民因私出国旅游人数、出国留学人数分别比去年增长15.8%、4.6%和7.2%;
易观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B2C跨境出口电商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收到的支付规模预计将达到7300亿元人民币,较2019年增长24%。
东南亚等海外移动支付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网络公开数据,到2025年,东南亚数字支付交易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19年至2025年回顾增长率将达到10%;
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越南移动支付用户数增长率从2018年的37%增长至2019年的61%;泰国从19%增长至67%;马来西亚从17%增长至40%;菲律宾从14%增长至45%。
我国移动支付市场成熟,并具备向海外输出的能力: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金额继续位居全球第一,这已是我国移动支付交易额连续第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以拉卡拉为代表的多家国内支付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跨境支付业务,帮助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快速实现资金结算。
1、自营与合作成为支付机构“出海”主要模式
现阶段,我国支付机构拓展海外市场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境内支付机构直接开展海外相关业务;另一种更常见的是“出海造船”模式,即通过投资或合作的方式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输出技术、商业模式或促成业务合作。
从主要客户群体来看,在国内C端移动支付市场拥有明显流量优势的支付公司也可能倾向于搭建C端钱包账户体系,拓展海外消费者支付场景;而以拉卡拉为代表的其他支付机构则将业务拓展重点放在B端商户。
二、支付机构“走出去”优化用户支付体验促进我国跨境贸易发展
易观国际认为,对于在海外购物的消费者而言,支付机构海外扩张可以进一步优化其跨境支付体验,更好地保障自身资金安全;对于我国跨境贸易而言,跨境支付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减少支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我国整个跨境贸易的发展壮大;对于拓展跨境支付业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跨境支付及相关增值服务可以帮助支付机构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公司的二次发展。
3.支付公司拓展跨境支付业务的积极影响
对于消费者而言:让更多消费者能够通过境内支付APP进行海外支付,进一步提高消费者跨境支付的效率,优化消费者跨境支付体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对于我国跨境贸易:跨境支付收款及相关增值产品服务的升级,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减少业务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生产经营效率,促进跨境贸易企业及我国整个跨境贸易行业的发展。
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自身而言:跨境支付及相关增值服务的较高利润水平和较大的想象空间,将使其成为下一阶段支付机构重要的业务增长引擎,助力支付机构优化自身收入结构,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健康增长。
4.支付机构走出去仍面临监管、业务本地化等诸多挑战
虽然“出海”近两年成为支付行业的热门话题,但支付机构在拓展境内外跨境支付业务的过程中,仍可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在海外业务拓展方面,海外市场的监管政策、宏观环境、用户偏好、商业合作模式等可能与国内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可能使得国内支付机构积累的很多经验无法完全发挥效用;相关人才的短缺,也对支付机构的业务拓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国内业务拓展方面,与传统的国内支付业务相比,支付机构在审核跨境商户相关资质、核实交易真实性、甄别可疑交易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