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支付历经跌宕起伏,如今央行整顿规范,其风口已来

2024-06-03
来源:网络整理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线下支付方式众多,但每一种都是支付渠道,市场份额基本不可撼动。2015年前后,一种新的支付解决方案——聚合支付的推出,结束了移动支付的野蛮增长,为支付市场开辟了新的切入点。

近两年,聚合支付行业跌宕起伏,终于在今年3月正名。央行清理整顿聚合支付行业的力度越大,对聚合支付行业的期望就越高。在央行再次发文治理规范行业乱象的时刻,聚合支付的潮流已经到来。

支付行业的发展路径可以粗略概括为从去中心化走向中心化融合。

以POS机为例,90年代,由于收单银行过多,商户的收银台基本都成了各种POS机的专属展示柜,为避免支付困难导致客流和收入下降,商户只能苦不堪言,“一柜多机”的问题成为商户暂时的痛点,直到中国银联的出现。

作为中国银行卡协会,银联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了不同银行之间的交易结算壁垒,实现了银行卡跨行、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使用,商户从此可以“一柜一机,迎八方客”。

历史总是在重演,20年前出现的问题,今天依然以复杂的二维码支付困扰着人们。移动支付的主体多元化正在蓬勃发展,银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等,每个机构都有二维码,各自有独立的交易渠道。比如微信和支付宝就无法通过扫码实现支付转账,因为他们的支付渠道不兼容。

聚合支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场景而诞生的,它主要整合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转账清算组织的支付渠道,通过SDK、API、App等接口形式实现多系统兼容,为商户提供统一的平台和后台管理系统,而消费者只需要扫描同一个二维码就能实现这么多功能,方便了商户和消费者。

与互联网金融的传播逻辑类似,聚合支付同样是一个经历了本土化转型的舶来品。作为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延伸,聚合支付也被广泛称为“第四方支付”。其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美国“独角兽”公司的诞生。其引入中国时,正值第三方支付烧钱、扫码支付风靡的时期。当时市场碎片化,中小商户疲于应付各种开户申请、对账手续。聚合支付在天时地利间生根发芽。

如今,聚合支付在中国市场已经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两种固定的运营模式。

一种是采用平台租赁模式,这种模式又称为SaaS模式,其特点是由聚合支付厂商搭建平台,商户使用平台上的支付软件实现兼容多种支付方式,聚合支付厂商按照API调用次数向商户收费。

二是按流量分成模式运营。这种模式又称为支付代理模式,其特点是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的支付接口,按商户交易流量分成支付手续费,为商户提供支付平台体系,但与资金流环节无关。

乱象正在整顿,努力正在积累

聚合支付发展迅速,但与以往创新型金融科技产品的诞生和发展历程类似,聚合支付也未能摆脱监管滞后的问题,市场规范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聚合支付在给商户和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市场乱象。其中,绕开“二次清算”的现象最受业界关注。“二次清算”是支付行业专用名词,指未取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在持牌支付机构的支持下,借用持牌机构的渠道,实际从事支付业务和资金清算业务的模式。按照“第四方支付”的定位,理论上聚合支付只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只有持牌支付机构才有权处理交易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流转、清算、风控等环节。然而,一些机构绕开规则,无牌开展支付业务,甚至出现客户资金被扣押的现象,平台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

第二,敏感信息留存。从以往的行业报道中,我们可以知道,多家持牌支付机构都曾发生过大量用户信息泄露事件。相比较而言,从行业经验和技术成熟度来看,聚合支付是一个新兴行业,其信息存储和保护能力难免会受到一些诟病。在扫码支付过程中,消费者的很多敏感信息,如用户ID、交易流水、手机号等,都经不起一些机构的“蓄意”,敏感信息留存在聚合支付机构必然会隐藏安全风险。

第三,格雷欣定律。该定律又称为劣币驱逐良币。聚合支付面对的商户大多为中小商户,该群体对价格高度敏感,对安全问题关注度较低,因此在商户服务体验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服务费较低的商户。这种以价格决定合作模式,对目前单纯依靠服务费盈利的聚合支付公司来说无疑是双重打击;更糟糕的是,忽视优质服务,以价格取胜,会造成整个聚合支付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从而造成恶性竞争。

针对聚合支付市场乱象,一个月之内,《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开展非法“聚合支付”服务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不断完善收单服务标准促进收单服务市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从官方角度从定位、监管、预期三个方面规范聚合支付市场发展。从文字上可以看出,央行坚持审慎监管的态度,辩证看待聚合支付行业,肯定和鼓励其创新;同时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控——基于聚合支付“收单外包机构”的定位,央行划出了三条红线:不处理核心业务、不存入商户资金、不留存敏感信息。

这份官方文件对行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一些不合规的支付公司逐渐被清理出局,为银行等优质聚合支付公司发展聚合支付扫清了道路。目前,聚合支付的研发和推广队伍正在逐渐壮大,多家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兴业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纷纷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由于监管部门的有效介入,聚合支付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综合金融度过寒冬

如果聚合支付继续以服务费作为主要盈利渠道,即便行业乱象得到清理,监管文件的保护也无法阻挡内部行业资源的快速消亡。同样,从支付公司的市场布局中不难发现,支付业务对于它们来说只是一个场景入口,背后却是一个战略布局。聚合支付唯有以产品创新为生存之道,推动支付服务向综合金融转型,才能顺利度过寒冬,迎来春天。

在一些提供聚合支付的服务商中,我们可以看到由此衍生的其他服务,如消费金融、现金贷、广告、SaaS软件、大数据分析等企业服务。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聚合支付不仅会围绕支付渠道的整合开展业务,其“支付+”路径还将朝着以下四个方向演进。

第一,场景融合。目前聚合支付多体现在购物领域,但随着移动智能支付方式的逐步普及,聚合支付的潜在市场将拓展到水、电、煤、暖、有线电视、公交地铁等公共支付领域。发展红利也将使得聚合支付方式不局限于二维码支付场景。智能终端的兴起必然丰富聚合支付的内涵,NFC近场支付、金融IC卡挥手等新兴支付方式都将纳入聚合支付的范畴。

第二是机构的连通性。场景的融合必然影响到其背后对应的机构。单就目前二维码支付的聚合方式而言,就有支付宝、京东、银行机构等参与。当聚合支付随着智能终端的兴起进一步拓展到银行卡收单、游戏点卡、手机充值、公交卡等预付卡时,电商、银行、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等机构就会蜂拥而至。此时,业态的丰富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机构的连通性体现在终端上,就是用一个渠道覆盖不同的支付接口和业务需求。便捷的移动特性将使多样化场景的聚合、多机构的多样化连通性成为市场的主流。

第三是金融融合。如前文所述,支付一般只作为金融场景的入口而存在,单纯依靠服务费盈利的聚合支付厂商未来并不长久。目前部分聚合支付厂商在支付基础上衍生出其他服务,利用多种增值服务增加消费者粘性,同时扩大盈利范围,形成多元化竞争优势。

第四,市场渗透。目前,移动支付激烈争夺的一二线中心城市市场份额基本饱和,但在广大县域、农村市场,移动支付才刚刚进入百姓家,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聚合支付完全可以绕开已经是红海的中心城市,以先行者的身份、以互联网思维加速县域市场的渗透,利用更加专业的综合支付服务、自身的低价优势甚至免费优惠等方式培育新兴用户,为聚合支付开辟产业蓝海。

另一方面,当前的聚合支付市场经历了严冬,如今正享受机构红利;支付市场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流量变现推动多元化业务的纵向衍生和国际化的横向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技术日新月异,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区块链、各类生物识别技术等技术在移动支付设备中逐渐实现,但对于聚合支付而言,技术属性尚未在其中得到清晰体现,这给聚合支付的发展带来了进一步的想象空间!

分享