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ynn Yang
来源| (ID:)
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原因是:假期里,有几位读者转发了一篇文章给我,问我对文中的观点有何看法。
本文标题为《为什么出海成功的是抖音而不是微信?》核心观点是:因为收购.ly对于抖音成功出海至关重要,因此——
1、“微信失败主要因为这次收购失败”;
2、“微信可能因为马化腾手术而失败了”;
3、“如果马化腾没有接受那次手术,也许现在地球上每个人都在使用微信。”
文章还引用了2017年6月《彭博商业周刊》的一个事实论证:
“2014年,当腾讯的收购谈判已经进入最后阶段时,马化腾接受了背部手术,这推迟了他前往硅谷的行程,也推迟了与创始人的谈判。在此期间,马克·扎克伯格突然入局,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腾讯,这几乎是腾讯预期出价的两倍。”
我看了一下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已经突破10万+了,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可能还是大家真的不了解海外市场。
事实上,收购.ly对于抖音海外扩张来说非常重要,但不能以此推论出下面的结论。
即使假设该操作没有发生,也不能推断腾讯能够成功收购该公司。
为什么?
我还会给你们讲两个简短的事实故事,我想讲完之后你们就会明白了。
(一)
第一个故事。
2014年春天,一个非常悲伤的人从加拿大飞到上海,坐在我的对面。
促使他大老远来找我谈话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那笔190亿美元的收购案,他告诉我,这件事让他很难过。
因为他是微信基础技术的发明者。
事实上,他也应该是LINE、KIK等移动IM基础技术的发明者。因为这些移动应用都采用了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的根本技术基础。
2006年,此人发明了这项技术,并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一种基于或包括手机电话簿的即时通讯方法及系统”。然而,这项专利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机会。
“说实话,每次看到用户数超过几亿,包括Line的日活跃用户数,我的心都像被刀割一样。”他问我,“你知道在中国创业有多难吗?我找投资人,想用这个技术创业,但他们觉得我只是个技术人员,不可能成功。”
“我想申请PCT(专利领域的国际合作条约),”他接着说,“但价格太高,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否则,我会分得190亿美元(收购费)。”
“所以无论是 还是 KIK,他们都在不断重复我的专利,”他告诉我。“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知道我的专利的存在,但这些产品只是实施我专利的例子。”
后来我通过专利搜索找到了他的专利全文。
该专利申请于2006年9月28日提出,并于2008年4月2日公布,专利号为“CN B”。专利下方的“ ”表明该专利曾被转让过一次:转让时间发生在2012年4月4日,转让后的新所有者为“腾讯[()有限公司]”。
我甚至打电话给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实我所查找的信息是否属实。
此人名叫赵建文。
在对创业失去希望后,他将自己的专利卖给了腾讯。
需要注意的是,硅谷的KiK是2009年2月成立的,加拿大的KiK是2010年10月成立的,这两者才是同类应用真正的“火花”。
随后,世界各地纷纷涌现模仿者。
小米于2010年12月推出米聊;腾讯于2011年1月推出微信;2011年1月香港上市(首款实现“长按说话”功能的产品);2011年Line在日本上市。
当然,一个应用绝不等于一项技术,张小龙是微信之父,微信后来称霸中国也说明它很NB,不过讲这个故事的初衷是:
请注意:这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这也意味着:这是一款基于熟人网络的产品。
像这样的产品模式,在竞争足够的情况下(请看历代产品的时间线),如何让全世界的人都用上你的产品?
微信海外扩张的真实意图恐怕是让海外的华人能够通过它方便地联系国内的亲朋好友,从而形成一张全球华人网络。
否则,你认为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会用它做什么?
事实很残酷。
原因有几个:海外华人同事,中国朋友,中国生意,泡妞。
(二)
第二个故事。
平心而论,硅谷其实很少有公司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赋权并留住被收购公司的创始人和团队,因为扎克伯格会亲自保护创始人。
但即便如此,2018年也发生了两件大负面事件:
一是用户隐私问题持续发酵;二是Uber和两位创始人相继离职。
这两家公司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公司。
其中之一()于2012年被扎克伯格以10亿美元收购,收购后其增长率如下:
全球月活跃用户:从2013年1月的9000万,迅速增长至2018年6月的10亿:
另外一家()是2014年2月收购的,收购金额其实是220亿美元(不是190亿),收购后其增速如下:
全球月活跃用户:从2014年2月的4.65亿,迅速增长至2017年12月的15亿。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利用全球渠道资源进行推广。
这个案例,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收购不只是钱的问题,因为当时它处于盈利状态,营收相当可观,它通过直营模式赚钱,也就是向用户收取每年1美元的费用。
那么这里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除了钱,腾讯还能给你带来什么价值?价值又有多大?
第二个问题就更加麻烦了。
两位创始人 和 Jan Koum
两位创始人都很担忧。
(三)
事实上,当扎克伯格收购该公司时,两位创始人签署了一份协议,其中规定:
如果在未经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实施货币化计划,他们将有权立即赎回股票,并计划在四年内分配。
但为什么要签署这样的东西?
因为两位创始人讨厌广告商业模式。
事实上从一开始,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配对:
它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之一,它给广告主带来的价值取决于它对用户的了解程度。但 Koum 和 Hate Ads 两位创始人其实都是“隐私”的狂热支持者,被收购后,他们彻底推行了端到端加密。
当然,这是得到扎克伯格的全力支持。
扎克伯格保护他们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公司会议和董事会会议上为其辩护。
(加密和隐私保护确实是其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也意味着:用户数据实际上无法被获取。
这意味着所有想从中赚钱的尝试都失败了。其中包括:
直接展示广告。
向B端商家出售用户分析工具。
由于端到端加密,用户消息被完全阻止和阅读。
据悉,收购时曾表示,未来5年货币化压力为“零”。
但2017年,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扎克伯格在全体员工会议上表达了他的沮丧。
其实我觉得扎克伯格确实很委屈。因为我们来算一下:
收购价格为10亿美元,而2018年其年营收已达80亿美元(分析师估计),并预测很快将达到100亿美元。
此次收购花费了220亿,是收购金额的22倍,但每年创造的收益却远低于这个数字。
那么,扎克伯格作为首席执行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就像美国科技圈广为流传的一张名片,扎克伯格自己早年就亮过,如下图——
当然,两位创始人其实也想过其他的解决方案,包括推出计量用户模式。
这意味着:用户发送大量免费消息后,将被收取10%的费用(类似的商业模式)。
但这个提议很快被COO谢丽尔·桑德伯格( )否决了,她表示:这不可能扩大规模。
最后,他选择离开。由于股票期权尚未完全行使,他放弃了价值 8.5 亿美元的股票。
事实上,十多年前,他就因为讨厌雅虎满屏广告的做法而辞去了雅虎广告部门的管理职位。
此后,他向慈善机构捐赠了10亿美元。
然后他投资 5000 万美元开发了一款端到端加密的移动消息应用程序,并开始着手开发。本质上,他以原始纯粹、理想化的形式重新创建了它。
去年三月,剑桥分析公司丑闻爆发后,他发了一条推文,引发广泛关注:“是时候了。#删除。”
可见人们有多么讨厌广告模式。
(四)最后
事实上,即便腾讯收购成功,但考虑到其海外扩张的愿景(如投资案例),它也无法“要求”成为其中的一员。
至于抖音为何能成功,或许并没有那么复杂。
最重要的两点是:
1)关于需求方:
我在中国的时候其实没用过。但今年1月,当我在美国用它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在地铁上不停地用。
这是一种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我们小时候疯狂地阅读各种文字信息和青春杂志一样。
2)创作者简介:
有谁在幕后亲身经历过十年前中国视频战争的第一波浪潮吗?
当时,土豆、优酷、酷6等数十家中国视频网站混战激烈,最终视频内容领域的战争主要集中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上。
但什么呢?它在美国做得很好。不仅仅是因为它得到了谷歌的支持,还因为它平台上“个人”创作的精彩内容。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视频创意的问题,美国市场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土壤了,而且早就被证明了。
昨天,我不记得是谁在我的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14年前,王微的土豆提出‘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这句话,后来王微创办追光动画,才真正当上导演,最后抖音让每个人都成为了自己人生的导演。”
所以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边界问题。
就像一样,并不是所有出海的产品都能和它玩得很好。
就在一周前的消息:字节跳动正在与潜在的海外买家就出售其海外新闻和娱乐应用程序进行谈判。
于 2015 年推出,是字节跳动在海外复制其在中国成功的早期尝试,但它从未像在美国那样受欢迎
结尾
欢迎加入媒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