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中国 POS 设备厂商的十年变革与发展

2024-06-01
来源:网络整理

2011年央行首次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为支付市场增添了新的从业者,新鲜血液的加入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支付POS设备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

中国POS设备市场从两大海外厂商垄断,到国货全面占领市场,再到如今国货出海、攻城略地。根据尼尔森数据,2020年出货量排名前十的POS设备厂商分别为(含)、华智融、魔方电子、天喻信息、百富、新大陆、惠尔丰、盛腾、艾维尔、新国都,中国厂商占比达80%。

中国厂商从未停止探索,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目前中国POS设备正引领全球设备的发展。

1. 过去十年 POS 设备的演变

POS机是受到银联、PCI、VISA等专业机构认证保护的支付工具,通过非接触式、芯片接触式、磁头、摄像头等方式读取交易介质(银行卡、二维码、手机NFC等)中必要的交易信息,然后通过加密方式发送到支付公司后端系统,后端完成交易处理后再回传给POS机,再由设备解密显示。所以POS机的本质就是一个采集交易信息、加密发送、回传解密、显示交易信息的硬件设备。

1. 传统银行时代-POS设备1.0

POS设备1.0时代,传统支付POS设备是主要用户,主要为银行、银商户,特点是价格高、功能单一,主要为受理刷卡、非接触、电子现金、存款等交易的支付硬件设备。收单方主要为银行、银商户,采购POS设备安装于商户,满足商户的银行卡收单业务需求。由于成本高,加上当时交易环境、网络环境的限制,整体采购量每年在百万台左右,各厂商出货量约数十万台。因此,此阶段POS设备更新较慢,仅满足需求。

2、第三方支付时代-POS机2.0

POS设备2.0时代,MPOS和简易传统POS设备为主要用户,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主要用户。由于市场发展迅速,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传统手机登上历史舞台,使得MPOS迅速崛起,占领市场。MPOS主要是没有打印和通讯功能的传统POS设备,其优势是成本低、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因此广受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青睐。MPOS每年采购量达数千万台,采购高峰可达每年3500万~4000万台。此阶段厂商价格竞争激烈,硬件和产品方案快速迭代,每半年迭代一款新品,应对需要降价的POS硬件市场。

3.互联网移动支付时代-POS机3.0

POS机3.0时代以二维码支付POS机、智能POS机为主,主要用户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第四方服务公司、银行及互联网厂商。为适应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聚合支付成为主流。主要特点是可以接受多种支付方式,包括刷卡、非接触、二维码扫描等。聚合支付POS机市场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单个客户购买量可达百万台,年购买量在千万台以上。此阶段的产品主要顺应互联网客户的思维,更符合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定制化程度高,迭代周期快。

4. 物联网支付时代 - POS 设备 3.1

POS设备3.1时代以语音支付盒、支付单打印机和电子支付码卡为主,用户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第四方服务公司、银行及互联网厂商。设备满足移动支付降低用户成本的需求,使用方便、价格低廉。采购量大,全年采购量超过1000万台。此阶段产品设计简单,定制化程度高,迭代周期快。

2. POS设备厂商红海

《三体》里有句台词:“我会毁了你,这与你无关。”你永远无法想象下一个竞争对手会是谁,你也很难猜到新兴行业会打败传统行业。POS机市场也是如此,从POS机3.0时代开始,手机厂商、消费电子厂商纷纷寻求跨领域发展。随着支付设备领域产品的迭代升级,以认证为壁垒的墙正在被降低,传统厂商的人才输出解决了其他行业的人才储备问题。

1、告别野蛮,未来的发展路在何方?

POS设备是一个以认证为高墙的排他性行业,从原有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市场高速发展,到支付监管严环境下的持续发展,厂商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野蛮生长期间没有考虑渠道、产品能力、品牌形象、行业衍生等长远发展问题,设备从单一到聚合,从粗放到下沉市场,每一次变革都是痛定思痛的解毒之路。

2、供应链供需关系紧张,芯片、元器件供应周期长

芯片和关键零部件备货周期由最初的3个月增加到1年左右,说明供应链吃紧,产能不足。POS设备行业上下游供应链采取薄利多销的模式,芯片等零部件价格普遍低于其他领域,因此厂商在供应链中不具备很强的议价能力。在全球供应吃紧的背景下,价格和周期都会受到供应链供应的限制,没有强大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很难维持批量出货能力。

3. 将制造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

POS设备厂商之间没有秘密,这是公开的秘密,产品相互抄袭,同质化严重。随着海外销售的兴起,海外产品以定制化为主,单一同质化产品难以打开市场。厂商的销售定位会直接影响其产品的定位。平台化产品开发思维成为主流,同平台衍生品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体现。

3.硬件设备或服务

对于POS设备商来说,做硬件还是提供服务是一个矛盾的话题,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做硬件还是提供服务,是一个公司定位、公司资源配置和战略发展调整方向的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1. 安全可靠是设备销往海外的必要条件

POS设备出海是未来十年不变的话题,在国内市场需求饱和的前提下,海外市场利润率高,采购需求稳定,竞争相对较少。产品出海的首要要求是质量稳定可靠,由于海外销售售后成本高,沟通时效慢,如果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在海外,公司的品牌是公司生存的根本。

2. POS专业服务

POS专业服务主要为收单机构客户提供专业的POS安装、培训、售后等服务,收单机构根据服务内容支付服务费用。以AiX为代表的POS设备厂商,在提供设备销售的同时,增加专业服务协助设备销售,在设备销售淡季可扩大公司营收,保持公司营收增长。但随着POS设备价格下降、人员成本上升、市场价格竞争激烈,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销售模式难以维持。

3. 支付操作

支付运营是POS设备商提供增量服务的方式之一,主要有三种模式:

(1)向POS设备购买者提供Pay等管理程序,满足客户对设备及应用管理的需求;

(2)自营支付与购买者分享利润;

(3)将POS设备出租给支付公司,赚取租赁费。同时,由于Pay运营的利润,可以压低设备租赁价格。

×福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了其可行性,但在上线支付APP时,风险管理不容忽视,之前×福被某机构调查的事件也是由此引发,因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4. SaaS+硬件服务模式

单纯的硬件销售已经不能满足支付公司对下沉端支付服务的需求,海外智能POS都是以SaaS服务+支付的形式销售,合理有效的接入SaaS厂商,形成服务壁垒,是POS设备厂商软服务竞争力的有效体现。

4. 账户付费时代的设备变化

随着支付从“卡本位”走向“账本位”时代,POS设备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轻量级POS设备将占据主导地位。前面提到POS设备的主要功能是信息采集、加密、上传、展示,本质上是加密信息采集设备。“账本位”和“卡本位”最大的区别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重数据轻支付,重体验轻硬件。支付公司自建物联网支付平台运营将成为未来主流模式,利用物联网解决方案管理物联网设备,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的同时进行数据采集,回归支付本质。

1.物联网支付设备

顾名思义,物联网支付设备保留了支付的属性,主要嵌入支付场景,抛弃原有以卡交易为主的设备方案,向轻量化转型。物联网设备可以应用于多种支付场景,比如:云音箱、云看板、云打印机、云电子屏、云广告牌、云服务标签等,都是配合场景支付的设备。

2. AIoT支付设备

AIoT支付设备在物联网支付设备基础上增加了AI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形成前端采集处理。将处理后的信息流进行有效汇总,避免大量无效数据造成数据滞后,大量数据无用的尴尬局面。AIoT设备是对场景支付的进一步细化和分析,贴合用户的使用特点和操作方式,是在AI加持下形成的下一代支付设备。如:智能摄像头、智能显示屏、智能VR、元宇宙等新型支付方式。

3、区块链金融收单设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未来的设备一定是以后台数据安全为重点的IoT设备,主要采用加密采集、加密传输的轻量级硬件方案,以及根据场景和数据采集需求定制化的To B设备。

5、支付监管下POS设备安全不容忽视

在监管严格的市场环境下,POS设备安全性不容小觑,在支付监管整顿收单市场、杜绝信用卡乱象的背景下,大量“信用卡黑产”和“影子银行”将走向终结,对POS设备采购需求将带来巨大影响。

从认证角度来说,认证是监管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未来要鼓励企业金融创新,减轻企业认证负担,解决多重认证、重复监管认证的问题。认证的同时,要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企业声誉监管是未来监管的方向。

POS设备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历经十多年的探索,终于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潮流,创造了许多史诗般的奋斗史。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未来十年将是产品思维转型的过程。从制造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是每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做产品和提供服务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话题,更凸显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硬件的制造伴随着服务创造的过程。深耕支付、下沉市场、发掘用户需求,进行着从“制造产品”到“创造产品”的转变。

未来十年也是场景构建的十年,SaaS+硬件的模式已经成为市场主流,SaaS离不开硬件载体,硬件载体离不开SaaS的灵魂,躯体与灵魂的融合才是完整的产品。

未来十年是数据时代的十年,从支付到数据、数据分析处理,如何有效合法的采集数据、保护数据是POS设备厂商需要攻克的一道坎。

未来十年是深耕海外销售、推广中国制造的十年,中国POS设备在海外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未来会有更多的厂商在海外上市,继续扩大海外影响力,传播中国制造的声音。

市场瞬息万变,唯有不忘初心、顺应市场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走得更远。厂商初心:一开始,大家可能只想找点事做,然后慢慢做大做强。面对利益的冷静,面对风险的无畏,面对失败的乐观,面对成功的淡然,是中国制造的缩影。唯有不停奔跑,才能追上进步的步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