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正式上线,创业者拔足狂奔,应用号研究新形态引关注

2024-06-01
来源:网络整理

1月9日凌晨,小程序正式上线,微信为大家绘制了一张新的大饼,虽然还不清楚前方的机遇和陷阱有多大,但不少创业者已经开始全速奔跑。

2016年10月初,王龙兴发现了变化。

在他创办的工程师兼职平台上,有开发者悄悄更新了个人简介,在技能栏目中添加了微信小程序开发。

11月3日小程序公测后,已有40多家企业在线发布小程序开发需求。王龙兴称,他的团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有经验的小程序开发者。

2016年1月11日,张小龙透露微信正在研究一种名为“应用号”的新形态。此后半年多时间,再无关于应用号的官方消息,人们对应用号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直到9月21日,小程序才正式开启内测。11月3日,微信开放小程序接口,很多人猜测这是又一波流量红利。据此前报道,已有近20万开发者申请。

12月29日,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不提供接入、不能分享的限制,创业者们开始静下心来思考。

小程序的用户从哪里来?入口在哪里?搜索会开放到什么程度?交互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些游戏规则的答案,只有在小程序正式发布后才能知晓。

等待是目前大多数创业者的状态,但是大家都在暗中帮忙。

让刘志聪感到遗憾的是,公司的天使轮结束得太早了。小程序出现后,很多刘志聪认识的投资人都打电话来问:“你们这轮结束了吗?还能再融资吗?”

离开迅雷后,刘志聪于2016年8月创办了新公司,做通用的PaaS平台。9月底小程序beta版出来后,刘志聪的团队决定转型方向,做服务于小程序的PaaS平台——小应用云。

团队讨论了两周是否转型。“在方向上,团队成员没有分歧,主要担心赶不上进度。”刘志聪说。

按照原来的开发周期,产品计划在2017年7月上线。PaaS是通用商业模式,开发周期较长,需要做大量准备。小程序内测后,大家预计年底才能正式上线,刘志聪的团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如果在这个时间点出来,我们很有可能会犯错误,毕竟我们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但在互联网领域,肯定是有先发优势的,我们要赶上时间。”刘志聪说。

小应用云的作用是简化小程序后端的开发,平台采用集成开发,开发者只需要懂得怎么写,程序运行时前端功能代码会自动变成后端代码,无需了解后端数据库、运维、主机操作等后端技能。

刘志聪表示,小程序云的目标用户是没有经验丰富的后端团队的企业。“很多运营公众号、服务号的团队,后端能力都很弱,后端系统是按2万访问量设计的,突然你的小程序火了,访问量上百万了,后端就崩了。”

11月底,小应用云刚刚完成内测,在正式上线之前还有很多必要设施需要建设,比如云平台需要的账户体系、监控系统等等。

1月9日前,小应用云必须做好随时上线的准备。

除了向其他公司提供小程序开发后端能力外,刘志聪本人也在不断探索小程序。

在刘志聪看来,微信培育的第一批小程序应该是生活服务。“在物理世界里,能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操作的场景就非常适合小程序。”刘志聪说,之前用户在使用实体设备前需要下载一个APP,而有了小程序后,用户看到设备后,扫码就可以使用。“比如我只下载了摩拜单车APP,但街上各种花花绿绿的单车,要么不停寻找那辆橙色的单车,要么下载六七个单车APP,这种体验很不人性化。”

就在小程序正式上线三天前,微信悄然调整了小程序的服务类别,新增社交、直播等服务类别。刘志聪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张小龙身边的人处了解到,张小龙对微信的社交扩张非常恐慌。所有的社交关系最终都归结于微信,而微信的社交链价值越来越低,这是微信的一个核心危机。“张小龙希望小程序能解决分阶段、场景化的社交,而不是两个人必须加微信好友才能社交。”

为此,刘志聪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会聊”的小程序。会聊可以生成二维码创建聊天室,用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内的聊天室,而不必进入微信群。用户可以选择是否透露身份、是否允许对方添加自己。“小程序既能满足场景化社交的需求,又不会增加自身社交链的负担。”刘志聪说。

“我相信小程序如果按照张小龙的思路去实现,一定会给我们的移动生活带来新的东西。”刘志聪说。

青芒团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投稿审核。

审核屡屡被拒,有时甚至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交互问题。这支在豌豆荚被收购后独立的团队对自己的产品力有着绝对的自信,但直到1月6日,也就是小程序正式上线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他们的产品——青芒杂志才正式通过审核。

“微信审核团队经常在晚上11点甚至更晚才给我回复,审核不通过的原因解释得非常详细。”青芒联合创始人范怀宇说,“微信希望第一批小程序是优质应用。”

小程序的异军突起,迫使青芒团队调整开发流程,原本只有十名工程师的团队,最初专门安排了三个人投入到小程序的开发。

一期的目标就是上线,一开始范怀宇也不知道具体的时间,但他们猜测应该是12月中旬,于是整个项目组就一直往前赶。

响应也需要及时。每当开发工具弹出更新,青芒团队就会立即在自己的小组开始讨论可以实现哪些新功能,然后花几个小时完成。比如有一天晚饭后,微信更新了客服功能,当天深夜,青芒杂志的客服后台和关键字响应就完成了。

在范怀宇看来,基于场景,小程序或许可以在青芒系统的延续上有所作为。在青芒的iOS端,用户可以对每篇文章做笔记,并将文章分享给别人。但分享动作完成后,青芒的作用就结束了。有了小程序,用户将带有文章的小程序分享到群里,大家可以实时讨论、协作笔记,相当于一群人围绕一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临时的讨论群。“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用户喜欢的互动方式。”范怀宇说。

小程序正式公测后,青芒想回归做工具的本色。除了自力更生向前发展,青芒还开放了面向内容创业者和媒体提供小程序的服务,目前已有超过200个需求方提交了申请,并在微信群里。

“我们的做法是提供一个配置文件,而不是帮他们一个一个的去制作。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可能有点像用户在不知道代码的情况下,可以一步一步的做出来一些东西。”范怀宇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我们提供一个可配置的能力,让别人去配置不同的东西。”

可以说,小程序是青芒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项目。

青芒生活目前仅有iOS版产品,暂无安卓版本。在他们看来,小程序的优先级和两个客户端相当,毕竟微信是跨系统平台。原本计划在iOS端上线的笔记交互功能被搁置,团队的开发精力调整到小程序上。

虽然经过张小龙的演讲,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个没有入口、无法留住用户的产品,根本无法获得所谓的流量红利。但“让大家回到同一个轨道上”,范怀宇认为,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用产品能力说话,是一件好事。

他在知乎相关问题的回答中也认为,小程序是微信“扫除杂念、统一思想”的产物,一切乱七八糟的引流、病毒式传播、排名操纵、H5小广告等都已经被明确限制,唯一的标准就是它对用户有多少价值。

早在豌豆荚时代,范怀宇就曾想过为其他内容公司做应用。但经过一两个月的调研,他们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不靠谱。“对于内容型产品来说,应用就像一个包得太紧的盒子,”范怀宇说,“如果你想读到一篇好文章,你还需要打开应用、下载应用,然后再打开。这种分发方式本身就不适合。”

因此,有趣的是,在这个原本做应用商店的团队看来,微信这次不做入口、不做应用的做法,是更先进视野的产物。在某些场景下,“应用分发”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

靠谱的小程序开发电话_找人开发小程序_找人开发程序

与此同时,另一家公司专门为小程序打造了“应用商店”。

在一次讲解小程序的公开课上,张小龙明确表示,微信不会有小程序商店,微信里不会有小程序的入口。

“微信不搞分发,在我们意料之中。微信一直强调去中心化,微信对分发也会有自己的顾虑,但市场需要分发的角色。”爱范儿旗下应用推荐媒体负责人崇旭认为,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和“自我发现”的成本比较高,而小程序分享到群体的社交推荐方式,非常依赖用户的社交圈质量。

内测第三天,“智小橙序”小程序商店完成开发原型,并于微信公开课当天正式上线。

智程序有PC端和移动端,与App、安卓应用市场的展示方式类似,小程序商店对每个小程序都有相应的介绍,调出二维码即可进入对应小程序。据崇旭介绍,目前商店里有数百个小程序,既有美的、春秋航空等传统行业公司的小程序,也有网易、去哪儿、飞常准等互联网公司的小程序,还有一些独立开发者的作品。

刘志聪认为,小程序商店是典型的生态玩法,“就像PC时代,即使有了搜索引擎,仍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可以说,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微信宣布小程序下一步动作的节点。

在小程序正式上线之前,爱范儿已经围绕小程序搭建了服务矩阵,公众号智小城提供小程序资讯报告,小程序商店连接小程序、开发者、用户,同时“智小云”项目即将上线,为企业提供小程序行业解决方案。

“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号一样成功,微信小程序是一个比微信公众平台更大的生态机会。”爱范儿创始人王卫星表示。

朝夕日历创始人程浩自2016年初消息传出后就一直在关注服务号,当时张小龙公开表示服务号没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有报道称服务号可能像公众号一样被折叠。

作为一款日历产品,朝夕日历并不是一个特别热门的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APP来说,吸引新用户、推广激活、变现都比较困难。不过日历产品有社交属性,朝夕日历的服务号在微信生态中生存得很好。“服务号目前在首页列表中展示,如果折叠,对我们影响很大。”程浩说。

小程序的出现是一个新的机会。9月21日晚10点左右,程浩正在加班,突然在朝夕日历服务号上收到一条提醒——小程序内测邀请。“我立刻意识到,小程序就是应用号。”

当晚,程浩研究小程序文档,快速写了一些简单的功能。“小程序的体验跟App差不多,就马上开始着手准备小程序。”直到第二天,程浩才知道,内测名单上只有200人。

朝夕日历团队有十个人,分别负责、iOS、服务号、H5和PC产品。最初只有一名工程师尝试做小程序,现在公司里五个工程师都在做小程序。

“迭代、送审、拒稿、修改、再送审。”在内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朝夕日历团队经历了几十遍这样的过程。

除了严格审核,小程序接口的不断更新也需要团队不断调整开发。程浩说:“小程序其实有很多接口,有些接口原本是开放的,现在关闭了,分享接口也是最近才支持。”

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为了规避规则变更的风险,朝夕日历团队将App上的功能拆分为五个小程序,以匹配不同的场景。

“如果只做小程序,可能应对不了突然的规则变化。”程浩说:“小程序还没正式上线,很多东西还不清楚,这期间我们无法验证哪些是坑,哪些不是。坑很多,有的坑底是金子,有的坑可能是刀子。”

是的,前方有机遇,但不确定性也意味着陷阱。

并非所有创业公司都在努力抓住这个机会,尤其是那些在流量、知名度或者业务方面已经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公司,在他们看来,在种种限制之下,这个新机会并没有那么诱人。

对于小程序的判断,新世界团队一度陷入僵局。

得知朋友有了内测资质后,新大陆联合创始人杨元成第二天就赶到朋友公司,想看看小程序在机器上的运行情况。然而从小程序破解到公测,历时一个多月,新大陆也没搞清楚小程序到底该干什么。

“做APP和做小程序,对于我们这些做内容的人来说是一样的,对阅读体验的提升有限,但会分流你的用户。”杨元成称,从目前公布的小程序传播方式来看,微信并没有打算给创业者流量机会,这显然限制了内容创业者的想象力。

这个策划过“逃离北上广”“扔书行动”、拥有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还是想留住用户。在杨元成看来,应用可以给用户发推送通知,在启动页添加广告,甚至微信公众号都有关注功能,但小程序的用户不属于小程序的开发者。

直到公测结束后,新世界才确定了方向,尝试开发了三个小程序,其中一个是抄袭已经在运营的H5产品。1月9日午夜前,新世界没有像往常一样推送文章。杨元成告诉界面新闻,团队将在当天正式发布自己的小程序产品“感恩笔记本”——一个鼓励用户每天记录感恩的人和事的工具。

新视像并未对首款小程序产品的效果设定目标,“上线第一天就能知道效果”。

相比其他创业者,新势对于小程序的态度更为谨慎,杨元成认为,即便打造出拥有海量用户的小程序,现阶段距离商业价值还相去甚远。

“先练习,然后当你想到什么的时候就可以更快地开始做任何事情。”杨元成说。

但更多企业家对此仍抱有厚望。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可能没有移动互联网那么大,但绝对是目前最大的。”程浩说。

程浩认为,这是公平竞争,因为目前还不支持长按扫码进入小程序,“微信已经封杀了线上任何引流方式,如果微信支持长按扫码,一个千万粉丝的大号发一篇文章引导扫码,这个小程序就能马上上线。”不同于订阅号、服务号通过营销就能迅速爆红,小程序需要有好产品,掌握用户的使用场景,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App已经在没落了,现在微信给了我们机会。虽然小程序的落地路径还不明朗,但只要多一条落地路径,我们就会去尝试。”程浩说。

在刘志聪看来,小程序不仅影响了微信生态,也影响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相比PC时代,移动互联网生态是扭曲的。”

PC时代有一条解决长尾需求的路径,通过搜索引擎,把用户带到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但这个逻辑在应用市场无法复制,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要争抢入口。“入口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小团队没有办法生存,这样的生态很危险。”刘志聪说。

小程序已经上线,拥有8.5亿用户的微信推出的这项功能,很难说影响了多少人。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小程序无疑给大家描绘了一幅新的蛋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